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000175 上传时间:2017-09-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第 1 课 课 题 民风、民俗大观园目标要求:1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民风、民俗的一些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2感受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时间:2 课时 第 1 课时课时目标:1知道民风、民俗来源于民间,是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民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2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及其文化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2.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和民风、民俗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你知道下列图片和诗歌表现的是什么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有什么民风

2、、民俗?(教师播放“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 )2.学生自由讲述什么是民风、民俗。教师归纳:民风、民俗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3.师:民风、民俗是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增进了老百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来逛一逛“民风、民俗大观园” 。 (教师板书:民风、民俗大观园) 二、学习1.过“端午” 。 师: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庆之一,与春节、中秋节并称。盛夏端阳,饶富趣味的习俗与各地热烈的庆典活动,把仲夏装点得更璀璨。而欢乐的节庆背后,往往还有一段代代相传、美丽动人的传说学生交流课前搜集

3、到的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教师播放“话说屈原、钟馗” ) 学生分组交流端午节热闹欢腾的民俗盛会和其他端午节特有的民风、民俗。A. 雄黄祛毒,蒲艾斩妖。 (教师播放“驱邪避灾” )B. 五彩丝缕系香包。 (教师播放“香包” )C. 暑风微微飘粽香。 (教师播放“粽子” )D. 锣鼓喧天赛龙舟。 (教师播放“赛龙舟” )2.话“立春” 。 (教师出示“二十四节气歌” )学生齐读后说一说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师: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在秦汉间已完全确立,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你知道立春的定义吗?学生自由说。师:“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习惯将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节

4、气。立春后气温回升,农业生产应抓紧春耕准备和越冬作物田间管理。 师:在民间,很多地区会在“立春”时开展一些有趣的民俗活动。你知道哪些?学生自由说。 (教师播放“立春民俗活动” )学生交流感受。 学生自由讲述对二十四节气中其他节气及其民风、民俗活动的了解。3.赶“集市” 。 (教师播放“赶集” )有赶集经历的学生讲述赶集时的见闻和感受。 (教师播放“赶集市 ”)学生了解赶集是我国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习俗。4.小结。师:“民风、民俗大观园”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这里娓娓道来。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民风、民俗,只是大观园中的一隅。可见,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多么的广博、精深!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有民风、民俗的痕迹。

5、 三、拓展学生搜集有关家乡的节庆习俗,如春节、元宵、除夕、清明、重阳等,也可以搜集家乡的服饰、民居、饮食等乡土文化习俗,还可以采集关于家乡的婚丧、寿诞礼仪、成长仪式等文化传统习俗。 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感受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的内涵。2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家乡的节庆习俗、乡土文化习俗等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知识竞赛” )学生抢答。 二、学习1.组内交流,资料汇总,分类整理。学生分工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式准备展示家乡的民风、民俗。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汇报,如图文结合、介绍解说、实物呈现、模拟表演等。2

6、.各小组分类依次汇报家乡的民风、民俗及其文化内涵,全班一起畅游民风、民俗大观园并畅谈感想。 节庆习俗。 (教师随机播放“节庆习俗”中相应内容)春节习俗。元宵节习俗。端午节习俗。中秋节习俗。 其他习俗。 (教师随机播放“其他习俗” 中相应内容)服饰习俗。民居风俗。饮食习俗。婚丧习俗。寿诞礼仪。成长仪式。3小结。民风、民俗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而中华民族民风、民俗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传承千载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情感的载体,是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是中华民族千年不化的情结。 三、拓展1分组合作,编制一份介绍各地民风、民俗的小报,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一个延伸。2.体验活动:我来学做香囊(做元宵、包粽子) 四、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