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周《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485413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周《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周《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周《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周《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周《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周《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周《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2.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3.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2.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难点】1.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

2、,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二、诵读: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o)战弃甲曳(y)兵而走谷不可胜(shng)食也数罟(cg)不入湾(w)池养生丧(sng)死无憾鸡豚(tn)狗彘(zh)之畜(x)然而不王(wng)者涂有饿莩(pio)三、分析: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入)。说明:梁

3、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2诵读第一段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板书于国尽心结果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施仁政孟子天下之民至焉)除虐政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4、。”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5、。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诵读二、三、四段。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读起来应从容不迫。“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请学生朗读。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五、作业:1背诵前两部分。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六、教后记: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导入: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

6、而然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张。三、分析:1诵读第五段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订正)。理解内容。措施效果不可胜食也不可胜食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不可胜用也说明:“不可胜也”给人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了排比手法。理清本段层次。提示:第一层第1、2、3小句第二层第4句第三层第5句全段中心指导朗读:第一层三句,语势逐层上升,最后一层全段中心,作为最突出的部分。“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可轻读,后者应重读。2朗读第六段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与第五段比较异同处。提示:同是发展生产,强调“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这些都强调不要耽误生产

7、时机。侧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驱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第六段还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张。指导朗读: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陈述语言,气势充沛。最后总结“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请学生朗读。引导当堂背诵。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违时胜数罟洿斧斤以憾树衣畜无谨庠序教申孝悌义颁负戴王五、作业:1熟练背诵第五、六段。2识记本课学习的文言实词、虚词。六、教后记: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导人: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

8、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三、分析:1诵读第七段。理清内容:说明: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提示: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指导朗读:“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请学生朗读。请学生归纳孟子仁政思想。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还有最后除虐

9、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板书施仁政孟子天下之民至焉除虐政提示:只有这样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来归顺。2提示应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检涂饿莩发岁于无罪斯至3完成课后练习二。4完成课后练习一。5完成课后练习四。6讨论课后练习三。补充寡人之于国也对于其民于河东到(1)于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跟、与(2)通假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四、教师小结: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五、作业:1背诵全文。2识记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六、教后记: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