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研究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74197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研究_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当前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研究_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当前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研究_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当前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研究_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当前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研究_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研究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研究_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当前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研究一、网络文化安全文化安全。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指出,当今我们的世界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文化领域的长期的地震,那就是继经济全球化以后,文化全球化正在进行之中,文化全球化铺陈到全人类的每一个角落。这种铺陈对人类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它不像经济全球化那样有比较快速比较直接的结果,文化全球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可以导致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而文化多元化就意味着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价值观念呈多样化状态,生活方式也会各异。民族自觉意识的复兴在世界各

2、国滋生,标准化的信息和消费模式在世界各地传播,引起人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文化,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把文化作为确定自我身份的一种手段和力量之源,文化安全的维护问题日益成为各国所关注的新的重点。网络文化安全。网络文化安全是文化安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因为现在正处于网络信息时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文化安全是当今时代文化安全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核心部分。国内学者对网络文化安全概念的认识比较粗浅,界定也非常少,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尽管如此,还是可以从为数不多的关于网络文化安全概念的界定里得到些许启示的。杨义先教授认为,如果单单从信息网络技术这样一个维度来看网络文化安全,信息

3、内容的安全就可以成为网络文化安全的主要部分。杨文阳、张屹认为,在网络空间中,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不受他国影响,而是自己来决定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而不用被其他国家把他们的相关制度和价值观强行在自己的国家推行,并且能够保证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连绵不断的传承下去,这个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就得到了保证。丁烈云、赵刚从“民族国家”双重角度考虑,认为在当今这个信息网络时代,针对中国的情况而言,文化安全就是指我们国家、我们中华民族的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基本的传统文化、基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继续坚持下来、继承下来,而不是被全联盟球一体化的趋势所淹没、所销蚀。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安全是一个

4、复合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日益深化,现代的网络文化安全不再仅仅包括网络的保护、检测、管理、反应、恢复、攻击等若干具体环节,人们更多的倾向于从综合层面、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安全,认为现代的网络文化安全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思想文化及社会稳定等各个领域,涉及到个人权益、企业生存、金融风险防范、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与公共、国家信息安全等的总和。也可以说,网络文化安全是指在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趋势和环境下网络和网络文化、网络系统的整体安全;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政治稳定、文化安全、国防安全和公民、企业的合法权益。二、当前

5、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内容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内容是深刻而高尚的。而网络文化则完全不同,出于物质盈利的目的,网络文化需要迎合吸引大量的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眼球,所以,网络文化的内容五花八门,不加选择。但也正是由于它的浅显,却也更容易把对传统文化望而生畏的人群吸引过来,这种现象就更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更何况,网络文化代表的是最流行、最前沿的思想,这就更容易让传统文化陷入无人问津的孤寂之中。而且,网络文化的无国界特征,也使外来文化中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渗透进来,抢抓我国公民的视线,从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严重的侵害与威胁。网络文化对传

6、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冲击。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纸质书籍来进行传播的,而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时代,有更多的人愿意通过电脑快速浏览时刻保持更新的网络文化快餐。因此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所具有的便捷、快速、开放、海量等优势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所无法比拟和无法超越的。网络文化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地冲击。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传统文化用上网络传播的形式,让传统文化的深邃和网络传播的便捷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时空上的障碍才能得以消除,网络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直接造成的严重的冲击才能得以减轻。网络文化对社会主

7、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冲击。在网络社会诞生之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中处于绝对的一元化的主导地位,但是,进入网络社会后,特殊的网络技术让这种局面无法得以延续,在网络空间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得不和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进行接触,它们并列一处,供广大的世界、广大的人们去了解、去比较、去评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道德价值观、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生活方式摆在一起,网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和接受。这种状况就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为在网络世界里,大家随便发言、交流、评论,这样会形成严重的后果,造成人们意识和精神的迷茫,人们不会再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记在心中,不会再牢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

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这一切都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网络犯罪现象日益严重。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机构和企业上网,网络中汇集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财富,这就为犯罪分子非法进入禁区盗窃有用信息和金钱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空间,这个空间第一次使人类得以更自由和无拘无束地生存,但同时也成为了犯罪的福地。一个社会要想良好的运行,道德和法律就必须共同起作用,双管齐下,社会才有秩序可言。在网络社会中,没有身份、没有性别、没有国家,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在网上四处漫游而又免受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然而完全的自由就是没有自由,这句话在网络社会中得以应验。近年来,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

9、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犯罪新动向。随着电脑网络的普遍运用,中国的网络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的趋势。如今,随便在任何一个网站键入“网络犯罪”的字样,都能搜索到几百甚至上千条相关新闻事件。在网络色情、网络诽谤、网络恐吓、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一系列网络犯罪已成为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致命毒瘤。三、当前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构建的基本对策提高执政者和网民的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全体社会成员理应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那么,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决策层的执政者,指挥和主导着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无疑更需要提高网络引导能力。所以,培养执政者的网络引导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如何提高其网络引导能力,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执政者在

10、应用网络时,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浏览信息、鼠标键盘输入等初级阶段,还应具备网上资源的判断能力、互联网运行规律的基本掌控能力,网上舆情的识别能力。要有合理利用网络把握和搜集民意社情、正确利用网络获取和把握信息、利用互联网与网民交流互动等各方面技能。其次,执政者应具备重视网络的政治觉悟。互联网给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和冲击,若执政者轻视网络所带来的冲击和问题,对其应对不力,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危及我国国家安全、损害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动摇我们的执政根基。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应及时高度重视网络、驾驭网络,视其为一项政治觉悟要求。最后,提高网络引导能力,就要提高网络文化信息的合理利用

11、率。由于长期内,我国对网络文化资源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网络媒体的建设力度不够等因素,均使得网络文化信息的利用效率不高,给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造成巨大损失。由此看来,大力发展网络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积极提高我国网络媒体设备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力保证网络信息形成、交流和传播的媒介的“高效能”和“高质量”。此外还可通过大力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水平,继而扩大网民的规模,提升网民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各界对网络文化资源的关注和重视。可见,积极提高建设主体的网络引导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正面引导。网络是影响广泛、最具潜力的大众传媒,必须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努力加强对网络文化

12、的正面引导,营造健康文化氛围。如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正面引导不能变。因此,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正面引导,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握控制和引导的基点,坚定服务党、国家、民族、人民的立场,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正义、良知;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使网络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网络文化要大力宣传党的主张,全面准确的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积极推动党的

13、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正面引导,还需要针对现实社会中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和网民一起关注和讨论,运用真实的有说服力的相关数据、图片、录音、录像等证据来引导网民,不要让网民陷入无谓的狂热,而是要让他们理性的讨论问题、表达意见,让网民用理智化代替情绪化。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正面引导,我们还要对积极健康文化现象给予鼓励,让网络文化沉浸在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状态之中,让网络文化起到展示人性善良、社会美好的正面作用。要看到,网上的自主选择性极强,再好的东西如果没有吸引力,没有人点击浏览、下载使用,也不可能产生应有的社会影响,所以说我们还要掌握网络文化正面引导的技巧,不断提高

14、正面引导的有效性。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政府网站是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履行职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官方网站,是政府机关实现政务信息公开、服务企业和社会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政府网站在政务公开、公民和企业获取政府服务、社会公众和政府互动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政府网站在服务质量稳步上升的同时,也成为官民沟通、公民表达自己意见、提出自己要求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国外成熟的政府网站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少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在信息的需求和供应、系统建设和应用、前台服务和后台服务上脱节。因此,各级网络文化主管部门要

15、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和引导,提高各政府部门对网站建设的目的和重要性的认识;要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政府部门网站建设进行引导和促进;要根据网络文化建设规划,利用网站资源,通过设立一些专题和论坛,设立相应栏目,提供一个参政议政、意见收集的渠道,并可接受用户的投诉;根据网络文化宣传和建设的需要,在相关网站展开民意调查,主动收集民情民意,为政府依法施政、科学决策提供基础;引导网站加强网上互动交流、提高网上办事效率、及时发布政务信息尤其是权威信息、政策解读信息、改革举措等,第一时间发布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增加网站功能,方便公众使用。真正把网站做成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的主渠道、企业和公民获

16、取政府服务的渠道、公民表达抑制需求和政民互动的重要渠道。正确运用法律手段。从根本上来说,网络文化建设应当以法律、制度建设为主,规范管理为辅,在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的同时,正确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网络文化内容。如:加强对官方网站上传稿件的审查力度和审稿速度,加强对网站 BBS 的监控与管理;对学校及社区网络终端的即时监控和屏蔽一些不良的网站等。这些法治化的管理不但不会阻碍互联网的发展,而且对互联网繁荣发展起到根本性的保障作。当然,法律、制度的监管不能简单的“一刀切”,乱打棍子,而是要切实做到依法有序,利用法律手段为互联网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曾经做过一次调查,网民当中认为网络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网民超不过百分之二十五,由此可见,虽然人们把网络当成生活学习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不能离开的工具,但是大家对于网络的信任程度还是有待于提高的。在00年,我国电子商务协会诚信评价中心曾经为广大网民制定了中国企业电子商务诚信基本规范,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