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行动理论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300719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划行动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计划行动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计划行动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计划行动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计划行动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划行动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划行动理论(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计划行动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在出行行为研究中的应用与扩展【摘要】结合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出行行为研究领域计划行为理论的最新应用和进展。提取了当前计划行为理论中的数据处理模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出行行为的特征提出可将经济计量和模糊数据的方法引入计划行为理论中,以实现对调查数据更加充分的挖掘。最后展望了计划行为理论在出行行为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关键词】出行行为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意向1、引言目前解决全世界所面临日益严峻交通拥挤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分别是增加交通供给和管

2、理交通需求。无论增加供给还是管理交通需求,交通系统设施的服务对象和政策的作用对象都是出行者。能够有效改善交通系统运行状况,缓解交通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行者对政策的响应行为。因而出行决策行为是影响交通管理措施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出行行为进行分析预测是正确制定和实施交通管理措施,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关键。出行行为包括分析出行者的日活动安排、出行目的、时间、方式、路径等选择行为,总结出行需求特征,建模预测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其行为的调整过程。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需求管理在国内外城市的广泛应用,作为交通需求管理政策评价分析的重要工具,出行行为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2、理论概述人的

3、行为本质上由意图决定,为了探究出行行为的决策机理,可引入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来进行研究。计划行为理论是由Ajzen所提出,最早源于Fishbein的多属性态度理论。多属性态度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理性行为理论主要用来预测和了解人类的行为,该理论认为个人表现出特定行为是受个人的行为意图影响,而行为意图则是共同取决于个人对此行为的态度与主观规范,并且态度与主观规范之间也会互相产生影响。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是否采取某一特定行为是出自于完全自愿控制,其忽略了核心使用者所作的伦理道德决定,特别是个人特点被忽视。于是Ajzen于1985年增添了第三个元素:

4、感知行为控制,而后于1991年系统整理了计划行为理论框架并发表文章“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1。计划行为理论包含五个重要的要素,人的行为模式受到前三项要素的内在影响。其构架如图1所示。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描述,意向是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这三大要素综合作用而成。意向能直接影响行为,并在在某些情况下,感知行为控制也能够直接影响行为。其中行为态度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感知理性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又译作“理性行动理论”,是由美

5、国学者菲什拜因和阿耶兹于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什么是理性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人的行为意向是人们打算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量度,而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所决定的。主观规范指的是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希望自己使用新系统的感知程度,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应该如何做的信

6、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行为意向(倾向),最终导致了行为改变。理性行为理论是一个通用模型,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过态度和主观准则来间接地影响使用行为,这使得人们对行为的合理产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该理论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人有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在组织环境下,个体的行为要受到管理干预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因此,需要引入一些外在变量,如情境变量和自我控制变量等,以适应研究的需要。发展:阿耶兹引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并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PB),参见图1。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除了由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之外,还会受到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

7、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行为进行控制的感知程度,由控制信念和感知促进因素共同决定。控制信念是人们对其所具有的能力、资源和机会的感知,而感知促进因素是人们对这些资源的重要程度的估计。虽然TRA和TPB模型在预测行为意向和行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在信息技术的采用研究中却有很强的局限性:1、理论中的信念因素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应用到具体的技术采纳研究中需要事先确定,这使得理论的实际应用比较繁琐。2、理论提出的主观准则对采纳行为的影响还没有在实证研究中得到充分证实。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计划行为理论是由

8、IcekAjzen提出的。是Ajzen和Fishbein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的继承者,因为Ajzen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因此,他将TRA予以扩充,增加了一项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的新概念,从而发展成为新的行为理论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TPB主要以三个阶段来分析行为模式的形成过程:行为决定于个人的行为意图;?行为意图决定于对行为的态度、行为主观规范与认知行为控制等三者或其中部分的影响;?对行为的态度、行为主观规范及认知行为控制受外生变量的影响。?五要素1、态度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

9、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经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结果的显著信念的函数。2、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3、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预测行为。4、行为意向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5、行为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

10、Ajzen认为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源自于个人本身的态度,即对于采行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态度”;其二是源自于外在的“主观规范”,即会影响个人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最后是源自于“知觉行为控制”。一般而言,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愈正向时,同样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而当态度与主观规范愈正向且知觉行为控制愈强的话,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反观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假设,Ajzen主张将个人对行为的意志控制力视为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另一端

11、则是完全不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而人类大部分的行为落于此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因此,要预测不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有必要增加行为知觉控制这个变项。不过当个人对行为的控制愈接近最强的程度,或是控制问题并非个人所考量的因素时,则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效果是与理性行为理论是相近的。内涵计划行为理论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执行行为的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2)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因此它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如下图虚线所

12、示),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4)个体拥有大量有关行为的信念,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只有相当少量的行为信念能被获取,这些可获取的信念也叫突显信念,它们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5)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6)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概念上可完全区分开来,但有时它们可能

13、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础,因此它们既彼此独立,又两两相关。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及应用1计划行为理论的来源与发展理性行动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是计划行为理论(TheTheoryofPlanedBehavior,TPB)的前身1-3。理性行动理论可追溯到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ofMultiattributeAttitude)4。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后来,Fishbein和Ajzen发展了多属性态度理论,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1,5,6。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

14、的直接因素,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广泛应用,因此为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Ajzen1985年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初步提出计划行为理论。1991年Ajzen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标志着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自理性行动理论提出后,计划行为理论到今天差不多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30年间,历经不断的修正、丰富、质疑和完善,计划行为理论逐步坚实地成长壮大起来,不仅为国际社会心理学界,也为整个心理学界的众多研究者所验证和接受。作为一种成功地预测和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模型,今天,计划行为理论已

15、被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绝大多数研究证明,该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意图及自我效能和控制感,并显著地提高人们的具体态度对行为的解释力7。2计划行为理论的要素、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经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结果的显著信念的函数8。、主观规范(Subjective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salientindividualsorgroups)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Behavioral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预测行为。、行为意向(BehaviorIntention)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行为(Behavior)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Ajzen认为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