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发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949656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发展(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经济学 2011级国经第十一组: 南金秀 周苑茗 张蓉 贺映蓉 刘心怡 李乾浩 相德昌 郗重山 张文杰 闫涛,区位理论,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区位关联度影响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杜能 农业区位理论,11组 刘心怡,一、背景介绍,1、提出者约翰冯杜能 178

2、3-1850,德国农业经济学家 2、出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 1826年出版,以下简称孤立国,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3、地位开山之作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农业区位理论 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农业区位理论。,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一)理论前提 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

3、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二)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 R地租收入;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4、; C农产品的生产费;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者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是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以某种作物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三、杜能圈,(一)杜能圈 杜能认为农业的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 第二圈林业、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 第六圈畜牧业 这样的同心圆结构,通常称为杜能圈。,三、杜能圈

5、,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 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 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三、杜能圈,第二圈林业圈 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 由于所供给的物质的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三、杜能圈,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

6、,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三、杜能圈,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 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三、杜能圈,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

7、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三、杜能圈,第六圈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 该区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外,为城市提供日常所需的肉类和奶类制品,更新周期快,商品率高。 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四、理论与现实,杜能圈模式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是对客观实际的高度抽象,“孤立国”在现实中很少存在。杜能在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谷物价格的影响和土质的影响后,对其区位圈作了修正 。,逆杜能圈,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

8、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所谓的“逆杜能圈”。,五、实际理论应用范例,1、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第一圈为距市中心10km以内,以蔬菜、奶牛、花卉为主的圈层;第二圈为距市中心1020km之间,是以棉花、蔬菜、奶牛、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的圈层;第三圈为距市中心2035km之间,是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为主的圈层;而第四圈为距市中心35km以外地区,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为主的圈层。 从整体来看,大致可反映出杜能的环状结构来。另外,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近郊区为蔬菜、鲜奶、蛋品;远郊区内侧为粮食和生猪,外侧为粮食、鲜瓜果

9、、林木;而外围山区则为林业、牧业和干果。,2、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 近郊区为蔬菜、鲜奶、蛋品;而远郊区内侧为粮食和生猪,外侧为粮食、鲜瓜果、林木;而外围山区则为林业、牧业和干果。,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有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在中部非洲卢旺达的丘陵地带,围绕农村居住聚落呈现同心圆状的土地利用状态。即从内向外,依次为:居住聚落;芭蕉林;内侧耕地,无休闲地,集约度高;咖啡栽培地;外侧耕地,有休闲地,集约度低;丘陵冲积地上的耕地; PS:A为雨季也耕作的相对干燥地。即费时的耕作布局在村落附近。,B :只有旱季才耕作的低

10、湿耕地,这种围绕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土地利用形态是基于节约时间而出现的。,六、农业区位论的贡献,1、提醒人们,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同一地区可能形成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结构(六圈),其方向和结构调整取决于地区内的人文因素(城市)。为农业区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运费使产生农业生产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3、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体系等空间排列法则,是影响农业区划的基本因素。 4、距市场远近不同的土地,所创造的农产品价值呈现出级差分布,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依据。,七、农业区位论的缺陷,1、片面强调运费的作用,忽略了行为等其他人文因素的影响。 2、忽略了不同规模中心城市

11、在市场交易能力方面的差异,只考虑农业土地利用,没考虑到城市周围土地利用(逆杜能圈)。 3、受历史所限,不能完全运用当前现代化交通条件下的现实(高速公路、保鲜技术使供求范围可以伸展到数千公里)。,工业区位理论,1909 德国 阿尔申尔德韦伯,基本假设,在一个均质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范围内只探讨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而不涉及其他因素。 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已知分布在特定地点。 工业产品的消费地点和范围为已知,且需求量不变。 劳动力在工资率固定情况下,供给是充裕、已知、不能流动的。 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仅就同一产品讨论其生产与销售问题。,工业区位理论内容,关于运输成本定向工业区位的分析 劳工成本

12、影响工业区位趋向的分析 集聚与分散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分析,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遍布性原料:到处都有,对工业区位影响不大;限地性原料:只分布在某些固定地点的,对工业区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限地性原料的失重程度愈大,原料指数也愈大;遍布性原料的参用程度愈大,原料指数则愈小。而原料指数的不同将导致工业区位的趋向不同。因此,当在原料指数不同的情况下,只有在原料、燃料与市场间找到最小运费点,才能找到工业的理想区位。,运输成本定向工业区位,劳工成本影响工业区位趋向,劳工成本是导致以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位模式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素。所谓劳工成本,就是指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

13、或称劳动力费用。 当劳工成本(工资)在特定区位对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工资较低)的地区选址建厂。其前提是在工资率固定、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条件之下,工厂从旧址迁往新址,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费小于节省的劳动力费用。,跨国公司在市场地的国家单独建立生产厂家。这些生产企业均以服务各自的市场为主,而没有跨越国界的销售,属于典型的“进口替代型”生产。这种在东道国建立生产厂家的模式在二次大战以后还比较普遍,如20世纪70年代许多欧洲和日本的公司在美国建立制造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衣巨大的人口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又吸引了跨国公司来中国投

14、资建厂。这种生产区位类型一方面是考虑运输成本,另一方面是考虑劳动力成本及租地的廉价,还有就是国之间关税壁垒的存在。 一个工厂的产品,可能是同一公司另一个位于其它国家的工厂的生产原材料。而最终的产品也许要远到第三国或跨国公司的母国市场。这种具有公司生产单位的国家,只是一个“出口加工平台”。这种公司生产单位的空间格局类型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最早是美国电子工业公司在东亚、东南亚、墨西哥建立其生产装配厂,之后是欧洲和日本跨国公司也在这些地区建立其生产机构。8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断涌入中国大陆建厂。其特点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及政策优惠条件,其生产的产品往往是以出口到其它

15、国家(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市场),集聚与分散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由集聚因素形成的聚集经济效益也可使运费和工资定向的工业区位产生偏离,而形成工业区位的第二次变形。 集聚因素。指促使工业向一定地区集中的因素,又可分为一般集聚因素和特殊集聚因素。生产或技术集聚,影响方式:工厂企业规模的扩大;同一工业部门中,企业间的协作,使各企业的生产在地域上集中,且分工序列化。社会集聚,也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大城市的吸引,交通便利以及矿产资源丰富使工业集中;二是一个企业选择了与其他企业相邻的位置,获得额外利益。 分散因素。指不利于工业集中到一定区位的因素。 因此工厂搬迁或新建选择地点的前提条件要看集聚给企业带来的利益

16、大还是房地产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大,即取决于集中与分散的比较利益大小。,三个全球性城市即纽约、东京、伦敦就集中了数量极多的大跨国公司的总部。围绕着这三大中心是一批次一级的大城市,这里也集中了一些跨国公司的总部和科技支持,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另外,还要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并引导消费,从而满足研究、开发、试制、生产对劳动力、市场消费者的要求。鉴此,公司的产品开发和研制部门一般都选择在大都市区和科研集中区,尤其是母国大都市的大学校园区及高科技研究广泛集中地带。 1977年,纽约新泽西区是全美最为重要的一公司开发研制基地,占公司总数的16.5%;其次是洛杉矶,占12.1%。这两个大都市均是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地区。 根据科学家对日本54家电子和生物工程跨国公司的调查,发现其在海外建立的67家产品开发研制机构为8%。分布在发达国家的大都市,目的是接近市场,接近科技人才密集区,接近公司生产厂区。其中一半位于美国,其次全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