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基金标书- 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

上传人:d****y 文档编号:60348583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自然基金标书-  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国家自然基金标书-  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国家自然基金标书-  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国家自然基金标书-  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国家自然基金标书-  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自然基金标书- 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自然基金标书- 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名称: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王拥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依托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上海市科委一、研究内容1.“肾藏精”理论溯源和知识管理平台建立 对中医“肾藏精”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全面地梳理归纳,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利用知识工程与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建立“肾藏精”脏象理论知识管理平台。 2.与肾相关疾病证候演变规律和机制研究 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与肾相关疾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明确肾虚证在疾病中的分布规律;着重进行不孕不育(女子不孕症和男子不育症)、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和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珠蛋白

2、生成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疗效机制和物质基础的研究。 3“肾藏精”与干细胞和NEI网络功能相关性现代生物学机制研究 在补肾填精法指导下,观察相关方药对“肾精亏虚”、“命门火衰”及“自然衰老”模型动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对iPS诱导的四种成体干细胞(生殖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功能的影响,探索肾精命火的生理状态和病理转化规律。4从肾论治效应验证研究 通过补肾填精法治疗,从病(证)探因,以效证因,观察“肾精亏虚”型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和障碍性贫血患者相关干细胞和NEI网络的变化,综合研究“肾藏精”在“肾主生殖”、“肾主骨”、“肾生髓”、“脑为髓之海”理论中的

3、作用。 5. “肾藏精”脏象理论创新研究 围绕统一的目标和假说,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建立“肾藏精”脏象理论与干细胞和NEI网络关系的新学说。二、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 1阐明“肾藏精”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创新和发展中医脏象理论。 2. 揭示相关疾病从肾论治临床疗效产生的内在规律和物质基础。 3揭示“肾藏精”的科学实质,创新和发展中医脏象理论。 4以“肾藏精”理论研究为示范,建立中医脏象理论研究的创新方法学体系。 5形成一支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医科研队伍。 (二)五年预期目标 1在中医脏象理论创新和中医基本理论研究的方法学方面取得突破。(1)完成“肾藏精”脏象理论文献

4、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建立数据信息库,构建知识管理平台。 (2)基本阐明“肾精”与干细胞、“命火”与NEI网络以及“肾藏精”与干细胞和NEI网络之间的关系,实现“肾藏精”理论的现代科学知识创新。 (3)基本阐明“肾精亏虚”、“命门火衰”相关疾病与干细胞和NEI网络功能失调的相关性以及“从肾论治”的规律性。 (4)在中医脏象理论研究方法学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中医脏象理论的现代创新。 2在国际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中医“肾藏精”相关的研究论文。发表56篇研究水平高、影响力大的中医理论研究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0160篇,发表SCI收录论文3050篇。出版专著45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8

5、项。 3形成多学科构成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队伍,推动中医相关学科的整体发展。预期培养博士后15名,博士研究生60名,硕士研究生70名;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23名。 三、研究方案(一) 总体思路 本项目拟采用现代生物学方法,结合临床实践,深入开展“肾藏精”脏象理论的基础研究。研究的思路是,准确把握中医脏象理论的实质,在对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文献理论、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进行深入审视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假说,围绕假说开展深入的探索和验证,从而得出科学的认识和结论。 肾藏先天之精,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两神相搏,合而为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肾也藏后天之精,维持生命活动(“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6、。胚胎干细胞是早期胚胎中具备发育为各种组织和器官能力的全能细胞。因此,肾所藏之“精”与胚胎干细胞以及成体干细胞恰相对应。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影响生命全过程,其平时处于沉默休眠状态,在人体修复损伤时被唤醒与激活,发挥其功能,印证了“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的论述。 命门之火集中体现为肾阳的功能。前期研究工作发现肾阳(命火)涵盖了全身的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体现为命门之火周游全身的温煦与推动作用。NEI网络确有参与促进干细胞的作用,温肾药可唤醒并激活干细胞以修复病损组织。 据此,本项目提出以下科学假说:肾精的物质基础,主要表现在干细胞;命火的功能基础,主要体现在NEI网络。肾藏精是

7、干细胞与NEI网络功能的综合体现;补肾填精法治疗肾精亏虚、命门火衰病证,主要是通过调控干细胞和NEI网络功能而实现的。 (二) 技术途径 第一阶段:通过文献检索、数据挖掘,建立中医“肾藏精”理论数据信息库和知识管理平台。 第二阶段: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统一调查问卷,研究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和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证型的频率分布。数据资源统一纳入数据信息库,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进一步支撑实验基础、临床验证和理论创新研究。 第三阶段:“肾藏精”与干细胞和NEI网络功能相关性研究。观察补肾填精方药对“肾精亏虚、命门火衰”及“自然衰老”模型动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对iPS诱导的四种成体干细胞功能的

8、影响,并为临床验证提供检测指标依据。 第四阶段:从肾论治效应机制研究。采用从病(证)探因和以效证因的方法,验证补肾填精法治疗与肾相关疾病的疗效机制,探索干细胞和NEI网络在“从肾论治”相关疾病中的作用规律。 第五阶段:进行相关疾病从肾论治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研究,揭示疾病的生理学、病理学和现代生物学机制。 第六阶段:“肾藏精”脏象理论创新研究。围绕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和科学假说,解决所提出的关键科学问题,完善与创新“肾藏精”脏象理论。并总结本项目研究的思路,建立脏象理论研究的方法学体系。37(三)创新点与特色 1理论创新 (1)提出肾精的物质基础主要表现在干细胞;命火的功能基础主要体现在NEI网络。

9、“肾藏精”是干细胞与NEI网络功能的综合体现;补肾填精法治疗肾精亏虚、命门火衰病证,主要是通过调控干细胞和NEI网络功能而实现的。 (2)从“肾主生殖”、“肾主骨”、“肾生髓”、“脑为髓之海”等方面进一步证明“肾藏精”理论的实质,发展中医脏象理论。 2应用创新 (1)建立了“肾藏精“数据信息库,构建知识管理平台,形成面向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的软件系统。 (2)突出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的中医学特征,将“肾藏精”理论与临床的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和障碍性贫血的辨证、诊断、治疗紧密相连并发挥指导作用。 3方法创新 (1)应用语言工具、抽象模型工具和数学工具研究“肾藏精”理论的科学

10、内涵;全面构建“肾藏精”脏象理论数据挖掘技术平台。 (2)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系统研究“肾藏精”理论及其与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和障碍性贫血的内在关系,为中医脏象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创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模式。 (四)可行性分析 1有中医经典理论支持与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基础 中医“肾藏精”理论在内经中已有记载,是中医学的原创性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证实,并不断发展。各家学说都肯定“肾藏精”理论,并且在医书中也有大量从肾论治“不孕”“精疲”(不孕不育)、“骨痹”“骨痿”(骨质疏松症) 、“呆病”“癫症”“善忘”(老年性痴呆)、“虚劳”“血亏”(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

11、血)等医案记载。 “肾藏精”理论在难治性、复杂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为本项目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雄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难治性、复杂性疾病入手,在揭示“肾藏精”内在调控机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多环节复杂病理过程的治疗理论,将会实现中医脏象理论方法学研究的突破。 2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可行 对中医“肾藏精”理论的总结、阐释与再挖掘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观念的更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越来越多的现代生物学技术在“肾藏精”等中医理论研究中得到应用。 国际对干细胞研究的关注也为本项目带来很大机遇,国内外研究也认识到“肾藏精”的部分生物学基础。本项目中

12、沈自尹院士领导的课题组以“NEI网络”学说为切入点,几十年的工作基础揭示了中医“肾”脏象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近年又证实补肾药(淫羊藿总黄酮)能够促进肾上腺皮质外侧区域干细胞的增殖,并能使皮质干细胞向肾上腺皮质功能成熟层迁移。这些研究有力地支持了本项目提出的科学假说,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肾藏精”理论科学实质的研究。3研究队伍多学科交叉,科研力量雄厚 有多个全国中医临床研究研究基地、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等支撑。前期研究基础扎实,团队主要成员是本领域国内外著名学者,为本项目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

13、前期工作基础。 项目的承担单位均在中医脏象相关理论领域和难治性、复杂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领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具有深厚的前期工作基础和完善的仪器设备及技术条件。 项目研究队伍由老中青三代优秀科学家组成,是一支多学科交叉、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团队。各课题负责人及学术骨干是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承担国家重点、重大项目的实践经验,这为本项目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深厚的研究基础及坚实的保障。 王拥军教授作为拟申请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

14、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担任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和会议评审)、国家教育部、国家科技部、国家卫生部评审专家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咨询与评审专家。具有较好的总体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宏观的科学研究视野。 (五)课题设置课题1 : “肾藏精”理论文献与临床信息综合分析研究研究内容1.“肾藏精”理论相关文献的研究(1)以中医药古籍文献和当代国内外文献为研究对象,全面收集,采用文献整理和数字化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规范中医名词术语,确立符合“肾藏精”理论辨证论治和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构成要素(包括疾病、证候、治法、方剂、中药等)及表征要素,明确各

15、要素的属性。(2)“肾藏精”脏象理论溯源研究: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相应学说对中医肾精命火脏象理论的影响。(3)“肾藏精”脏象理论基本概念、原理和演变规律研究:包括相关基本概念内涵与外延、解剖形态、生理功能与病理状态、脏象内在系统联系、体质类型以及相关现代生物学参数研究。(4)“肾藏精”脏象理论相关疾病与证候的基本原理与规律研究:包括中医肾精命火脏象理论相关疾病与证候的病因病机、临床表征信息、辨证论治依据、古代病案分析、现代文献计量学研究。(5)“肾藏精”脏象理论相关疾病的治则治法研究;相关的方剂、中药研究;“治未病”原则和方法学研究。2.“与肾相关”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以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与肾相关”疾病为研究对象,全面收集中西医相关文献,从病因病机、证候特征、治则治法、疗效机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整理和挖掘,建立证候学分析技术路线,开展基于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与肾相关”疾病的特征分析,研究其基本规律。3. 本项目系列课题研究结果的综合数据信息库建立(1)“肾藏精”脏象理论相关病证临床疗效内在规律研究的综合信息数据库。包括从肾论治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研究成果,目前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案及其评价,至今为止相关的方法学研究及其评价,结合本项目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数据进行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