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英语翻译学者观点之探讨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20445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英语翻译学者观点之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药英语翻译学者观点之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药英语翻译学者观点之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药英语翻译学者观点之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药英语翻译学者观点之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英语翻译学者观点之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英语翻译学者观点之探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中医药英语翻译学者观点之探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前行,经济迅猛发展,各行各业与国际交往也越来越多。华夏文化也随之更加广泛地走向世界,中医药理论及文化随同此番大潮也展现了向国际化发展的良好趋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走向世界,是许多年来华夏儿女的梦想。她在中华大地为中华各民族世世代代所传承的基础上,不久的将来必将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诊病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们传承中华医学,发扬华夏文明的传统美德,向全世界宣传中医药并在世界医学领域推广中医药离不开语言

2、和文字交流。1 问题的提出笔者注意到,近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国内许多学者在从事中医药领域的语言翻译事业,做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建设性基础工作。国外的同行业人士也频繁来国内进行专业沟通交流。国内的专家学者也不断走出去,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宣传中医药文化及近年来的发展。但我们意识到,在沟通与使用不同语言交流过程中,汉文化在中医药中的语言,转变为英语后在以西方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国家地域在表达和理解上存在明显差异,其重要原因是对中医药的英语译释不准确、不全面、没有体现中医的精髓,因此产生许多误解。为了扭转这种对中医药在国际上发展的不利因素,国家近几年也陆续出版了相关的中医药典,形成比较规范

3、的中医药行业指导性文献资料。中医英语的译释工作在语言翻译行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科目,不断有新的、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理论阐述发表。笔者对近年来有关中医英语的翻译工作及学术观点进行粗略总结,本文通过总结这些学术论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业内人士共飨。学者观点浅论近年来,翻译学者的学术论点呈现出许多新提法。例如:德国的汉斯维米尔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翻译目的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人劳伦斯韦努蒂在他的专著译者的隐身中首先提出了“规划法”和“异化法”的概念;此前较早的还有20世纪70年代中期加达摩尔提出的“诠译学”;国内许多学者也纷纷就中医英语翻译的改进和提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学术论点。例如:结合哲学

4、及文化解释针对中医英语的诠译;针对中医典籍的中医文化趋同现象进行探讨;中医“四字格”特点的翻译;中医英译时引用汉语拼音加注法等。 汉斯维米尔的翻译目的论1它的核心概念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而这个目的是由目标语读者或者译文信息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有条件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任何一种翻译做品都是指向某一特定的受众读者群体,由此“翻译”是目标语情态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生产的文字信息资料。笔者完全认同这一点。在中医药领域,将中医药翻译成英语,是将我们几千年积累并传承的医学理论,通过语言的翻译,向全球占较大比例的西方文化群体或使用英语的其他人群进行有效传播的唯一途径。没有语

5、言的传播,仅靠我国无偿提供的医疗援助中带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很难实现中医药在国际医学领域的推广和进步。翻译的目的就是让受众读者群体通过他们熟悉的语言了解中医药文化,并最终认可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因此其目的性决定了在翻译时语言词汇的取舍和定位。在中医药英语译释工程中,中医与西医的病名、药名、方剂名是翻译中的主要三大类。众所周知,华夏文化始终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天地一体、注重平衡、喜欢中庸平和。中医药理论的核心部分是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腹胀、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又相互制约,人体与自然也是紧密相关的对立统一体,中医临床正是依据这种联系和影响

6、辨证论治。中医的养生理论也是认为人类必须顺应大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因此可见中医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属性,中医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观念息息相关、一脉相承。而西方文化则推崇个人主义、突出个人奋斗和个性化、喜欢标新立异与自然抗衡、鼓吹冒险等,两者反差巨大。但是根据“目的性”原则,中医英语的译释工作,必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满足其让英语读者的受众群体通过文字了解、读懂,这就是中医英语翻译的目的。在不同中找出相同、在差异中找出相似、在类似中采用加注等,以实现翻译给英语读者方便阅读的最终目的。 例如:在病名中翻译处理,西医与中医有关病名是完全对应的,采取直译是最为妥当的。中文:

7、疟疾;英文:malaria中文:呃逆;英文:hiccup中文:失音;英文:aphonia中文:感冒;英文:common cold中文:便秘;英文:constipation中文:头痛;英文:headache其次,在方剂名的翻译中,翻译的“目的性”决定了在方剂的英文名中尽可能采用“药物成分+for+药物功效”的语句格式中文方剂:当归补血散; 建议译文: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Powder for Enriching Blood中文方剂:黄连解毒汤;建议译文:Rhizoma Coptidis Decoction for Relieving Toxin再如:中药名称的翻译,有

8、类似和相似的翻译,白虎汤的英译就存在此类问题。白虎汤英译为“Bai Hu Tang”或“White Tiger Decoction”,但直译会导致误解,采用在类似中加注更妥帖,可译成双名“Baihutang 2”。2.劳伦斯韦努蒂2提出的翻译“归化法”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翻译“归化法”、“异化法”,其“归化”的宗旨是尽量减少译文异国文化色彩,为目的语读者提供自然流畅的翻译作品。“异化”则是指译者采用相应于源语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再现源语的内容和异质因素,“让作者安居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劳伦斯韦努蒂还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强调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原版之“异”,尽最大可能保留原作蕴含的异域文

9、化特色,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笔者认为“反翻译”还可以理解为“逆向翻译”、“回翻译”、“回复翻译”等,即将中医英文能够再回议成源文、原版的内容而不“失真”。“归化法”与“异化法”在翻译工作中,这两者看来是矛盾的,但在中医药译释中又是非常可取的。采用“归化法”会失去原文的“异味”,虽然容易被目的语读者受众群体理解和接受,但中医药的精华及所承载的华夏文化却不能得到真正了解和传播。“异化法”可以保留原文中的“异味”,能够真实的反映中医术语所蕴含的哲学意识和理念,但“异味”太浓又不利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因此在中医英语翻译中采用“归化”与“异化”应当遵守一定的原则。 原则之一:尽量引用信息等值或相当的

10、西医术语,即“归化翻译法”。尽管中西医在理论上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但其研究的对象却都是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现象,都是为了防病治病,保障人类的健康。因此不难找出相同相似的东西,例如解剖术语和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等即可使用“归化法”翻译。如心、肝、肺、脾、肾、女子胞、水谷之海、半产、髓海、反胃、发热、胃痛、中毒性痢疾、甲状腺肿大等。原则之二:中医药专有术语,应尽可能采用“异化法翻译”,保持中医英语的“异味”。中医学文化蕴含着华夏文化,她的思想原则、理论基础、观念范畴、概念体系、操作方式方法等都独具特性,与西方医学和西方文化不相通,这些概念和思想表述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应词语,尽管这部分术语比例不大,但却

11、是中医英语的精华所在,作用极为重要。例如中医中的“气”,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中的“气”,在哲学范畴有着特定的内涵和特征。人体生命的本质、动力以及生成的活动规律等都被中医理论视为“气”和“气”的生化过程,它既是人类生命的精微物质又是生命的功能。在西方医学界对中医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大多采用“归化法”翻译成“vital energy”,如今西方医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理论中“气”的概念已经熟悉,采用“异化法”翻译“气”为“Qi”更妥当。以此可以摆脱西医术语的束缚,保留“气”在中医英语中“Qi”的全部含义。更专业的还可以采用归化异化相结合的方法,加注英文解释:“Qi is mainly divided

12、into four categories, namely primordial qi, pectral qi, nutrient qi and defensive qi.”。再如中医中的五行学说,它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其术语是中医术语中的“共核词语”,海内外译者无例外的都采用“完全异化法”翻译。例如:阴阳、心火、阴杀阳藏、阴阳自和、活血化瘀等。2.加达摩尔提出的“诠译学”3主张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他强调的是翻译更应注重对被翻译文件文化背景的熟悉,否则文化就是翻译的障碍。对于中医英语翻译工作这一点及其重要。中医属于华夏文明及文化的一部

13、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华文化是中医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古代的科举制度,古文学古汉语,文言文及古医文,佛、道、儒、孔、孟等各家学说流派,以及他们形成的中国独特的哲学思想,悠悠几千年在中医领域都渗透着浓浓的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和精神理念,中医几乎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精华,可以被称作中华文化的活标本。对这些文化不熟悉,中医的翻译就要受到文化不通的障碍。加达摩尔的“诠译学”,又称“阐释学”,“翻译即解释”是诠译学一个古老而核心的命题。“前见”和“视域”融合是“诠译学”作为解释和翻译的两个重要概念。加达摩尔把“前见”作为历史性的理解,是前理解的理解。“视域”是视力所及的地域包括特定的立足点出发

14、时所能看到的一切。显然这里的“理解”包括了“前见”和“视域”。在翻译领域,这种“理解”是使译者和读者的视域都能跨越各自的界限与对方相融合为一体,即“视域融合”,换句话说就是理解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传统的翻译标准讲求“信、达、雅”,而“诠译学”则认为视域不断融合不会静止不变,翻译具有动态性。加达摩尔认为,把某个历史文本作为解释的对象,就是这个文本向解释者提出问题。解释总是带有向解释者提出问题的倾向。理解这个文本就是理解这个问题。中医文本的解释具有多重性,从两个方面可以反映出来:一是对中医理论文化的译释,其解释是在译者经过对文本的历史的理解建立自己的前理解,经过严格的查阅考证得到结果;二是同一个

15、文本由于理解的不同,不同的译者会给出的不同的解释。这也是同一个文本有多种解释的现象。因此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中占有主导地位。由此笔者建议,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的人士,应该首先对祖国传统医学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建立在熟悉、了解祖国医学的基础上,有了前理解的“理解”,再建立新“视域”,中医英语的译释工作才精准不走样。2.国内学者提出,中医典籍应与中医文化趋同4“文化趋同”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译者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源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意识和风格,这就要求每个译者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使得中医药典的翻译具有文化因素,也是规范中医药翻译工作应该采取的首要策略。笔者认同这一观点。中医药

16、翻译之所以难,主要因为中医药承载着丰厚的祖国文化之内涵,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又受到文化的制约,任何翻译策略的简单化都会对中医药翻译造成损伤。灵活、辨证的运用各种技巧才能取得源语和译语的文化趋同。拿黄帝内经来说,它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不仅深入研究探讨了人类医学的基本问题,还对祖国的古代文化、天文立法、地理气象、名物典制、数术音律、天干地支、管制避讳、人的心理活动等知识都阐述。其形气转化、形神统一、天人感应、辨证求因、四诊合参、异法方宜、五运六气、精气学说等理论,均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上的应用典范,无不渗透着华夏文化的精髓。因此在中医药英语翻译中,势必对翻译的内容上按照祖国文化的内涵操作,抛弃这种深邃的内涵,祖国医学的精华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