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物学课程信息化问题的思考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6594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生物学课程信息化问题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生物学课程信息化问题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生物学课程信息化问题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生物学课程信息化问题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生物学课程信息化问题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生物学课程信息化问题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生物学课程信息化问题的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对生物学课程信息化问题的思考近些年来,广大生物学课程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整合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宝贵经验。但是,由于整合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认识基础上的,因此这种整合总是停留在课程实施的操作层面上,很难真正深入到生物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内核之中,即学科课程体系和文化之中。只有将信息技术文化的内涵植根于生物学课程体系之中,才能使两者的整合实现质的改变,这就是本文要重点研究的生物学课程信息化问题。一、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的内涵生物

2、学课程信息化是指在生物学课程设计过程中,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研究信息时代学生知识结构的特征,将信息文化的各个要素与学科要素有机融合,构成以课程目标为核心、以课程体系信息化为特征的一种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的过程。这种新型的课程结构体系不是抛弃原来形成的课程体系结构,而是从信息化的角度研究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结果。生物学课程信息化是将信息要素有机融入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其本质是在信息化思想的引导下,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对学科课程进行重新审视,重视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形成现代化社会必须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谢康等人对课程信息化的内涵作了具体的研究

3、,认为“课程信息化强调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是课程建设中的一个要素”。课程信息化的内涵是在信息技术文化指导下,把信息技术载体中蕴涵的信息方法上升为思想理念,指导建立具有信息化特征的课程目标,从而导致课程的本质变化。生物学课程信息化是生物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高层次,是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整合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是课程改革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学科课程信息化不仅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程目标获得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使学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留下信息文化的烙印。二、影响生物学课程信息化实现的几个问题生物学课程信息化实现的过程是信息文化与

4、学科课程融合的过程,也是实现学科课程最优化的过程。目前生物学课程信息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对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目标的认识问题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科课程思想和体系的变革。调研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学科课程信息化的内涵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学科课程信息化就是在学科课程实施中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的特征是鼠标代替粉笔,用鼠标替代了直尺等传统的绘图工具;用信息技术手段替换学科课程教学的传统手段,教学中常规的教室换成了多媒体教室,文本教材换成了计算机课件,书本中的文字换成了多媒体网页和部分超级链接,将原来传统教学的“人灌”变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机灌”。这些现象说明

5、教师普遍缺乏对信息技术文化促进学科课程体系全面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正确认识。也有些教师认为,体现信息文化特质的生物课程要尽量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这种过分夸大信息技术效能的结果是忽视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质是为了学生信息素养提升这一初衷,忽视了整合是在凸显生物学课程学科特点和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将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融入其中的内涵,忽视了整合以及生物学课程信息化是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有效实现的内涵。例如有位教师在讲鱼鳍的作用一节时,为了运用信息技术,不顾生物学特点,花了好多时间用计算机制作了“捆绑鱼鳍的鱼的游泳情况”的模拟实验,学生观看计算机模拟实验获取的知识,就没有学生亲自动手捆绑鱼鳍,通过自主总结、

6、同学交流,教师补充的方式,探索鱼游泳的情况更有效。2.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的效率问题生物学课程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我们主要注重的是是否应用了信息技术,但是现在,我们必须反思我们行为的有效性问题。任何技术的应用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实现学科课程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的学习目标,而不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有时过分强调信息化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资源的提供问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各个学习环节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工具,将网络资源作为学科课程的重要信息来源,这种方式能够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能够加深学生对某一些教学内容的理解。但学生在拓展学习

7、时,教师没有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和探究范围过于宽泛,导致学生在活动中没有得到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样,很多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上网查询、分析资料、成果汇报等活动,而在实施中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调控和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自我控制力差,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效果。例如,某教师在准备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与能量”一课时,从网上搜寻整理有关网站、建立链接,希望利用internet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等功能,创建一个完全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查询、搜索指定的课题,再加以必要的实验、体验和探究,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知识。这种设计思路是

8、非常好的,如果教师在教学前期精心设计,教学中认真指导,教学效果一定会非常理想,它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学生的课堂自我调控能力要非常强。可是,由于该教师在课堂上把教育网站上有关“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与能量”以及其它网站的有关图文资料、视频、动画等链接在课件上,提供的网络资源内容繁杂,学生学习时缺乏教师有效指导和自我调控,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浏览,而不关注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质中能量转换器如何工作,尤其是植物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这些植物体内能量转化器的工作机理,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模糊不清,课堂效率低下,得到的结果是事倍功半。当然,这节课的失败和教学课时紧也有一定关系。三、解决问题的对策1.还原

9、学科课程的主体地位,实现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的最优化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即改变以演绎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变成开放性的归纳与演绎并重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凸显的不是纯粹技术手段的运用与操作,而是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使之成为学科课程展现的手段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生物学课程信息化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课程中的传统内容,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计算工具,展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值计算、规律探索和实验验证等认识活动过程;新课程不仅要使学科课程形成科学体系,而且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应该形成具有逐层深入的体系。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要以适度为

10、原则,不能为应用而应用。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就不宜选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而一些在课堂上或实验室中没有条件完成的实验或获取的实验现象,如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光合作用、植物的矿质营养、内环境与稳态、生物的呼吸作用,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等等,通过信息技术的模拟再现,使生物界微观领域的细微莫测,生理过程的抽象深奥,生命活动的动态复杂,得到生动、形象、逼真和惟妙惟肖的体现,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实现生物课程信息化的最优化。2.努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直接决定学科课程信息化实现的程度。

11、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和提升应该走在学生的前面。一是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促进教师尽快从原来的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二是教研部门对在职教师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指导。应根据教师的需要以及他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基础和水平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内容新颖,时间灵活,使教师能活学活用。通过现场和网络在线等方式随时对本地区的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指导。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信息技术督导检查、指导评价机制。聘请学科专家教授、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学硬件及软件开发的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指导学科课程的资源库建设。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养,一

12、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与合作交流能力。信息意识是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力,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二是培养学生信息判断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创新能力,具备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信息整理、分析、归纳等的基本行为规范与初步角色迁移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3.研究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课程内容体系生物学课程信息化虽然提倡两者和谐发展,但是学科课程还是出发点,而不是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依然是学科课程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探究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使之更富有效性的途径,另一方面也

13、要使得学科课程的设计更适合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的实现是受信息技术和资源类型的制约的。生动形象的图形、动画、视频替代单调的文字描述,CAl、WebQuest、多媒体、校园网、远程信息传输等技术手段的运用适合以知识理解为主的课程类型;基于Web的学习、在线答疑、在线视频、Email、专家在线互动等方式适合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程类型,反映信息技术支持“学”的特征,信息技术更多的是作为教与学的互动工具;便捷的BBS,Email和在线聊天等交互方法有利于学习者培养合作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及采取的学习路径应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之下,自主选择,自主决定,更大范围地实现因材施教。类型丰富的、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应用,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丰富的学科课程多媒体资源,很难实现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开发和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重视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国外许多成熟资源网站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课程资源。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