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创作与研究概观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85352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创作与研究概观_1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散文创作与研究概观_1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散文创作与研究概观_1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散文创作与研究概观_1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散文创作与研究概观_1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文创作与研究概观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创作与研究概观_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散文创作与研究概观 1996、1997年散文创作情况 96、97散文界的情形大致延续着90年代以来散文的热风景。其弊端来自热闹喧哗背后隐含的浮躁、随意的炒作气息:副刊散文困扰于文化快餐品味;数量膨胀的期刊散文质量萎缩,精品意识淡漠。不过,在散文虚热的内里,新时期以来所形成的几大创作群体版块均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存在状况。 女性散文进一步成熟,老中青三代的集合占据着散文界半数的天空。女性意识的表达与女性书写的风范在这两年里得到进一步展现。最为值得推重的是部分本着女性主

2、义思想进行的创作。部分女作家在指诉长期以来男权压迫的同时,有意识地返回自身生命体验,在极具其强势力量的男性话语潮中探寻女性的声音,在自我反省、自我否定、自我调整的过程中,艰难展现女性意识觉醒的复杂的精神历程,截然不同于温煦甜糜、顾影自怜的“小女人散文”。筱敏血脉的回想1在不无辛酸的回朔中,超越于对外祖母、母亲两代人命运的描摹,将锐利的目光锲入她们的精神事实:外祖母的“空无一物”,母亲被伉俪情深遮蔽的生命。指出“我”的不同是审视自我,以独立的姿态面对捕获、抵抗剥夺。作者对女性 问题 的思考带有 历史 的纵深感与现实的厚重感。叶广苓母亲的辉煌2、木子度过昨日3也是审视女性命运的作品。华姿寻找一个兄

3、弟4表达了渴望与男性建立灵魂平等关系的理想,寻求“兄弟般的情谊”;而杜丽美好的敌人5却恰是从经验出发,以丰满的感受抒写了谋求异性情谊时的困顿与理想的破灭。作者清醒地意识到追求兄弟情谊时面临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阻隔。 部分女性散文直抵生命本真,以不凡的睿智洞察人格、世象,亦或质疑、瓦解了许多空洞的能指,如:亲情、故乡、理想。周晓枫抱菊而眠6诠释了“B”的人格气质秉性,对善良的负面寄寓了深深的怜惜。张爱华亲情解析7淡去了曾经安抚过无数灵魂的缠裹在亲情之上的理想主义光环,还原给我们冷酷的真实。华姿生活在别处8以开阔的空间感解构了“渴望远方”与“回望故乡”的憧憬,显露出激情背后的虚妄。对于女性哲理的诗情

4、体悟,在迟子建滴水可以活多久9、木器 时代 10中有所展示。作品以水以木提供了生命本质状态的隐喻,提供给人们超拔的生存观。 横向铺陈各种感觉,直至细到神经末梢的触动在钟怡雯垂钓睡眠11、阿呜破碎12、北北划过夏季的玻璃13、唐韵生命从指间消失14中体现得极为鲜明。女性把握瞬间感受、体验微末的能力在女性散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挥洒。 青春、爱情、主妇生涯、亲子之情、童心童趣历来是女作家热衷表现的领域。庞天舒的主妇生涯15、程黧眉那时我们正年轻16、周晓枫驴和骡子17、懒洋洋的天18、元元的一地月光19、唐敏可爱的小老鼠20、小别赠言21虽然不无单薄稚弱、模式化夸张与自我欣赏的形象营造等弱点,然而,其

5、气度迥异于“小女人散文”的小情调,内中包含有较多的优游于烦恼人生的豁达从容。 这两年,女性散文的优秀作品体现的走势为:走向开阔的思维、诗情与哲理的体悟、成熟的阴性表达。由此可见,女性散文在新时期的崛起并非偶然,它的丰盈、壮大证明散文这种心灵性、情感性较强的文体会在女作家手中继续繁荣。 中年实力派作家葆有以往的实力。他们的创作延续了以往的超拔的精神、激越的情感、男性的理性与大气。周涛塔里木河22从民族、文化、历史的角度解读了维吾尔民族性格的本质:忧伤。梦廖廓23给予北疆军旅生活深切的体验。周涛善于从异族、 自然 等异己力量中汲取智慧启迪、精神力量。由英雄情结引发的雄浑豪迈和探究人类文化学带来的终

6、极关怀色彩,已成为他作品的主要特点。以宗教理想为标尺的张承志1996年在花城的鞍与笔专栏发表了6篇长及万言的散文,以精神独白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冰山之父24在对三大山的造访中,自我心史与诸民族心史并进,在对山河的崇拜中追求生命观念的神圣与崇高。哲合忍耶精神与诗质的激情再度结合而有把黑夜点燃25与沙漠中的唯美,26抵抗的绝决与不被理解的苦涩使这两部作品充满了悲剧感。史铁生聆听与跟随27具有史铁生式的超越生存困境、执著追求精神家园的严肃、认真、通脱。 继90年代 中国 社会 的技术理性化转向之后,小说的客观化、诗歌的文体束缚使散文因其主体性、自由性特征成为张承志、张炜、史铁生等精神求道者的栖

7、居地。渴望理想、崇高的人文精神与诗性的激情结合产生了一批富于精神含金量的散文。此类散文出自中青年作家之手,这两年除前述张承志的创作,还有瘦谷海底的火焰28、林贤治一个人的爱与死29、摩罗巨人何以成为巨人。30它们对世俗世界采取了较极端的疏离态度,以其强烈的思想、精神内质与世纪末思想贫血的颓势形成对照,但也因此显露出其直露的意识形态情结。 一批涉足散文的中年小说家也常有佳作。较好的作品有:刘心武小颗颗31在一个浅显的“人生必得做减法”的哲理中融入了真性情。王蒙冬季32铺陈展示了追寻精神故乡、追寻理想的艰辛;游历剑桥结晶的晚钟剑桥33温馨细致。冯骥才冬日絮语34象喻新颖。小说家散文往往在不期然间过

8、度发挥叙事才能,对实生活层的过多描摹令情感性、生命体验性受挫。 概言之,中年实力派作家延续了他们以往的风格与写法。 大家推出了“新散文”;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最为活跃。这两年突出的新现象是1997年由大家杂志推出了60年代出生的庞培、张锐锋的散文新作。大家将其命名为“新散文”。庞、张“新散文”的代表作品有庞培的散文长卷五种回忆35、乡村肖像36,张锐锋的长篇散文倒影。37这些作品对童年记忆作共时性展露,而不是将事件依时间顺序连属;写作起始于心灵在记忆中的漫游,着眼于细处的铺陈。其零星组合式的文本、间杂的形而上阐示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模式。他们的思考致力于普通人的存在,这使他们在个人化记忆与历史、

9、时代、人类的普泛性之间寻找到了沟通的可能。在挖掘记忆的同时,他们对童年不是加以简单的描摹和再现,而是进行某种超越材料本身的深度凝炼。庞、张“新散文”表现出一定的虚构倾向,只是,其目的旨在从被时间“磨损了现场提取往事的指纹,”“重现业已消逝了的东西,并使其恢复完整性。”(两段引文均见大家981张锐锋让隐匿的事物发亮我的新散文写作及其它)想象形成了“新散文”“过去进行式”的叙述。 “新散文”较多长篇制作与手记体,以手记出现的作品中,海男生发者手记38、于坚棕皮手记在西藏39较为能够摆脱手记的纪实性、 艺术 粗糙等缺憾。 “新散文”涉及的作家还有王小妮、钟鸣等人,他们之间缺乏一致的美学主张,存在种种

10、分野,诸如:繁复铺陈与各种手记的粗糙报告倾向;面向心灵的倡导与为写作而写作的倾向。过分沉溺于写作技巧是一部分“新散文”产生危机的隐患。“新散文”多有长篇巨制,存在书写失控的问题;庞大的信息量有时令其由零散而琐碎,销蚀着读者的耐力;知识性、理念化与虚构如果不得限制,也会伤害散文文体。作为新现象,它的特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辨析。 0年代中后期及60年代出生的作家是这两年散文界最具活力的群体庞培、张锐锋、钟怡雯、周晓枫、苇岸、瘦谷、包尔吉原野、筱敏、华姿、刘亮程、王俊义、王开林、韩春旭、丹娅、程黧眉、唐韵、海男、张立勤、于坚等等。他们兼有较好的文化与人生积累,或多或少地亲历了2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11、受东西方文化再次碰撞的变革时代的 影响 ,他们更注重从个性心灵出发而不失厚重。他们同时赶上了文艺美学的语言学转向,驾御语言的热情与潜力有胜于他们的前辈之处。他们变革散文的多种尝试,一时难以看清,但探索的努力终究是应予肯定的。 散文的艺术探索尚显拘谨局促,“无技巧”的自然本色写作仍然是创作的主流;散文体式向长篇 发展 。散文艺术历来存在两个向度。一部分作品试图突破传统的散文创作模式,扩大散文的表现方式,这种努力仍然局限于少量篇目,如:“潜在自杀者”叙事40(魏黎)的荒诞手法,月亮领着灵魂走41(王俊义)的蒙太奇结构;一个人的爱与死42(林贤治)的词条的形式;尸体43(林耀德)感性体验与理性叙述的

12、间陈。艺术框架下的文本实验应该是散文变革的重要 内容 。这两年,优秀的作品更多地集中于“无技巧”的自然本色写作内。季羡林、张中行等老一代作家素来朴素写作,一向精巧独到的余光中也有了质朴之至的写父女亲情、从师经历的日不落家44、自豪与自幸。45徐晓悼亡之作永远的五月46用如泣如诉的生活语言大规模、不隐讳的追叙丈夫的血肉之躯。人格的魅力与性格的缺憾、善良的天性与不幸的命运、刻骨铭心的爱情共同赋予作品丰厚的内涵。菡子的重逢日记47在祥和安谧的气氛中,将“我”与“LM”两位古稀老人在短暂的重逢中重返十八岁纯洁真挚的初恋情怀传递给读者。以日记的断片记录的这一段初恋的复活富于即时性的真切。孙少山的父亲48

13、是罕见的以犀利笔锋“审父”的作品,诚如作者所言:“一个人不能审问父亲就像不能审问自己一样”,在逼视我们自身难以启齿的问题上显示了勇气。黄永玉此序与画无关49引用了赫伯特里德“我深信美学上的价值也正是道德上的价值,”深刻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李蔚红苦难麦茬地50在素朴的叙述中饱含了对苦难的朴素的悲悯。该类写作从本质上实现的是生命与语言的同构,体现了用生命去写作的立场。“无技巧”的自然本色写作必得有深厚的生命内容作支撑,由于散文对现实人生的切近,就使这种写作能够在散文文体内长盛不衰,不断产生佳作。 就体式而言,这两年的散文有明显的长篇制作倾向,1997年尤其明显。期刊散文动辄达到五千字以上,万

14、言以上的散文屡屡可见。散文长卷从根本上说是散文寻求变革的方面,是信息扩充的要求。不过, 目前 散文的长篇发展又往往存在着失去控制、不加剪裁、过多枝蔓等问题,很大程度上由散文界浮躁、随意之风所引发,正因为如此,它已经在向读者的阅读承受极限挑战。 从题材取向考察,生灵、生态题材和都市题材的散文篇目日渐扩大;文化散文(准确地说是文化随笔)依然在各类期刊中占据庞大篇幅。与环境意义的提升同步,散文里的自然家园意识逐渐增强,生灵、生态题材的散文已经构成显明的一族。对自然生灵世界的关注体现出两种意向:其一是生态意旨,其二是生命平等意识。这两年的期刊中不仅出现了“环保散文专辑”,还出现了一些佳作,如:美生灵5

15、1(张炜)、泪的重量52(林希)、羽毛的浮力53(周涛)、鹿的眼睛54(许淇)、大地上的事情55(苇岸)、敏感的河流在我心中颤栗56(刘元举) 象脚花瓶57(喻丽清)、蝙蝠悲歌58(戴小华),等等。这些作品在生态意识之上体现了自然、生灵与人类生命灵魂的相系相依,在独立自足的生态生灵世界内寄寓了包含人类在内的生物界至高至美的理想,生物的灵性被纳入到与人性平等甚至高于人性的地位加以言说。主体的投映赋予自然生灵世界人格化的表达使这部分作品脱离了“问题文学”的机械。 都市题材的散文伴随着近十年中国城市的都市化进程而来,这两年渐渐清晰。城市宿营地59(王开林)、上海人的“面子”与“夹里”60(陈丹燕)、小洋房里的主妇61(潘向黎)、 生活在城市之中62(丹娅)集中反映都市人心轨迹与价值方程。作家主体对都市文化的剪裁集中于:都市人的生存情状,受物欲挤压的价值观,都市边缘人传奇,失去故园的流浪心迹。流浪与孤独、欲海中人的异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