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张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共9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096395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6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1张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共9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材料1张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共9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材料1张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共9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材料1张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共9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材料1张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共9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1张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共9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1张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共9篇)(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材料1张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共9篇)XX学年仁怀一中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命题人:xxx审题人:xxx24.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发展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25.自XX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

2、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科举制26.汉代桑弘羊首推平准政策:“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万物不得腾跃,故抑天下之物。”下列改革措施中借鉴了此理论的是()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改革B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令”C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D清初政府采取的“抑兼并”27.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28.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

3、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了,这样它就被扼杀了。”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B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29.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30“省,宰相之府,所以

4、临百司、统万机、定谋画、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处的文字应该是()A中书B尚书C门下D内阁31.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两幅地图。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有()图一图一和图二所示地方行政制度的根本目的相同图二图一和图二所示地方行政制度实施的结果相同图一所示地方行政机构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图二所示地方行政机构的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ABCD32.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子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A指出四

5、书五经的不足之处B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C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D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33.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也希得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材料可佐证在唐代()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B科举中贪腐现象严重C科举重经世策论之才D门第观念依然较浓厚3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有叛国而无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A西周、秦朝、西汉B战国、秦朝、西汉C秦朝、西汉、三国D

6、秦朝、西汉、唐朝35.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完善官员监察体系C预防地方割据出现D利于规范官员行为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材料二: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摘自旧唐书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摘编自皇明祖训(1)指出

7、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4分)41、(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设了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部,每部派一名刺史,周行郡国,代表中央负监察之责。这种监察权包括“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督察郡国守相、强宗豪右

8、为宗旨。刺史部就是监察区,一个刺史部包括若干郡国。摘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材料二西汉武帝时开始置司隶校尉,东汉复置司隶校尉,并扩大职权。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并领一州,权力很大,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东汉全国共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到东汉中后期,刺史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三:洪武十年(1377)明太祖诏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名为巡按御史。洪熙元年(1425)又定巡按以八月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力很大,管辖的范围也很广。洪武时,为巡察风纪和处理地方突发事件,派

9、遣亲信、重臣带宪衔出巡,谓之巡抚。永乐以后,由临时差遣向专设过渡,成为固定官职,并逐步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其以监察为主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宣德十年(1435)罢交阯道,始定为十三道(按当时的行政区划设),置按察司,设按察使分别掌管地方监察事务。在地方上,提刑按察司为省级执法机构,同时朝廷派出的各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等都要参与地方要案的审理,违枉者,御史、按察司纠劾。十三道监察御史不仅监察地方,而且还协管两京、两直隶各行政机构,稽察在京大小衙门的各类档案文件,监控范围涉及一切政务。外官(即地方官)三年一次进京朝觐,由巡按御史及按察司综合考察其为政功过,以定黜陟。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

10、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明两代监察制度有何相似之处?(10分)(2)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明两代为例,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8分)4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大化改新于645年开始,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1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他们(日本新领导人)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明治时期的政治家赞成神道教为国教,因为神道教认为国民与天皇是一致的,认为天皇是太阳女神的后裔。在教育方面,日本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促进国家利益,而不是发展个人。1894年,他们说服英国和美国在五年之内结束其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同年,日本人出人意外地赢得了对中国帝国的惊人的胜利。从此以后,不再有任何理由将日本看作是一个劣势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它成为了亚洲第一个砸碎西方控制的锁链的国家。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和

12、主要内容,分析日本大化改新产生的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日本“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的表现,概括日本能“砸碎西方控制的锁链”的原因。(8分)参考答案:选择题:24-28CBCBB29-33BADCD34-35DD吉林市普通高中XXXX学年度高三毕业年级摸底考试历史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一、选择题1.根据甲骨文以及中国史籍记载的推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嬴、妫等。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尊重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2.西周社会

13、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刑和礼。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刑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针对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A.法家B.墨家C.儒家D.道家3在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该表可以说明历代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根据侯家驹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改编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B.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C.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全面衰落D.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过程4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根据表格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从整体看来古代战争分布南北大体平衡B.宋以后的战争呈现出南多北少的格局C.民族矛盾

14、突出的时期战争明显变多D.战争爆发的频率与社会的发展状况呈正比5下图中,从图一到图二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最能反映出图一图二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B.古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D.古代中央官制的重大变革6.1902年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外国人以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他还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多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下列不能反映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的原因是A.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7.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依据逻辑进行推理,划线部分应该是A.辛亥革命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国民大革命D.抗日战争8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设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材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A受斯大林模式影响颇大B在革命道路上党内存在分歧C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右倾错误在党内占据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