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较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20156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较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较研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较研究一、两本有关我国曲艺的文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曲艺事业得到了国家极大的重视。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曲艺传统艺术,在国家主导下编纂了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和中国曲艺志。湖北作为古域的荆楚,其文化滥觞于楚文化至秦汉时期,成型于唐代,在明代中期得到完善又在之后得以嬗变,这些在湖北曲艺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至于流失,湖北省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对曲艺音乐的挖掘、整理和保存工作上为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和中国曲艺志湖北的出版奠定了基础。

2、在曲艺的收集、整理方面,湖北省走在了前列。请参见下表: 联盟从上表可看出湖北省的集成在出版时间上处于全国曲艺集成编纂中的领先和带头地位,作为出版的第一部分卷,其内容布局为其他卷甚至志书的成书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方便之后出版的集成其他卷做出相应改进,如在目录中增加了艺人的姓名或者把曲种按照地区进行了划分等;从各地的艺人人数以及曲种数目的统计中我们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工作量的庞大,这也是后文对未来工作提出建议的前提。然而,现存对集成和志的研究文献并不多,其主要有:孙慎为集成撰写了总序,内容包括曲艺音乐的发展,曲艺的基本特征和其编撰过程;章辉的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曲艺贡献力量是对集成第一次编辑工作的记录;冯

3、光钰的中国民族音乐遗产50年和中国曲艺音乐研究百年回眸与瞻望都是对集成的相关编纂工作进行了概述;罗扬的盛世创举曲艺大典是针对志编纂工作的略述;冯光钰和王民基的音乐的地方志 地方的音乐志探讨了民族音乐的编辑方法,里面涉及了志的部分内容;余欣欣的中国曲艺志广东卷及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广东卷出版是对两本地方卷进行了粗略的概述;黄俊兰的“文化长城”空前壮举,对集成各卷的编辑出版进行了肯定。综上所述,集成和志相关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对编纂工作进行的评述,鲜有对这两本书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二、集成和志湖北卷的编辑特征因此,下面从集成湖北和志湖北两本书的内容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找到推进湖北曲艺建设的方法

4、。目录结构集成湖北和志湖北有着截然不同的目录结构,前者主要以曲艺曲种为线索,依次介绍湖北不同的民间曲艺音乐;后者则没有按照不同曲种的分类方式,而是以曲艺音乐的组成元素为线索,依次介绍这些组成元素在不同曲种中的呈现方式。集成湖北全书将湖北民间曲艺分为四大类型:“丝弦小曲类”“渔鼓道情类”“鼓书鼓词类”“踏歌耍唱类”,共包含四十四种曲种,在这四种分类的基础上,逐一对每一种民间曲艺曲种进行介绍,其中 “概述”“人物介绍”为文字叙述部分,“基本唱腔”“器乐曲牌”“选段”则是谱例部分。“概述”详细介绍了该曲种的曲种特色、曲目、音乐、表演特点,“人物介绍”部分记录了该曲种代表艺人的简史。志湖北全书分为四大

5、部类,分别为“综述”“图表”“志略”“传记”,其中“志略”部分以曲种、曲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机构、演出场所、演出习俗、文物古迹、报刊专著、轶闻传说、谚语口诀进行分类阐述,是全书的主要组成部分。“综述”部分以明朝时期、清朝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四个时间段为划分,为读者概略性地介绍了各个时期湖北地区的曲艺发展情况,为读者建立起基本的时间框架。“图表”部分包括“大事年表”及“曲种表”,“大事年表”以民间曲艺发展为线索,为读者整理出1635年至1985年以来的民间曲艺发展情况,“曲种表”按照 “曲种名称”“别名”“形成期”“基本唱腔”“流布地域”的分类方式将湖北地区的诸多民间曲藝

6、整理成简表。“传记”部分是为湖北地区曲艺活动中有成就、有影响的演员、音乐设计和伴奏人员、作家、教育家、理论家、活动家等人物所立的传记。同时,志湖北作为后于集成湖北编纂的志书,不再以不同曲种作为基本的章节划分结构,而是以曲艺艺术组成元素作为叙述重点,重视曲艺艺术组成元素的细化分析,将集成湖北中的概述部分提炼出来,以曲种、曲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机构、演出场所、演出习俗、文物古迹、报刊专著、轶闻传说、谚语口诀的小章节划分进行分类阐述,从而使人们能更全面客观地把握曲艺艺术的整体面貌,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视野局限。编撰行文两本著作都采取了淡化纵写内容的手段,在记述曲艺文化的发展时,淡化时

7、间概念,没有按照时间线索进行著述,只在概述、章节小序等大纲性质的文字中有纵写内容。这客观上是因为很多资料来源于历代口耳相传的口碑资料,没有准确的时间点可供参考研究,但编纂者还是精心构思,将整部志书有层次、有条理的串联起来。集成湖北和志湖北的编纂有着显著的区别。前者将湖北地区曲艺音乐按表演方式分为四大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每一曲种按照 “概述”“人物介绍”“唱腔曲牌”“器乐曲牌”“选段”等小章节划分形式,进行阐述,其中主要文字部分是“概述”部分,对该曲种的基本特点、发展沿革、表演形式、表演技巧、曲牌音乐特点等一一进行阐述。其后的“唱腔曲牌”“器乐曲牌”“选段”章节都是谱例部分,详细记录了每一曲种的唱

8、腔曲牌、器乐曲牌以及著名选段的完整谱例,每一种唱腔曲牌都精心挑选了数段具有代表性的唱段以谱例形式展现出来,例如仅“南曲平板”曲牌就挑选了梅龙镇密建游抚琴林英游花园等六个曲目中著名唱段的谱例,记录和保存了大量实用的资料,是一部辑录性质的、注重为后人保存民间曲艺艺术资料的工具书。而后者则与形式较为简明的集成湖北不同,在编纂中采取的是著述性编纂方法,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全书按照综述、图标、志略、传记四大分类,不似前者那样收录大量谱例,而是在稍微涉及谱例陈列的基础上,主要对曲艺音乐的曲种、曲目、音乐、表演等构成元素进行阐述和分析,此外还整理了曲艺艺术大事年表、曲种表、湖北评书流派师承表、曲艺艺人传记、湖

9、北省1981-1985年三届“百花书会”获奖名单、湖北省政府对于曲艺艺术发展工作的各项规定、报告、意见、办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全书不仅对曲艺艺术本身的资料进行,还着眼于与曲艺艺术息息相关的各类衍生艺术,其编纂工作是以创作出一部曲艺艺术百科全书的创作思路来进行的,不仅极具历史价值,而且颇具趣味,非常具有可读性。在具体内容的叙述方式上,集成湖北专注于各种曲艺艺术的逐一分析,例如,在“湖北小曲”这一曲种中,编者按照章节的形式,分别展示了“湖北小曲”的起源原因和形式表现及历史发展情况、演唱形式、曲牌种类和特点、演唱方法,全部概述完毕后,在其后附以数量丰富的唱腔曲牌、器乐曲牌、曲种著名选段的谱例,至此

10、,“湖北小曲”这一曲种的整理和分析结束。而志湖北在叙述方式上,不是对各个曲种进行逐一阐述,而是以曲艺艺术的各项基本构成元素为章节,逐一对曲种、曲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演出场所、演出习俗、文物古迹、报刊专著等方面进行阐述。例如在“表演形式”这一章节中,将湖北曲艺艺术分为“评讲韵诵类”“丝弦小曲类”“渔鼓道情类”“鼓书鼓词类”“踏歌耍唱类”五大分类,分别叙述这五大类曲艺艺术的表演形式特点。正文收录志湖北的编纂工作于1986年立项,1992年在集成湖北出版后,集成编辑组正式转入志湖北的编纂工作中,并在1998年6月完成定稿,于XX年出版。从两书的立项时间上来看,二者在时间的纵向差距上相差不大,并

11、且在编纂工作上,大致是由同一批民间音乐研究学者先后完成这两本著作的编纂工作。两本著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创作思路和创作目的上存在着承前启后的关系,可以说两本书是姊妹篇的关系,只是侧重点不同。与专注于对曲艺艺术进行逐一分析、逐一整理的集成湖北相比,志湖北的创作视野更为宏观,在记录曲艺艺术方面不仅要求整理、总结各种曲牌、曲种的基本特点,还追求覆盖与曲艺艺术相关联的演员表演技巧、舞台美术设计、地方曲艺传承门派等与曲艺艺术相关的信息,追求对文化背景和文化传承的记录和描写,以及对曲艺艺术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流传情况的介绍。三、集成和志湖北卷的比较以两书湖北卷的综述和曲种介绍为例,在集成湖北的综述中,并没

12、有像志湖北一样按照时间段划分湖北地区的曲艺音乐发展,而是以少量地域特点、文化习俗的介绍为主,曲谱唱段为辅,对湖北音乐特色进行阐述。而在曲种介绍中,以“湖北小曲”为例子,志湖北并没有像集成湖北一样用大量文字描述“南曲类”“文词类”,或是其中曲牌的特点,而是从集成湖北的相关描述中选取了一小段,并将描述重点放在集成湖北所没有介绍的湖北小曲的发展史上。这可以归咎到其创作时的时代和历史背景,集成湖北的编纂时间正处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快速流失的当口,且在此之前并没有其他总结民族音乐特点的作品,所以当务之急是把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并不遗余力进行其他方面的深入探究。而在这方面,志湖北在集成湖北出版之后开

13、始的编纂工作,并没有急于完成的历史任务,所以其创作不受过多的局限。因此,经过时间的积累,比起集成湖北的“广撒网”,志湖北在普查的精确性和多层面都要更为甚之:其一,集成湖北在内容上较志湖北更详细。集成湖北在内容上更加深入细致。以“恩施扬琴”为例,集成湖北在对其进行整理分析时,着重介绍了“恩施扬琴”中的“正宫”“二六”和“皮黄”这三类曲牌,具体分析了这三种曲牌的演唱模式、唱法、行腔规律、情感表达特点等等,分析较为深入。在介绍“湖北小曲”的表演技巧时,具体分析了“子母腔”“打轮子”“嗝声”等不同的润腔手法,以及它们的具体作用。此外还对“湖北小曲”的伴奏手法和伴奏规律加以阐述,将它们归纳为“三风”“三

14、靠”“四法”。而在此方面志湖北则有所欠缺,在介绍“恩施扬琴”的相关曲牌时,对三类曲牌仅是稍加概述,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在介绍“湖北小曲”的表演技巧时,仅仅提到了“子母腔”“打轮子”“嗝声”三种润腔技法,对于“湖北小曲”的伴奏手法则没有进行探讨。其二,志湖北在内容上较集成湖北涵盖面更广。志湖北在内容的涉及广度上,远甚于集成湖北,在湖北曲艺艺术的分类上,志湖北将其分为“评讲韵诵类”“丝弦小曲类”“渔鼓道情类”“鼓书鼓词类”“踏歌耍唱类”五大类,比集成湖北多出了“评讲韵诵类”这一分类。其次,在具体曲艺曲种上,志湖北的释文更加完整,相关内容更加全面,如在介绍“恩施扬琴”增加了集成湖北中没有提到的由越调

15、演变而来的曲牌体唱腔,如“越调头”“越调垛子”“半边月”“越调尾”。最后,在湖北民间曲艺的曲种数量上,志湖北做出了进一步完善,增加了集成湖北中所没有涉及的“大调曲子”“宜都邦敲”“兴山围敲”“湖北评书”“湖北铜板书”“天门说唱”等十七种曲艺形式。对于曲艺艺术中的演员表演特技、演员服装设计、表演道具使用、舞台照明等均有着全面的描述。此外还详细介绍了湖北地区的曲艺演出班社、演出场所、演出习俗、曲艺相关报刊专著等,充分体现了其百科全书式的创作思路。通过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集成湖北和志湖北在编纂上既有着一定的联系,也有着显著的区别:其一,志湖北更加富有创造性,民间音乐不只是一种纯音乐,它更是包含了历代人民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语言、宗教等的集合体,以各种方式渗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想要全面地分析民间曲艺艺术,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采用多方面、多角度的方法,分析曲艺艺术的特点,挖掘其从产生到发展的演变规律,这一点上来说,志湖北相对于集成湖北贯彻得更为具体,志湖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