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ppt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352067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7.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ppt(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必修2,地理2的内容结构,人口,人的生活空间,人的生产活动,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地 域 联 系,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人口容量,会考基本要求,人口的变化,数量变化,空间变化,自然增长,增长模式,人口迁移,主要原因,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与人口的关系,知识结构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增长模式,增长总趋势: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 增长差异: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构成指标:“三率” 增长模式图 增长模式地区

2、(发达、发展中)差异 总趋势: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概念及分类,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中国人口迁移的阶段及其特点,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源和矿产资源 经济因素:生活条件、就业机会、经济收入 政治因素:战争、政治迫害、政策 社会文化因素:宗教、民族 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灾害 其他因素:家庭、婚姻、教育、年龄,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实例归纳,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概念与含义,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为首要因素,淡水和土地是最重

3、要的因素,概念与含义,保持合理容量的措施,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优劣、地域的开放程度、科学技术水平、消费水平,理解,1、人口增长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什么特点?,思考:,世界人口变动的总趋势是什么?,不断增长,比较缓慢,持续增长,急剧增长,越来越快,有明显阶段性,工业革命,二战结束,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只要人口出生率高于人口死亡率,总人口数就会持续增加。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等于人口死亡率时,总人口数将达到最高峰,2、衡量指标:,3、人口发展阶段模式,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世界人

4、口增长打破“高位静止”均衡,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是从 率下降开始的; 率的下降则使这种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位”的均衡,人口呈现低增长。,死亡率,出生率,从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人口增长总要经历由“高高低”型向“高低高”,继而向“三低”型模式的过渡。,人口增长模式是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已基本呈现出“三低”型的特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正处在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模式的过渡。只有极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仍维持“高高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4、

5、人口迅速增长的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迅速增长的问题: 粮食供给不足 就业问题严重 人民生活贫困化 妨碍人力资源的形成 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5、国际人口迁移,二战以后,1519世纪,f. ?,g. ?,d. ?,e. ?,c. ?,a. ?,b. ?,四个特点,三条路线,欧洲人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亚洲各国居民向国外移民,外籍工人增多,国际难民增加,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变化,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流向的变化,二次世界大战前,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迁出,迁入,拉丁美洲

6、,迁入,迁出,北美洲,迁入,迁入,大洋洲,迁入,迁入,美洲,南亚 土耳其 北非,欧洲,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拉美,亚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6、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后,历史上,目前,e. ?,c. ?,a. ?,b. ?,三个方向,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三个阶段,20世纪50 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f. ?,g. ?,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C. ?,B. ?,国 家 政 策,a ?,包括,D. ?,A. ?,就业

7、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主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b ?,E. ?,民 族 歧 视,c ?,家 庭 婚 姻,d ?,性 别,e ?,包括,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其他因素,政治迫害,战争,宗教迫害,投亲靠友,年龄,在历史早期,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政策,政治因素,民族歧视,社会文化因素,水,水灾,旱灾,生态环境因素,干旱,家庭和婚姻,男,女,年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国家政策),社会文化因素,宗教因素,生态环境因素,我国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20世纪50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大批解

8、放军就地复员成立建设农垦兵团,公元初,犹太人散居到世界各地,美国很多老人退休后迁移到南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民族因素,1947年,1 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墨西哥农民偷渡到美国,经济因素,由于美国遭受严重恐怖袭击事件导致美国攻打阿富汗塔利班,大批阿富汗平民穿越边境逃往邻国巴基斯坦,政治因素(战争),7、请你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

9、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环境承载力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仅考虑人口“生存”问题;合理人口容量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考虑; 2.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戒值,对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是人口数量的极限,而合理人口容量则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变化,他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 3. 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合理人口容量”。 4.合理人口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自然地理因素:太阳、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矿产等是首要因素。其中淡水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素。,环境、资源、人口的消费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科学技术

10、发展水平等。,环境承载力,定义,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a. ?,b. ?,c. ?,d. ?,e. ?,自然环境要素,目前没有限定,已成为决定越来越多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资源的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阳光,空气,淡水,土地,生物,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情况下的人口容量,生物生理性的人口容量,土地,合理人口容量,定义,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a. ?,b. ?,c. ?,d. ?,e. ?,主要

11、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优劣,地域的开放程度,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相对性,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本章知识逻辑关系:,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的规模大小,城市的等级体系,城市的地域结构,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对城市空间布局影的响,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功能分区,影响因素,发展变化,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商业区,工业区

12、,住宅区,城市,城市个体,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群体,不同城市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大小不同,不同等级城市分布,层层嵌套,城市数目与相互距离,城市体系,构建网络, 理清思维,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城市化的阶段特征,城市化的地域特征,城市发展的规模特征,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化,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主要环境问题,环境、交通、就业、社会等问题,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本质内容,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二、三产业产业的建立和集聚,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差异,特大城市与城

13、市带发展,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人文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地等,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影响城市空间布局,自然因素,含义,差异表现,影响城市建筑结构,影响城市建筑风格,影响因素,对城市建筑的影响,特点,在特定地域中人类活动的产物,非物质方面,建筑、服饰等,价值观、生活习惯等,物质方面,地域性:地域范围可大可小,综合性: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对稳定性: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三节,1、归纳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等成为本章的核心概念,城市化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2、城市的功能与空间结构,3、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点,联系

14、实际 发现规律,4、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形式: (1)同心圆结构 (2)扇形结构 (3)多核心结构,经济因素:地租差别离城市中心越远, 地租越便宜。,行政因素:合理引导,城市规划,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5、以谋市为例,分析影响城市空间 结构的主要因。,经济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距市中心远近:离市中心越近,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越高。 交通便捷程度:交通越便捷,土地价格或租金越高。,2、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A区域商业付租能力最高、形成商业区;B区域住宅付租能力最高,形成住宅区; C区域工业付租

15、能力最高,形成工业区。,地租水平较低,位于中间地带,即有利于上下班,又方便购物,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接近最大消费人群,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距市中心远近对工业影响最小,布局在外缘可以降低成本,1、三条直线反映:商业用地的地租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最大,住宅次之,工业最小。说明商业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最大,住宅次之,工业最小,图表分析,提高能力,(一般情况下) 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城市的规模越小,等级越低服务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城市中心地理论: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6、城市规模、等级与服务功能,7、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含义: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人口的集中过程:,人口分布有什么变化?,土地利用有什么变化?,经济结构有什么变化?,地域的转换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镇数目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为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城市用地功能分化,土地景观较大变化,第一产业主导,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8、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工业化进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工业化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