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979658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7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20-589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国家分裂、民族融合以及南方得到开发和发展的时期。分裂与融合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 (1)政治上:政权更迭频繁,国家整体上处于分裂状态,但出现局部统一政权。 (2)经济上: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文化上: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4)民族关系上: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促使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出现民族大融合。,考点5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人口南迁 江南地区的开发(8年未考)

2、【中考说明】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识记) (一)背景: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他们之间互相攻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 (二)重要战役: 1.官渡之战 (1)时间:公元200年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3)影响: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赤壁之战 (1)时间:公元208年 (2)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3)影响: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趁机攻

3、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识记) (一)西晋 1.时间:266316年 2.都城:洛阳 3.建立者:司马炎 4.概况: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统一全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灭亡了西晋王朝 (二)东晋 1.时间:317420年 2.都城:建康(今南京) 3.建立者:司马睿 4.概况:司马睿于317年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东晋的建立阻止了少数民族南下的步伐,为南方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

4、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三)南北朝 1.时间:420589年 2.概况:南朝(420589年)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北朝(386581年)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四)影响: (1)从全局看,当时全国处于分裂混战时期,但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发展 (2)相比北方而言,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开始走出低谷,摆脱了落后停滞的状态,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客观上促使我国出现民族融合的高峰 【历史纵横】运用简易的结构图展示三国至隋朝期间的政权更替。,三、人口南迁(识记) (一)时间:东汉末年开始,西晋后期形成南迁浪潮 (二)原因: 1.东汉末年,北方社

5、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2.西晋后期,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 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三)方向: 1.少数民族由黄河以北向中原地区迁移 2.中原人民由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迁移,(四)概况: 1.原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部编教材) 2.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部编教材) (五)影响: 1.改变了南方劳动力不足的局面

6、,有利于荒地的开垦;南迁移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刺激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为农、工、商各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2.人口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带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六)认识: 1.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重视经济的发展,及时引进先进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3.人口大量南迁反映了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四、江南地区的开发(识记) (一)原因: 1.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2.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4.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

7、社会比较稳定 5.统治者的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二)表现: 1.农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使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还种植了双季稻。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2.纺织业:南方的纺织技术进步十分明显。三国时期,蜀锦最有名;东晋后期,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织锦业迅速发展起来表现 3.冶铸

8、业:发明了灌钢法,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钢的质量 4.制瓷业:青瓷烧制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 5.造船业:东晋南朝时期,造船业有了较大发展,作战、运输用的船只很多,往来于沿海和内地河道 6.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7.海上贸易: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海外贸易。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半岛上的国家有贸易往来。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往来。当时的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超前代,并为后世海外交流的兴盛打下了基

9、础,(三)影响:江南经济的开发,改变了南北方发展的格局,使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教材设问】(部编教材七上)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对比一下,史书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1)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 (2)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易错警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虽然得到开发

10、,但总体上依然落后于北方,我国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 【拓展思考】我国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今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 (1)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力,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2)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之上,没有清明和谐的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就难以取得成效。 (3)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注意保护环境。 (4)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考点6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往与融合(8年未考) 【中考说明】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识

11、记) (一)北魏: 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二)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留鲜卑族的习俗,这种情况不利于北魏治理北方地区 3.冯太后改革扫除了一些障碍,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主动采取措施,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三)目的: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在北方的统治 (四)措施: 1.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实行汉化政策:

12、禁鲜卑语,官员在朝廷必须用汉语;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将皇族姓氏由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用汉制,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完善教育制度,鼓励鲜卑贵族子弟学习汉文化;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等 3.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 (五)性质: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六)特点:1.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措施全面,影响深远 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促进民族交融的性质,(七)意义: 1.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缓和了民族和阶级矛盾,为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为隋唐大一统和

13、经济文化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八)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民族人民的愿望(根本原因);改革内容全面、措施得当;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坚定的改革意志;改革中孝文帝以身作则,起到了模范作用 (九)评价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主张实行的改革,促进了汉族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二、民族交往与融合(识记) (一)表现(1)地域上: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

14、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3)生活上: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4)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5)文化上: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各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6)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二)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

15、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点链接】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P183):商鞅变法(P6)、北魏孝文帝改革(P23)。 2.民族关系的发展(P181):北魏孝文帝改革(P23)、唐与吐蕃的交往(P28)、元朝的民族交融(P37)、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P44)。 【教材设问】 (部编教材七上)问题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拓展思考】北魏孝文帝改

16、革对我们的启示。 (1)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冲突和交往中互相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要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 (3)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富强,就要敢于改革、敢于创新。,【历史纵横】我国历史上三次民族交融的高潮。 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中原人民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