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总结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77249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椎动物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脊椎动物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脊椎动物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脊椎动物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脊椎动物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脊椎动物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椎动物总结(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脊椎动物总结脊椎动物总结第一节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一、皮肤皮肤包被在整个动物体的表面。结构:为多层细胞,包括表皮与真皮两部分。表皮复层上皮,来源于外胚层。真皮致密结缔,来源于中胚层。有血管、神经、感受器、色素细胞及皮肤腺。机能:多样1.保护作用:避免损伤,防水蒸发,防御理化刺激,防止微生物侵袭。2.感觉机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刺激。3.分泌、调节体温、排泄。4.贮藏养料、呼吸、运动等多种功能。皮肤的衍生物皮肤腺:粘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等:角质鳞、羽、毛、喙、爪、蹄、指甲

2、、角等。骨质外骨骼:骨质鳞片、骨质鳍条、爬行类的骨板、鹿角等。皮肤衍生物表皮和真皮共各个类群:1.化石无颌类(甲胄鱼类):身体包被大块的骨甲。2.现代无颌类(圆口类):皮肤裸露无鳞。富含单细胞粘液腺,泌粘液,使身体粘滑。皮肤衍生物:口漏斗和舌的角质齿。3.鱼类:水生特征:富粘液腺。表皮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真皮较薄,与肌肉紧密相接。内有色素细胞。皮肤衍生物粘液腺、色素细胞和鳞片:盾鳞、硬鳞、骨鳞(圆鳞+栉鳞)。4.两栖类:水陆过渡特征:皮肤裸露。表皮:轻微角质化,防止水分蒸发。开始出现蜕皮现象。真皮:较薄,有大量多细胞粘液腺,保持皮肤湿润。皮下淋巴间隙发达。5

3、.爬行类:真正陆生特征: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表皮:角质层厚,具角质鳞,防止水分蒸发;蜕皮更明显。指(趾)端具爪。真皮:较薄,少数种类具真皮骨板。6.鸟类适应飞翔特征:薄、松、软、干。表、真皮:均薄而柔软。除尾脂腺外,无其它皮肤腺,皮肤干燥。表皮衍生物羽、角质鳞、喙鞘、距、爪以及尾脂腺等,无真皮衍生物。7.哺乳动物适应陆生:厚而坚韧,皮肤腺异常发达。真皮非常发达,皮下脂肪厚。表皮角质衍生物毛、爪、蹄、指甲、角质鳞、洞角等。多细胞皮肤腺异常发达: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二、骨骼系统内骨骼为活物质,分为软骨和硬骨。软骨低等脊椎动物终生和高等脊椎动物胚胎时期的骨骼组织。硬骨绝大多数成体。硬骨据来源分

4、两种:软骨性硬骨(软骨化骨):由结缔组织经过软骨阶段再变成硬骨;膜性硬骨(膜骨):结缔组织不经软骨,造骨细胞直接形成硬骨。骨骼系统分:中轴骨和附肢骨。中轴骨骼(头骨脊柱肋骨和胸骨)1.头骨包括脑颅和咽颅两部分。圆口类的头骨由脑下和脑侧的软骨板、单一的嗅软骨囊、1对耳软骨囊和鳃笼组成。软骨鱼类的脑颅由包围脑的软骨与嗅软骨囊和耳软骨囊愈合而成;硬骨鱼类以后的各类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都经过软骨脑颅阶段,后骨化为软骨性硬骨。脑颅硬骨。演化趋向:骨片数由多到少,脑颅由小到大,骨间从一般连接到紧密嵌合,头骨与脊柱间由不可动关节到可动关节。咽颅在软骨鱼类由1对颌弓、1对舌弓和5对鳃弓组成;硬骨鱼类具7对咽弓组成

5、,但已骨化;自两栖类登陆后,咽颅变化:鳃弓演变为组成舌骨、喉头和气管的软骨。两栖类和哺乳类头骨有两个枕骨髁,爬行类和鸟类仅具1个枕骨髁;从爬行类始,口腔顶壁数块骨片形成次生腭;哺乳类下颌由单一齿骨组成。双接式:颌弓由其本身及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原始软骨鱼。(2)舌接式:颌弓借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多数软骨鱼和硬骨鱼。自接式: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连接,肺鱼和陆栖脊椎动物。2.脊索和脊柱脊索:最早出现的中轴骨。脊柱是脊索的承替。圆口类:终生保留脊索,脊髓两侧成对小软骨弓片,代表椎骨萌芽。脊柱由多个脊椎骨连接而成。典型脊椎骨包括椎体、椎弓和脉弓3部分。鱼类:脊柱分躯干椎和尾椎二区,椎体双凹型。两栖类:脊

6、柱分颈、躯干、荐和尾椎四区,椎体双凹、前凹或后凹型。羊膜动物:脊柱分五区,颈椎数多,头部灵活。爬行类:椎体多前凹型;鸟类:颈椎马鞍型或异凹型,且脊柱有愈合现象;哺乳类:椎体双平型,椎体间具椎间盘(纤维软骨),颈椎多恒七枚。3.肋骨和胸骨圆口类无肋骨;软骨鱼类肋骨细短,与躯干椎的横突连接;硬骨鱼类肋骨发达,与躯干椎包围体腔;两栖类肋骨退化,不与胸骨相连;羊膜动物胸椎、肋骨和胸骨连接成胸廓,保护心、肺,增强呼吸。附肢骨(肩腰带和四肢骨)1.带骨随着成对附肢的出现而形成。肩带皆不和脊柱直接相连,而是通过韧带、肌肉连于脊柱上。软骨鱼半环形软骨棒;硬骨鱼复杂,与头骨相接;四足动物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三对

7、骨片组成。腰带仅鱼类不与脊柱相接。软骨鱼一条软骨棒,硬骨鱼一对无名骨;四足动物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爬行类和哺乳类:左右耻骨和坐骨在腹中线联合形成闭锁式骨盆;鸟类:左右耻、坐骨在腹中线不愈合,开放式骨盆,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2.附肢骨鱼类成对附肢:胸鳍和腹鳍,水中运动;四足动物五指(趾)型四肢,适于陆上运动。前后肢外形、功能差异很大;基本结构一致,只是各肢骨名称不同。三、肌肉系统脊椎动物的肌肉系统依其发生和分布的不同,可分类如下:头肌:眼球肌鳃下肌躯干肌和尾肌:轴上肌轴下肌膈肌:附肢肌:内生肌外生肌肌肉系统鳃节肌:颌弓肌舌弓肌鳃弓肌平滑肌:内脏平滑肌心肌:(胚胎期部分内脏平滑肌分化成)(来源于

8、体节肌和鳃节肌)圆口类原始,由尖端向前横行排列的倒“W”形肌节组成。鱼类体肌保留肌节,被水平隔分为轴上肌和轴下肌。眼球肌:动眼肌肉。鳃下肌:实为躯干肌,由于鳃的产生,而被挤到两侧鳃弓间的腹面,构成咽和围心腔的底壁;但在发生上是由躯干前部肌节腹端向前延伸而成。偶鳍肌分化为背侧的伸肌和腹侧的屈肌。两栖类开始陆地生活;运动剧烈和复杂化使肌肉进一步分化。分节不明显,肌节愈合,肌隔消失,位移形成许多独立的肌肉块。轴上肌所占比例减小,轴下肌分化为腹部肌肉(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鳃下肌与舌运动有关。附肢肌肉增强且分化复杂。鳃节肌演变为颌部肌肉:及舌和喉部的肌肉。爬行类更适应陆地生活:出现肋间肌和

9、皮肤肌,躯干肌趋于复杂化。轴上肌的分化很大,这与脊柱的发展和分化是相关的。鸟类适应飞翔生活:胸肌特发达。前肢肌退化,后肢腿肌发达;且肌腹均集中于身体中部,以长肌腱遥控四肢,利于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和维持飞翔时的平衡。轴上肌退化,仅颈、尾肌肉稍发达。腹部斜肌退化;分节消失。后肢具有适于树栖握枝的肌肉,皮肤肌极发达。具特殊的鸣肌。哺乳类肌肉高度分化,原始分节现象极不明显(仅腹直肌)。四肢肌特别发达,躯干肌更加复杂和强大。具发达的皮肤肌,灵长类面部皮肤肌发展成表情肌。咀嚼肌强大。特有膈肌,分隔胸腔和腹腔。四、消化系统主要机能:取食;消化和吸收营养;排出食物残渣。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分为口、口腔、

10、咽、食道、胃、肠、泄殖腔或肛门等部分。脊椎动物总结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神经管的前端分化成脑,并出现了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因而构成了明显的头部。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支持身体的纵轴。脊柱的形成增强了坚固性和灵活性,并具有保护脊髓的作用。由于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组成,故称脊椎动物。3.原生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和次生水生种类用肺呼吸,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过鳃裂。4.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心脏的收缩,促进了血液循环。5.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提高了排泄系统的功能。6.具有能活动的上、下颌(圆口纲除外),可以主动捕捉食物,并使消化能力提高。7.具有成对的附肢(圆口纲除外),

11、如水生动物的偶鳍,陆生动物的前、后肢,使其活动能力大大增强。第一节脊椎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综述一、外形脊椎动物的身体表现为两侧对称。一般典型的种类,身体可分为四部,即头部、颈部、躯干部和尾部。二、皮肤脊椎动物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由多层细胞构成。皮肤具有保护、感觉、防止水分蒸发、呼吸;排泄、分泌和调节体温等功能。三、骨骼系统脊椎动物的骨骼位于肌肉内部,故称为内骨骼,来源于中胚层,由活细胞组成,能够生长。骨骼具有支持、保护、运动、造血和维持动物体内钙、磷正常代谢的功能。骨骼系统包括中轴骨和附肢骨两部分。中轴骨包括头骨、脊柱、肋骨和胸骨,附肢骨包括肩带、腰带及前后肢骨。四、肌肉系统脊椎动物有完

12、善的肌肉系统,大体可分为体肌和脏肌两类。体肌又称骨骼肌或随意肌,由横纹肌组成。一块体肌的两端借肌腱固着于不同。的骨块上,受运动神经支配,而产生各种运动。脏肌是平滑肌,形成内脏器官的肌肉部分,受植物性神经支配,不能随意运动。五、消化系统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功能是取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残渣。消化系统可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一般分为口、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又可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又分盲肠、结肠和直肠)及肛门等部分。消化腺则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脏等。六、呼吸系统动物体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环境中叹入氧,并呼出二氧化碳。脊椎动物的呼吸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即水栖种类用鳃呼

13、吸,陆生种类用肺呼吸。附:脊椎动物肺脏发展的几个阶段七、排泄系统排泄系统的功能是排出体内尿素、尿酸等含氮代谢废物,并通过排出体内过多的水和离子,或选择性地保留离子,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排泄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组成(鸟类及部分爬行类无膀胱)。两栖类的皮肤、哺乳类皮肤中的汗腺,也参与排泄作用。脊椎动物的肾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八、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功能,一方面维持机体器官系统间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又协调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使有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能适应于外界环境。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三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周围神

14、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植物性神经的作用是支配动物机体内脏的生理机能。植物性神经不受意志支配,所以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四)感觉器官脊椎动物的感觉器官主要有皮肤、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皮肤感觉器是各种动物普遍存在的,最原始的形式是由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表皮而成。较为进步的则是形成触觉细胞或触觉小体。还有特化的皮肤感受器如蝮蛇的颊窝,能觉察出与周围气温只有0003的变化。视觉器为眼,从鱼类起,脊椎动物眼睛的构造基本相似,只是在视网膜上确定视象焦点的调节方法不同。听觉器在圆口类和鱼类只有内耳,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了中耳,外被鼓膜,内有耳柱骨。哺乳类的听骨已由1块增加为3块,并出现了外耳道和外耳壳。嗅觉器一般在鼻腔内。圆口类只有一个外鼻孔和单个嗅囊。鱼类一般有成对的外鼻孔和成对的嗅囊。陆生动物由于呼吸空气,其嗅觉器和口腔相通,因而出现了内鼻孔。两栖类的内鼻孔开口于口腔的前部,羊膜动物内鼻孔后移到咽部。内鼻孔出现后,鼻腔就兼有嗅觉和呼吸两种作用。味觉器是比较原始的感受化学刺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