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探讨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20410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院校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院校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院校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院校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院校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探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中医院校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探讨中医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学生培养,既要掌握西医护理相关知识,同时要学习中医护理内容,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因此在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更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优化中西医护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是保证能够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是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重点。1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护理人才培养起步相对晚,护理人才培养还有部分按医学生培养模式,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时设置不合理,基础课课程设置和课时偏多、偏难,专业基础课

2、课时压缩现象严重,护理专业基础课程针对性不强,甚至医学生和护理本科生同用一本教材,不能体现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而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临床实践,重医疗,轻护联盟理。更重要的是中医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满足中西医结合医院、西医院和中医医院以及社区的需求,在临床实践中无论在西医院还是中医院,由于临床缺乏中医护理引导人才,导致以西医规范带教为主,忽视了中医护理的规范带教,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中西医护理的发展不能并进,学生专业特色不突出,毕业生在医院难以较快地发挥中医护理的带头作用。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护理的需求。培养“实用型”中医护理人才,顺应市场的需求现代医学模式和人民健

3、康观念不在是“有病治病,而是未病先防”,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体现以人为本、个体化特色服务优势,加之独特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体现“安全、高效、低耗、创新、发展”的特点,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护理的需求,符合当代人们的健康理念。适应护理事业的发展。结合以上特点,采取以下的措施。 调整课程结构 精简医学基础课程,增加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课时,特别是增加临床实践的课时,用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系统学习中医护理理论和传统的中医护理技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护理的需求。2.整合中医护理教材 不能原用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更不能共用同样的教材。中医护理的教材虽然编著了不少的书刊,但缺乏规范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如中医养生

4、保健,中医饮食护理等等教材,内容重复,可以将中医护理教材整合成2本中医护理学基础和中医临床护理具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又实用于临床实践。2.加强“双师型”中医护理师资的培养 由于中医护理教育起步晚,临床缺乏中医护理教育人才,中医医院中医护士比例极少,西医院就更加缺乏,学生进入临床实践不能得到规范的带教,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性教学,为培养既有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的综合护理人才,就必须加强“双师型”中医护理师资的培养。2.“中西医护理并举” 中医护理专业的护士,在接受祖国医学的护理知识外,还应重视西医学知识及现代护理技术的学习,在临床工作中既掌握西医护理的相关知识和

5、技能,又能体现中医护理的思维特色和专业技能,将中西医护理之长有机结合而服务于人类,更加体现中医护士的双重优势。小结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中医或西医护理服务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只有转变传统教育思想,调整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西医治病、中医治人的中西医护理优势,相互学习,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从宏观到微观,达到既治标又治本、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疗及护理,构建合理的、有特色的中医护理课程,逐步建立适合护理学科发展的教育模式,达到中西医护理优势互补,实现中西医护理的和谐发展,才能适应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