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365321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重庆市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重庆市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重庆市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重庆市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重庆市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报告Tip”:高亮是我的小思考,红字是我觉得我们可以改变的东西,也是这词活动可以利用的东西。一、慈善概念个人、群体或社会组织自愿向社会或受益人无偿捐助钱物或提供志愿服务的行为,是帮助弱势群体及脆弱社会成员摆脱各种困难、抵御风险及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途径。慈善是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作为道德范畴,慈善反映人们建立在仁慈、同情和慷慨基础上的救助行为。二、慈善大环境国内:目前中国所有100多个慈善机构及公益组织每年获得捐助的总额约50亿元人民币左右,不足年GDP

2、的%,并且,在我国有限的慈善捐款当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海外的捐赠,包括许多大型基金会、海外华人企业、跨国公司和个人捐赠,而来自国内的慈善募捐只占了不超过一半的比例。中华慈善总会统计,目前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专项调查显示,全国上千万家企业里,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我国人均捐献款一度仅为元,不足人均GDP的%,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的3%。很多人虽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但主要捐赠渠道还是通过政府号召、单位或学校组织,而“经常主动捐赠”的人数很少。捐款捐物、扶助弱势群体的慈善意识

3、在全社会尚未普遍形成。国外:而美国慈善机构每年获得的捐助总额占%,英国为%,加拿大为%。美国只有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而85%的捐款来自普通民众。三、厦门市的慈善环境慈善募款动员能力不足,募集方法和手段落后。厦门市慈善会XX年募集到的善款约116万元,XX年善款为70万左右,XX年是50万左右。市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的捐助来源大部分是来自政府组织和动员的“万人献爱心,慈善一日捐”活动,每年慈善一日捐活动募集到的款额有几百万元。同心慈善会每年的捐赠收入是200万左右,厦门慈善组织每年的募款额绝不会超过500万元,相当于厦门GDP的%。相比之下,上海同类数字为%。慈善救助不平

4、衡。官办慈善组织资金雄厚,精神关怀少,且仅针对本市户籍;民间慈善组织力量微弱。官办半官办组织为主,民间慈善组织少。官办的慈善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政府行政机构,组织的行政化色彩浓厚,行政干预多。忽视向社会反馈捐助的效果,捐助管理制度不到位,社会公信力不足,压抑了社会捐助的积极性。四、慈善意识的变迁中国有深厚的慈善传统,也不乏慈善理念,但传统的慈善理念却有其局限性。而在现代慈善理念中,一个人之所以行善,不是简单地出于个人做好事的动机,而是承担对他人的社会责任。公民把慈善当作个人的义务,这是一个社会的慈善文化被个人内化的结果,这种内化应是一种柔性的过程,而不应是一个强制性的过程。中国并不是慈善意识断裂,

5、未能传承古老的慈善传统,而是需要重建现代的慈善文化。国人常将施舍等善行同个人德行或“功德”相联系,修个好名声或好来世。慈善这种责任不是分外的德行,而是个人自我强加的义务,是现代公民在公共生活中主体地位的体现。从个人美德到公共责任的转变,使慈善成为一种“平常行为”,捐与不捐,捐多少,不但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也取决于一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究竟是激发恻隐之心还是倡导新的慈善责任理念?道德教化感同情感社会责任慈善本能五、慈善疲软分析第一,慈善公益意识差。这里主要存在着几个认识误区。一是认为慈善事业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在长期的计划体制中,政府包办所有的社会公益事业,这使得许多人形成了一种认识,慈

6、善事业应该由政府管,跟普通平民百姓没关系。二是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事,自己算不上富人,不用做善事。这些认识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整个社会慈善文化的形成,阻碍了捐赠事业的发展。加之中国社会保留着将财产留给子孙的传统观念,也制约着一部分民众的捐赠热情。第二,行政命令、硬性摊派挫伤了民众捐赠的积极性。每有重大灾难发生或突发公共事件,或年终的“送温暖”活动,往往都是各级政府组织募捐。捐款数额一般都被量化,行政领导、党员带头,“论资排辈”,人们往往感觉这不是奉献爱心,而是完成任务,这种硬性的摊派募捐,不利于慈善意识的养成,打击了民众慈善积极性。第三,经济基础不足。慈善募捐最需要的就是资金,因此进行慈善捐赠,献

7、身慈善事业,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基础的。从慈善组织方面来说,慈善募捐应本着自愿的原则,提倡量力而行。第四,慈善组织公信力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直接关系到慈善组织能否得到公众的捐赠,并影响民众捐赠的信心和热情。信息不公开,慈善组织自身定位不明确,公益腐败事件的不断出现,严重损害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六、慈善活动的突破口第一,建立现代慈善理念。平常心做慈善,使慈善成自然。只有在这种现代慈善理念支撑下的平民慈善才能形成长效机制,慈善事业才能有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树立平民慈善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一种能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的力量。我们要努力挖掘身边平民慈善的典型,作为榜样,加以广泛宣

8、传,推广他们的慈善理念。例如靠蹬三轮车助学的白芳礼老人、歌手丛飞,他们既是平民中的凡人,也是“感动中国”的伟人,他们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每一个善良的人都可能帮助过别人,但与他们相比,平凡与伟大只差一个坚持。第三,要营造慈善氛围。慈善事业的发展不能仅仅靠人们的“恻隐之心”。首先,它需要相应的教育塑造和文化养成。应将慈善文化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孩子们学会感恩社会,关心他人。其次,创设方便捐赠的平台也是营造慈善氛围的重要方面。如西方有一种很流行的募捐叫“薪水捐款”。一些大公司为了提高自己的企业形象,增强职工的责任感,鼓励职工自愿选择捐赠机构,每月将一定比例的工资作为捐款。在美国平均

9、有三分之一的职工参与薪水捐赠。经常性小额募捐机制,是平民百姓参与慈善捐赠的主要方式。从中华慈善总会定期接到的小额捐款单可以看出,很多老百姓其实是一发工资就(转载于:写论文网:重庆市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报告)拿出一部分作捐款。自己有了生活保障的人选择小额募捐的慈善项目会有一种轻松和美好的感觉,慈善才有可能成为他们经常性的选择。营造慈善捐赠的氛围是很重要的,通常会感染那些原本不想捐赠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当一个面对自然灾害都不愿参与慈善活动的人会受到周围人心理上的排斥,这种压力有时也会成为人们参与慈善的驱动力。当慈善逐渐变成一种普遍行为时,慈善就会变为一种时尚,由要我慈善,变为

10、我要慈善。第四,要提高各级各类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慈善组织本身也应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包括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善款使用的追踪、反馈机制和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在社会监督和公开透明的条件下确立自己的公信力。中国十大慈善组织分析公信力是慈善的生命据专家考证,中国最早的民间慈善组织是同善会。明万历十八年,河南虞城乡绅杨东明组织创立了第一个同善会。同善会一般由地方乡绅举办,经费主要依赖有钱人捐献。对生活无着的孝子,节妇,其次是老人进行救济,所以在中国,“扶贫济弱之事,古已有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慈善事业在中国也蒸蒸日上,然而,近几年频频发生的各种“捐款门”事件,在整理资料

11、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1:信息公开程度不够10个慈善组织中4个没有将年度审计挂在网上,剩下的有3个是XX年的年度审计报告,有3个是XX年的年度审计报告,这样看来,对于社会的信息透明度不是很高,慈善组织在这样一个公信力相对减弱的时候,更应该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钱用在哪了?是每一个捐赠者及社会成员的关注焦点,慈善组织在此时更要向公众展示极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让关注的人看到每一笔钱的用处,也看到慈善组织在这期间所做的工作,是更利于其发展的方法。2.慈善组织和政府的关系综合观察,10个慈善组织有6个都是由政府部门领导的,目前,中国慈善组织运作格局基本上是行政为主。从机构设置看,它以直接依托于各级民政部

12、门为主,与民政部门往往是一个班子,两块牌子。XX年5月16日,我国的官办公益慈善组织是从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的,这些非营利组织设立后,往往由政府领导人担任负责人,由编制部门核定编制,由组织部门任免干部,并设置了一定的行政级别和工资级别。这样一来,官办慈善机构从一开始就处于政社不分的状态。这些由党政机构主导下兴办的慈善组织普遍存在着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容易滋生腐败等弊病。3.组织公信力不足在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10个慈善组织中有5个都有慈善丑闻产生,慈善组织作为沟通政府与公民的中介,必须要树立良好的社会诚信形象。近年来,社会不断爆出慈善资金被挪用、受损失的新闻,导致捐赠者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

13、直接影响了公民和企业的捐赠热情。可见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已成为阻碍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衡量慈善组织是否具有公信力的一个标准,是看它的运作规范与否,善款的使用是否透明。而我们的一些慈善组织,长期以来账目基本不对外公开,是否规范运作,民众并不清楚。财务制度的不透明,会导致资金运用效率不高,若再加上监督机制的缺失,很容易引起内部腐败行为的发生。而对慈善来说,只要发生一起,就足以挫伤人们的慈善之心,对慈善事业产生信任危机。受郭美美事件等官办慈善组织丑闻的影响,当前社会公众对红十字会、慈善会等政府举办的公益慈善机构普遍缺乏信任,甚至有的慈善组织在郭美美事件影响下,募捐的资金越来越少。对于上

14、述的问题,XX年中国政府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逐渐成为改革的共识,官办社会组织去行政化会直接触及利益集团的利益,大部分官办组织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行政体系动员和行政资源赋予,缺乏独立的社会资源动员和项目运行体系。如果切断这些组织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联系,而它们又没有能力从社会上获取资源的话,它们将很难逃脱被淘汰的命运,所以不少这类官办组织都拒绝改革。但是,政府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推动民间公益组织发展壮大,形成倒逼体制,反而有可能从外部推动官办慈善组织的去行政化和去垄断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XX年中国的公益慈善政策改革在扶持和激活民间公益组织方面有了重要的突破,主要表现在注册登记制度的

15、改革、慈善资源市场的国退民进以及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上。曾经有人说,慈善组织的优势不在于有权,也不在于有钱,慈善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比政府部门和盈利性企业更强的公信力。可见,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已经成为了其生存的生命线。公益组织公信力的内容也将会不断扩展,扩展到主体的品格、专业的伦理、组织的效能、资金运用、规则的遵守、战略的企划等各个方面。透公力不仅仅是理念,从公开透明的信息开始做起。公信力是整个慈善事业的职业道德,是全球慈善组织的大法和公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浅析如何提高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唐子陌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指慈善组织获取公众信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慈善组织行为能力的积淀,体现了

16、慈善组织的理念、诚信和具体服务的程度。同时,它也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评价,反映着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作为一种社会信任系统,作为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作为民众信任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公信力已经成为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慈善事业发展中慈善组织能否公开透明运转,慈善组织内部的廉洁与否,其成员的社会声誉如何,都将关系到捐助者的精神满足程度,进而对慈善行为产生影响。如果慈善组织不注重自律,甚至使善款“下落不明”,必然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下降,从而丧失资源,丧失力量,甚至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建立慈善信用体系,提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实现历史使命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慈善事业赖以生存的灵魂。近些年以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产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