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中,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材料2说明明清两朝的皇帝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096249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1中,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材料2说明明清两朝的皇帝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材料1中,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材料2说明明清两朝的皇帝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材料1中,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材料2说明明清两朝的皇帝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材料1中,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材料2说明明清两朝的皇帝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材料1中,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材料2说明明清两朝的皇帝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1中,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材料2说明明清两朝的皇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1中,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材料2说明明清两朝的皇帝(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材料1中,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材料2说明明清两朝的皇帝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主讲人:黄炳洋参与人:王治国廖君佑赵鹂瑛黄梅一、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二、课前预习:1内阁制度的形成明太祖朱元璋正式罢除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且明确宣布成立定制。明永乐帝设立,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2军机处清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军机房,不久改名为,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清代军机处的建

2、立和的推行,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3清朝的边疆政策清朝在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清代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施行“”,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4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面对近代化浪潮,晚清统治者进行了一些政治制度方面的改良:如设,取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三、问题思考:1、自主学习: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有什么影响?内阁制是怎样形成的?说明了什么?军机处是怎样建立的?如何评价?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及管理机构分别是什么?2、合作学习: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知识整合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轨迹。四、即学即练:单项选择题:1、“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

3、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指的是A、朱元璋B、明神宗C、明成祖D、雍正帝2、正式确立内阁制度的明朝皇帝是A、明太祖B、建文帝C、明成祖D、明神宗3、清朝设置的中央机构理藩院主要职能是A、管理全国宗教事务B、管理全国所有少数民族事务C、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D、主管边疆地区设置的军政机构4、清朝晚期设置的资政院的职能相当于西方的A、国务院B、议会C、内阁D、内务部5、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初?军国大事,皆交议政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庙设立军机大臣?议

4、政之弊始革。啸亭杂录卷二材料二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不得为真宰相。清史稿刘统勋传论回答:材料一所谓“议院之弊”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并请简要说明理由。材料二大学士非兼军机即为真宰相,这一说法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五、学习延伸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4课明朝的君主专制教材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以内阁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

5、明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习近代史奠定了基础。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识记内阁制的出现和发展。识记清楚政治制度的变化。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将教材的部分内容设计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分析教材材料和补充的相关材料,学习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

6、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学生认识到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自身的知识、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较弱,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重点难点重点:明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难点:明朝科举制八股取士;明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法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

7、“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学法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思考:两汉、隋唐和明清时期的官员上朝时,礼仪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官员上朝时的礼仪由站着坐着跪着。这种变化说明皇帝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而官员地位在逐渐下降。到明清时,君权更加突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8、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二、授新课*明朝的建立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称帝,国号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此后近20年时间,扫平各种残余势力,完成了统一。2.基本措施鼓励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对全国的土地和户籍进行严格的核查与登记,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直接控制。3.朱元璋为稳固统治,加强皇权,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建立内阁制度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中央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它又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文书,并备咨询顾问。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大学士比一般官员权力稍重,但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办事,实质是皇权的组成部分。设立厂卫制度朱元璋为了对地

9、方官员实行更为严密的控制,建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其后,明朝皇帝又先后设立东厂、西厂等机构,这些特务机构合称“厂卫”。厂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通过一系列措施,皇权的强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补充;职责:东厂由宦官负责,对官吏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宰相制度的废除思考: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朝时被废除了呢?是什么原因促使它发生的?:明初初年,胡惟庸任宰相时,权倾朝野,骄恣擅权,他的种种行为已经直接严重威胁到了皇权,最终找来了杀身之祸,胡惟庸案也就成为宰相制度废除的直接原因;另外,在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

10、继承,致使皇权不稳。明太祖朱元璋正是鉴于这一点一直对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思考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削弱地方权利?: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补充:宰相的作用积极: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消极:相权过大,威胁皇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一废一建: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也就自然消失了,这会造成什么消极后果呢?注: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一点疏忽闪失。明太祖曾在8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他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处理如此繁重的国家大事。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

11、从顾问。内阁制由此开始殿阁大学士的设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明成祖时,先后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充当自己的顾问,顾问之职又由翰林院移至内阁。尽管此时阁臣的品值仍是正五品,且不置官署。但相对明太祖时已经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了,地位有所提高。至此,明代的内阁制度正是确立。:通过对内阁首辅与宰相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是不可以等同的。内阁的职权仅以侍从咨询为主,只是作为皇上的顾问,它的机构性质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由此可以看出它并不能制约皇权,只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4、明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八股文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12、”考试题型:“八股文”不能自由发挥结果:所选人才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文字狱板书: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建立内阁制度2、设立厂卫制度思想1.八股文文化2.文字狱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限时训练北师大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XX北京海淀一模)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这说明汉武帝时()A内侍干政,威胁皇权C倚重近臣,削弱相权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题干信息反映了汉武帝倚重近臣,削弱相权,与威胁皇权和黄老无关,材料更

13、多地涉及对近臣的倚重,C项符合题意。2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A易形成冗官现象C减少了决策失误B降低了行政效率D加强了君主专制B冗官是指官员人数超出实际需要,机构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数过多和机构重叠的信息,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信息“机事往往留滞”,意指三省分权并相互牵制,有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扯皮,进而耽误国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减少决策失误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在于三省六部制的弊端,没有表达关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3(XX滨州一模)宋代官制有官、职、

14、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官僚体系的成熟C君主专制的加强B科举制度的完善D行政效率的提高C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跟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的全面推广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C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C提取关键信息“中枢权力机构变迁”和“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分封制和郡县制不属于中枢机构,故A项错误;中书门下到内阁并未体现“放大、外迁”,故B项错误;中外朝到三省六部制体现了题干的信息,故C项正确;南书房到军机处未体现“放大、外迁”,故D项错误。5隋书地理志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