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调查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71734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调查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调查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关于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社会调查报告调查背景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活动空间不断扩增。各种思想潮流不断交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涌现,这其中社会信任问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信任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在我国,由于缺乏有效性承诺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信赖的不确定性乃至不安全性的状况,使得当今中国人深深地感受到信任危机现象的客观存在。研究和回答这种信任危机现

2、象存在的原因,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为了分析这一现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电气一班的小组同学,在全校范围内,发起了关于社会信任问题中“老人跌倒要不要扶”展开调查。调查情况1.调查方式:随机向在校生分发调查问卷2.调查时间:XX.*.*-XX.*.*3.调查样本:发放问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4.调查问卷:见附表5.统计分析方式:问卷星软件调查数据分析一受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要想全面的了解当今大学生关于“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看法,就需要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解。对此我们设计了三个题供调查使用,分别为受调查学生的性别,受调查学生的年级以及受

3、调查学生是否对老人摔倒的事件有所了解,如果有分别是那些方面的。分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接受调查的男女学生比例分别为60%和40%,其中大一年级占20%,大二年级占40%,大三年级占20%,大四年级占20%.这其中有10%的人对老人摔倒事件根本没有过了解,有超过半数占75%的同学得到的消息是扶起摔倒老人的后果有好有坏。而其余15%的同学了解到的情况则是扶摔倒老人都有好的结果。通过交叉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在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一问题的了解上,不存在扶了老人遭讹诈的“负能量”信息,说明“彼此信任”这一正能量还是占社会信任度的主体部分。二受调查学生本人对扶老人的看法:要想透过现象看本质,首先要了解的是当

4、今社会下,人们对“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这一事件的看法,进而分析问题的发展趋势,从公众出发,我们设置了三个问题。调查者对于“扶老人“的看法,调查者认为是什么驱使老人污蔑帮助他的好心人,以及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的颁布是否有必要。分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关于“扶老人”这件事情是好是坏,大部分同学是在思想上保持中立的,55%的同学认为要依据情况而定,而也不免有同学想法过于谨慎,这其中就有包括15%的同学认为这是不理智的。这说明当今社会的主题思想还是乐于助人,彼此信任。而关于老人污蔑救助者,35%的同学认为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21%的同学认为是老人生活无保障。这说明大部分人认为社会在这个问题上的影

5、响占很大一部分,社会的体制健全了,公民的道德素质才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公民道德意识提高了,自然类似的污蔑状况会减少,社会信任度自然会大大增加。从旁观者角度出发,100%的人都认为颁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指南是正确的,有必要的。这说明绝大部分人认为,道德的建设,是要在法律健全甚至是法律干预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一些明文规定,更能起到规范老人和方便救助者的作用。说明社会行为的主体是有必要建立在规章制度上,甚至是法律干预上的。三受调查者自身的做法:为了衡量最终的社会信任度,我们从受调查者行为出发,直接向受调查者调查其自身的做法。我们同样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直接调查受救助者是否会扶起老人,第二个问题调查如

6、果作为旁观者,是否愿意为被讹诈者作证,第三个问题是关于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解决方案征求受调查者的意见。分析:关于第一个问题,45%的受调查者认为在有目击证人的情况下,可以扶起老人。这说明在自身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大部分人是有爱心并且愿意承担一份社会义务的。而也有20%的人不敢扶,这说明尽管每个人都会感觉这个问题很令人寒心,但却又很现实,谁愿意付出一片好心最终却可能冒被诬赖甚至被法院判巨额赔偿的风险呢?哪怕这种风险占的比例很低,起码也是风险,毕竟绝大多数想做好事的人都是一般的工薪阶层,有的甚至是学生。只要这种风险存在,就绝对会造成相当多的人在面对跌倒老人时变得犹豫不决、甚至变得冷漠和麻木。但不存

7、在抱有“不是自己撞的就不扶”的心态的人,说明从人的内心出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是根植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而第二个问题,60%的受调查者认为是否为扶老人的好心人作证,应该视情况而定,这说明在作为第三方旁观此问题的情况下,大部分人还是有些犹豫不决,担心惹火烧身,担心把不必要的麻烦推给自己。说明从自我角度出发,社会信任度并非特别高。关于第三个问题,35%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加大法律惩罚制度,30%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增加宣传和教育,20%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也就是共有90%的人认为,在保持一份社会信任度的前提下,从老人本身出发,才是解决“老人摔倒不敢扶”的问题的根本。建议与展望

8、老人跌倒到底我们该不该扶起来?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或许在过去千百年来,这只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的举手之劳,但简单细微之处彰显出的却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大问题,遗憾的是看起来如今这已经成了一个奢侈的社会公德,甚至可能会让心存善意和道德良知的“好人”们经济破产。跌倒老人该不该扶被全社会、被公众、被媒体热烈讨论的时候,其实已经证明某种程度上这个社会的公德已经濒临破产。但是,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作为施救者既然在扶起老人之前,我们不能排除这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也不能确定扶起来之后的后果,但我们可以选择用证据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扶起老人前,先拍照或者录像,或者找周围愿意做证的人为自己作证,这样既避免

9、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为老人提供了帮助。社会信任危机背后,从老人的角度出发,实质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健全和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缺失。增强社会福利制度,为老人提供必要的保障,再加以大力的宣传,我们相信没有老人会愿意为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为自己为他人招惹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但在法律层面上,社会也应该为施救者提供保障,建立在一定法律干预层面上的社会信任,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深刻的意义。调查心得体会经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实践调查的重要作用。加深了我们小组同学对实践调查的认识。实践调查的课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实践调查的内容,可以从我们平常的所做所思里得到体现。从我们自身来说,从分析调查

10、课题到发放调查报告再到最后的总结分子,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例如发放人员性别的不均等问题。在今后的学习调查中,我们要时刻注意类似的细节问题。同时我们意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每一份调查报告,都是要集体来完成,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也是我们组每一个组员需要做到的。附录一关于老人跌倒扶与不扶的调查问卷Q1:您的性别?女男Q2:您的年级是?大一大二大三大四Q3:在本次问卷调查之前,您对于老人摔倒的时间是否有所了解?若有,都是哪方面的?没有了解有,好坏消息都有所耳闻有,都是关于扶了老人被感谢的“正能量”信息有,都是关于扶了老人遭讹诈的“负能量”信息Q4:您对于“扶老人“的看法?值得称赞中立有风险,不理智Q5:

11、您觉得是什么驱使老人污蔑帮助他的好心人?受人教唆生活无保障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自身素质低法律没有很好的保障施救者其他Q6:扶老人是基本的道德素质,但却颁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您认为是否必要?是否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影响因素分析的调查研究报告摘要:“这么和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大奔”;“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这是今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中两句流传最广的台词。第一句,点明结果;第二句,说明价值。在现实中,很多观众也表达了与小品中一样的困惑,如果真遇到摔倒的老人,我们到底扶还是不扶?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因老人被撞倒而引发的纠纷,让好人做不起,做好事变成功到惹是生非的烦心

12、事,甚至因此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正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困惑。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普遍的道德焦虑,也暴露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道德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关键词:老人跌倒扶不扶影响因素一、导言1.研究背景XX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判决结束后,彭宇一脸郁闷地站在法院门去赶第3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

13、门下来。“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彭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元。这可能是最早的我们或者是媒体关注的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最早的事件,而这个事件到现在已经衍生了许多版本如“天津许云鹤事件”、“江苏如皋殷红彬事件”、“北京朝阳区扶不起事件”等等。这些事件已经说明了“扶跌倒老人者反被讹诈”已经不单

14、单是个别现象了,“不敢扶跌倒老人”也不是个别现象了。看见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路上碰到需要救助的人,你会伸出援手吗?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因老人被撞倒而引发的纠纷,让好人做不起,做好事变成功到惹是生非的烦心事,甚至因此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正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困惑。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普遍的道德焦虑,也暴露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道德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这也是当今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2.调查目的: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将触及人们道德敏感的话题进行理性分析,以此来引导人们对新闻媒体的报道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被大家

15、的盲目情绪遮蔽双眼,并鼓励人们积极思考,怎么解决老人害怕在外面跌倒没人扶的问题。3.小组成员:胡新荣魏霞陈环环陈曼曼赵永鹏张乾二、研究方法、内容、理论设想1.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本次研究的资料分析方式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2.理论分析及设想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态度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但是态度和行为在特殊的个体和环境下也会相互冲突。然而个体的行为一旦形成也会对态度产生反作用,如一个人现有某种行为,长时期的行为下来,养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开始真正改变态度。但是现实生活中,“口是心非”这种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也不在少数。社会态度有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不同。态度并非决定行为的全部因素,它只是行为的一种倾向性,即一种心理上的可能性态度只是行为的一种倾向和准备状态,但并非行为本身,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原因在于,决定一个人作出何种反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这些影响因素不能协调一致时,态度与行为之间就可能出现不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