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完整课件237p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949512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PPT 页数:237 大小:2.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完整课件237p_第1页
第1页 / 共237页
发展经济学完整课件237p_第2页
第2页 / 共237页
发展经济学完整课件237p_第3页
第3页 / 共237页
发展经济学完整课件237p_第4页
第4页 / 共237页
发展经济学完整课件237p_第5页
第5页 / 共2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完整课件237p》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完整课件237p(2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经济学,主讲教师:魏 博 通 单 位:经济管理学院 联系电话:13872102840,二次大战之后兴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传入我国时间不长,但影响很大。主要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如何发展。 有精华,值得吸取 结构主义思路、激进主义思路、新古典主义思路、新古典政治经济学 有糟粕,应该摒弃 有些经济理路强调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甚至民族性格怠惰,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使贸易条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却力图淡化这一事实;新古典主义纯抽象模式特别强调市场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和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第一章 导 论,本章主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 第二节 经济

2、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末,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 如何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经验和教训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复杂的现象得到理论的解释,使政策措施得到理论的指导,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使命。 新古典主义、结构主义和激进主义利用不同分析方法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其中,20世纪80年代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发展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什么是发展中国家 刘易斯:人均产出低于1980年美元价值2000美元的国家。 世界银行: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 以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为例,低收入国家是指200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收入在

3、580美元左右的国家,中等收入国家是指人均国民收入在2646美元左右的国家。,从质的方面界定发展中国家: 1、低下的生活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 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比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状况 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第二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 是指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用统计学术语说,它是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或国民总收入的增长。 经济发展 1、投入结构的变化,即生产中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 2、产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 3、一般生活水平

4、和分配状况的变化,从出口商品结构看,30年来,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200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分别转变为5.1%和94.9%。从商品进口结构看,资源、基础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明显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资源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条件。,4、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表现在预期寿命的长短,婴儿死亡率的高低,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和病床数的多少

5、等。 5、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表现在适龄青少年,特别是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成人识字率的高低等。 6、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区别 经济增长内涵窄,经济发展内涵广;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也是一个质量概念。 联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1、生产增长了,但产品质量低劣,甚至出现大量废品次品,或产品虽具有一定质量,但缺少需求,不能实现其价值。 2、生产的增长短期来看带来较大经济效益,但长期来看却是不可持续的,出现了有害人民健康、污染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 3、增长虽快

6、,但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城乡对立以及其他社会问题严重。,4、增长虽快,但产业结构并无改进,甚至更加畸形。 5、为了追求高增长,不考虑人民承受能力,无视客观规律,不计社会代价。,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模式对中国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和劳工剥削是非常严重的。 以资源浪费为例,中国80%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2/3的草原沙化,绝大部分森林消失,近乎100 %的土壤板结。而且这10年来中国出口日本的方便筷子总计约2243亿双,而为生产这些筷子而毁灭的山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0%以上。 以环境破坏为例,中国1/3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已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

7、,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罹患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世界银行报告列举了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其中,中国占了16个。,有增长而无发展(中国的情况),以剥削劳工为例,根据志愿者曾飞扬的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每年仅冲床工人发生的断指事故至少就有3万宗,被机器切断的手指头超过4万个。而其他绝大部分机器设备造成的工伤事故有多少,目前还没有统计。而此前对深圳800万民工的调查显示,每5人中就有1人受过工伤或换过职业病。为了防止伤残工人打官司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区把外来民工正常的诉讼时间拉长到3年以上,迫使伤残民工因难以负担诉讼支出而放弃上诉。,有增长而

8、无发展(中国的情况),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发展经济学的兴起 斯塔利在世界经济发展一书中探究了战后许多落后地区急速地、快速地发展对先进工业国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 曼德尔鲍姆在落后地区的工业化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过多而又落后的东欧和东南欧地区工业化的数量模式;,罗森斯坦罗丹在落后地区的工业化一文中探讨了“过剩农业人口”如何成为发展力量,外在经济如何促进规模效益,基础设施和教育训练何以具有重要性等问题。(之前是萌芽) 哈罗德和多马于1948年同时提出的理论把短期的、静态的凯恩斯经济周期学说长期化、动态化为经济增长模式,被人们认为开了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先河,是发展经济学的第一个里程碑。,第三节

9、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1950年左右的非殖民化运动成为各种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发展理论的思想源泉,这些模式和理论逐渐系统化成为发展经济学。 三、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一)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在第一阶段,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有三种主要观点:一,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重要性;二,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三,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的发展经济学有三个特点: 1、反“单一经济学”的倾向。 2、具有内向发展战略倾向。 3、自认为其理论是“宏大的理论”,可以适用于一切发展中国家。,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1、对计划化

10、的得失和市场的作用重新评估 2、对农业的偏见得到纠正 3、外向发展和对外贸易受到强调 (三)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1、在新制度主义影响之下,认为要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应该更重视制度的作用,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2、应该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措施进行研究 3、对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摆脱了新古典经济学纯经济分析的思路,重新恢复了对政治、法律、历史等非经济因素的巨大兴趣 4、发展经济学家重申并推进了20世纪70年代就已有人提出的“寻租”理论,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5、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排除了信息不完全、协调失灵、制度和历史文化差异,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信息的不

11、完全和高成本、市场不完善和交易成本等“新市场失灵”现象,而发展经济学重视“新市场失灵”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6、新的发展观得到普遍的承认和广泛的应用 发展意味着经济主体各种权利和能力的扩大,能够在某种政治、法律、文化制度框架下享有更大的自由,拥有更多的机会,作出更多的选择,实现更大的效用。,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第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和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主要讲二个问题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一、经济增长模式 (一)哈罗德-多马模式 20世纪40年代末期,英国的哈罗德和美国的多马,差不多在同时,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的

12、思想,把凯恩斯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推演出一种增长理论,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式。,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GNP的增长率是由国民储蓄率和国民资本-产出比例共同决定的。 GNP的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即一定水平的GNP中储蓄率越高, GNP的增长率就越大。 GNP的增长率与资本-产出比例成反比,即资本-产出比越高, GNP的增长率就越低。 这个模式说明只要有稳定的资本形成,就有持续的经济增长。,(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 特点:1、一反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积累是决定因素”的传统看法,提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贡献的观点。 2、模式假定投入要素价格是可变的,因而投入要素之间具有替代性。由此可以通过资本

13、-劳动比例的调节来改变资本-产出比例,以增加经济增长率的可调节性和稳定性。,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3、模式突出了市场调节的作用。投入要素之间如果可以因价格变动而彼此替代,那就要假定市场中竞争能力是很强的,生产者对市场信息是灵通的,而做到这点是通过价格-市场机制的调节来实现的。 (二)新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模式的假定:人均投资收益率和人均产出增长率是人均资本存量的递减函数,随着时,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间的推移,各国的工资率和资本-产出比将会趋同,初始条件或当前干扰对于产出和消费水平都没有长期影响,在没有外生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出将收敛到一个稳定水平。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麦迪逊等经济学

14、家发现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实际情况不符:1、生产率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长期趋势是递增的而非递减的;2、各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在扩大而非缩小;3、储蓄率变化与增长率变化的相关性较大而非较小;4、,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并非从富国流向穷国,有时还出现反向流动的情况。 新增长理论把技术内生化,认为除了劳动和资本两个要素,还有知识和技术,并且是内生变量。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使边际生产率递增。投资刺激知识的积累,知识积累反过来又促进投资,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说明了发达国家何以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以及穷国与富国之间增长率趋异而并非趋同。,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二、经济增长的历史统计分析 (一)经济增长的特征

15、 1、人均GNP和人口表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但人均GNP的增长率要高于人口增长率 2、由于技术进步,生产率不断提高 3、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变率很高,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4、经济增长伴随而来的是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 5、经济增长不是一国的独特现象,而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 6、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是不平衡的,因而世界经济增长受到限制,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二)经济增长与其他经济变量的相关性及其源泉 1、近50年来,在14个国家和地区中,GN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人均GNP年平均增长率为1.98% 2、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劳动力数量随着

16、经济增长而上升,但人均工时投入量却以年平均0.3%的速度下降,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3、总资本存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54%,人均资本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2% 库兹涅茨的一个结论:人均GNP的增长,25%归因于投入要素数量的增长,75%归因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1、财产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经过长期的稳定和略有上升的变化之后,从二次大战开始出现下降趋势,2、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上升,这是因为教育发展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和生产率,并由此而促使劳动价格的相对提高 3、个人和家户的收入分配差距日益缩小而渐趋平等,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库兹涅茨效应 在经济增长的早期,收入分配趋于恶化;在经济增长的后期,收入分配趋于均等。 对库兹涅茨效应的解释 三、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一)传统社会经济增长的局限和起飞的意义 传统社会的特征: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社会结构僵化而缺少弹性,人们,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观念是消极而无为的。它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 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