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节末、张妍:自我指涉:柯马丁对《诗经》的解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987009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2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节末、张妍:自我指涉:柯马丁对《诗经》的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张节末、张妍:自我指涉:柯马丁对《诗经》的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张节末、张妍:自我指涉:柯马丁对《诗经》的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张节末、张妍:自我指涉:柯马丁对《诗经》的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张节末、张妍:自我指涉:柯马丁对《诗经》的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节末、张妍:自我指涉:柯马丁对《诗经》的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节末、张妍:自我指涉:柯马丁对《诗经》的解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我指涉”:柯马丁对诗经的解读张节末张妍提要 :柯马丁解释 诗经 的策略不同于汉儒的历史化 、宋儒的伦理化以及现代学人的抒情化的方式 ,他运用自我指涉概念将平面的文本解读为生动的仪式搬演 ,奇迹般地把我们带回诗乐舞合一的原始语境 。柯氏认为诗歌是不断重复的仪式表演 ,重复生成了诗歌赖以解读的模式化语境 ,进而可以通过音韵 、代词 、嘏辞 、模式化套语等形式分析确定诗中不同的表演身份 ,而诗句是表演者的话语或动作 ,这样仪式表演场景得以展现 。接受者视角使仪式更具有文化传承的指涉性 ,这也是异于传统自我指涉概念之处 。不过 ,柯氏理论尚未解决叙事性较弱之 国风 的解读问题 。他虽然关注到了接受

2、者以及同一首诗的不同历史阐释并存的现象 ,但并没有继续深入 。我们尝试打破文学领域中自我指涉限于文本的成规 ,指出不同历史语境下作者自我指涉和读者自我指涉的存在 ,这有利于解释 诗经 的复杂性 。关键词 :柯马丁诗经自我指涉解诗策略作者张节末 ,男 ,哲学博士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张妍 ,女 ,浙江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杭州)自我指涉是一个植根于西方理论体系的概念 ,文学领域内的意思是文本指涉自身 。柯马丁将此概念创造性地运用于对中国古典文本的解读 。不同于将 诗经 看成平面文本的传统视角 ,柯氏把诗歌视为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仪式表演 。其自我指涉概念也具有了不同于西方传

3、统的新特点 ,即将他指渗透于自指 。对柯氏解诗策略的分析有助于发掘出适合中国诗学发展的积极见解 。一 、柯马丁对自我指涉概念的运用柯马丁在 西汉美学与赋体的起源 一文对自我指涉概念作了界定 “一个文本不仅仅是知道什么内容 、什么题目等等 ,而且也知道它自己的存在和形式 。”柯氏视角下的文本具有主体性 ,文本不仅展示内容 ,同时其形式也表明自身 。进而 ,他指出自我指涉的普遍性 ,所有文学作品的语言本身就是其文学性的表达 ,文本言说自身 。柯氏认为汉大赋的自我指涉性源于铺陈夸饰的语言 ,具有 “骈散交错美 柯马丁 :西汉美学与赋体的起源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着壁成绘 ,中华

4、书局 ,年,第页。的笔法使语言生动 、摇曳生姿 ,从头到尾一气铺排 ,务必穷极草木 、鸟兽 、物产之名 ,还有大量的僻词 、夸饰 、换韵 ,以及双声叠韵重叠连绵词 ”等结构特征 。繁复雕琢的语言为汉大赋显名 ,看到此种风格的语言便可定位为汉大赋 ,汉大赋以其文本语言进行自我指涉 。柯氏指出汉赋用于诵读和表演 ,这样 ,赋就更利于人的感官愉悦 。柯氏评 天子游猎赋 :“作品模拟并表演性地再现了欢乐场景 ,一开始所描述的奇观被置换为精湛的修辞的奇观 ,这是一种艺术语言的自我再现 、自我指涉 ,它在语言层面上复制了皇帝世界感官可触的奇迹 。”从感官的震撼性角度 ,文本已不再是简单的描述 ,而是由华丽

5、词语和工整结构再现的壮观场景 ,文本成为一个作用于人感官的世界 。经历了感官的愉悦后又回到了礼的轨道 ,这样的自我指涉表演和 “以色喻于礼 ”的结合构成了对汉赋包括 国风 中同类作品的阐释 。作为记忆的诗 :诗 及其早期诠释 中的自我指涉是作者身份的表明和文本生成场景的设问 ,但不同于传统西方理论只指向文本而与世界脱离的自我指涉 ,柯氏将自我指涉概念与诗歌的历史化结合 。在他看来 ,诗歌不仅指涉文本自身 ,更包含了对世界的意义 。而其所言的两种自我指涉都有与历史结合的形式 :一种指文本中的 “作者身份 ”,他要对诗歌目的和功能作出说明 ,如 小雅 巷伯 “寺人孟子 ,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 ,敬

6、而听之 ”,“寺人孟子 ”这个作者身份不同于文学作品的作者 ,而是高度形式化 、礼仪化的 ,如同周代铜器铭文中自我陈述的祭奠者是程式化身份一样 ,诗经 中的作者也不是个人性的 ,而是代表公众意愿的角色身份 。通过对这一人物的展演 ,该诗警醒世人的目的为后人所知 ,作者身份 “承担与铜器铭文一致的自我确证 、自我阐释和自我历史化的仪式化表达 ,以致再度解释此诗的后来者 ,无论是谁都将无法改变此诗末章所记的本义 ”。于是 ,自我指涉的作者身份具有了他指的文化传承的历史性 。另一种是 ,文本中展示仪式场景的模式设问 ,如 大雅 生民 “诞我祀如何 ? ”这是对祭祀情境的设问 ,引出了为祭祀做准备的农

7、事行为的现实场景 。该设问让后人知晓祭祀的生成模式 ,设问成为仪式程式 ,“这种吟唱后来成为适当祭祀礼仪的说明 ,也即对文本出生的现实场景的说明 。文本通过呼吁请想像的过去对今天的承认完成纪念模式 。”自我指涉式的设问连同仪式本身成为纪念的典范 ,此种自我指涉也具有了历史意义的他指性 。在柯马丁看来 ,自我指涉和历史化结合的模式也在历史编撰中出现 ,左传 、国语 所载历史人物的歌吟就包含着对事件的说明和道德判断 。“这种历史参与的双层结构 ,连同它的自我诠释 ,正是古代中国礼仪 、诗歌以及历史思想的核心内容 。”可见 ,柯马丁将这种结合看成中国古代文化的普遍现象 。而 国风 的问题就在于没有与

8、历史相联系的自我阐释 ,所以为了解决阐释难题 ,毛公 、郑玄就给那些没有历史叙述的作品重建历史语境 ,进而试图确定诗歌的本义 。作为表演的诗 :诗经 楚茨 的个案研究 开篇就指明 诗经 本身是一种表演性的文本 ,由音乐 、舞蹈 、诗歌等多重元素融合成的 “多媒体现象 ”。诗句也能体现表演性 ,“在许多显然是描述性 说明性的章节中 ,有人发现它们不仅简短和不完整 ,而且混杂着难懂和戏剧性的讲话结构 ,这些都不能与简明的叙述融为一体 ”。一转将诗句理解为描述性语言的观点 ,柯氏分析指出 ,诗句具有讲话结构 ,正是这种难懂和戏剧性的结构阻碍了描述视角的解读 ,这样的诗歌如 楚茨 就不是场景描述的平面

9、文本 ,而是作为固有仪式的场景表演 。进一步对仪式进行分析 ,柯氏不是将礼仪看成语言 ,而受 杜兰朵 的启发 ,将 诗经 看成 “于仪式行为中表演的文本 ”,对仪式中行为的注重使诗 、乐 、舞结合的表浙江学刊年第期美 柯马丁 :西汉美学与赋体的起源 ,着壁成绘 ,第、页。美 柯马丁 :作为记忆的诗 :诗 及其早期诠释 ,何金俐译 ,袁行霈主编 ,国学研究 (第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年 ,第 页 。美 柯马丁 :作为记忆的诗 :诗 及其早期诠释 ,国学研究 (第卷),第、页。美 柯马丁 :诗经 作为表演的文本 :楚茨 的个案分析 ,()。美 柯马丁 :诗经 作为表演的文本 :楚茨 的个案分析

10、 ,第页。演性成为仪式内部的要素 ,文本不再是单向的描述而是多个行为主体共时的对话和表演 ,仪式的表演性得到凸显 。柯马丁对 楚茨 表演性的还原是建基于自我指涉的形式分析基础上的 。他运用贡布里希等人的理论 ,指出 “意义寓于形式 ”,形式本身成为仪式的模式 。所以 ,从 “礼节 (惯例 )、成法 (刻板 )、浓缩 (融合 )与冗余 (重复 )”等角度对 诗经 进行形式分析 ,同样可以对仪式进行还原 。这些模式化的形式要素即自我指涉 ,仪式由此得以展示自身 。在具体操作上 ,柯氏运用了韵律 、嘏辞套语 、反复 、重复句型和人称代词等要素对 楚茨 进行了仪式表演场景的还原 。仪式的形式要素承载着

11、文化的记忆 ,自我指涉具有了文化传承的指涉意义 ,“惯例讲述是讲述传统 。这就把我们带回古代中国祖先祭祀和他们的自我指涉姿态的思想体系 ”。每一次的仪式表演 ,传统的模式成为仪式的语境 ,文化的记忆也就得以传承 。二 、柯马丁解读 诗经 的策略让人吃惊的是 ,运用了自我指涉概念 ,诗经 就不再能以平面的叙事文本视之 ,而须重返起初的诗 、乐 、舞三位一体的表演语境 。(一)解诗策略文本主体自我指涉是说文本表达自身 ,文本具有主体性 。柯马丁的自我指涉既有汉大赋式的华丽语言 ,又有模式化的表达 ,如 小雅 节南山 “家父作诵 ,以究王讻 。式讹尔心 ,以畜万邦 ”中表明诗歌创作目的作者身份 “家

12、父 ”,又如 周颂 载芟 “匪且有且 ,匪今斯今 ,振古如兹 ”等引入诗歌生成场景的模式诗句 。文本成为仪式活动 ,再现出活动中的讲话和动作 ,“这些礼仪活动本身可能已经是一个舞台 ,以使事先存在的讲话和动作标准模式得以不朽 、实施和加强 ”。这样 诗经 成为仪式表演的具体而真实的场景 ,乐和舞不是外在于诗的 ,因此 ,文本本身即具有多媒体性 ,是自我指涉的表演整体 。诗经 具有表演性和礼仪性 ,前者指诗歌乃诗 、乐 、舞三位一体的整体 ,如 大序 的评论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 ,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后者称 诗经 其实是对周代礼仪的描述 ,可以看成三礼的范本 。诗经 文本可还原成为融合表

13、演性和礼仪性的仪式搬演 ,“这首诗虽然按时间顺序叙述 ,但是包含许多在祭祀礼仪表演中的参与者 无论神还是人 发表的真实讲话 ”,这些参与者成为共时性的存在 ,文本虽是历时性的叙述 ,却同时展现了多重人物的共时表演 。可见 ,柯马丁继承了自我指涉理论中的文本自觉性和主体性 。文本显示自身 、指涉自身 ,作者 、人物的对话和行动都显示了文本具有自我意识 ,具有自我指涉性 。模式语境重复的仪式搬演构成了文本的模式语境 。柯马丁说 :“通过构成礼仪活动 ,它们创造自己的语境 。”语境不是文本的上下文 ,而是将文本本身解读为礼仪活动 。礼仪活动有其传承的历史 ,“不断重复相同的礼仪是使传统与文明自身永存

14、的最重要方法 ,而且这种永恒的力量不仅把当前的礼仪活动与以前的连接起来 ,还构造单个礼仪活动 ”。仪式的重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法 ,当前单个的礼仪活动是对久远仪式的重复 ,重复构造了每次再现表演的模式语境 ,是模式化产生的原因 。仪式的模式化通过固定的形式进行表达 ,“语言是仪式语境中的默认选择 ”,如 楚茨 的 “自昔何为 ”和 生民 的 “诞我祀如何 ”都是提及祭祀准备的惯例化表达 ,而作为结束语和吉祥话的嘏辞套语也同样出现于“自我指涉 ”:柯马丁对 诗经 的解读美 柯马丁 :诗经 作为表演的文本 :楚茨 的个案分析 ,第、页。尚书 和 仪礼 。柯马丁继承卫洛克的观点 ,指出 :“在这样的

15、环境里 ,演说是被规定好的 ,和行动一样井然有序 ,通过规范化的礼仪表述来表现和保证社会等级 ”。作为表演的模式文本体现于固定的对话和程式化的行为 ,这些重复出现的模式化表达形成了文本自身解读的历史语境 。而模式化本身恰恰构成理解当下仪式的语境 ,“对礼仪活动高度形式化的描述 ,被以礼仪赞美诗的形式记录下来 ,不仅仅是表演的自我指涉因素 ,它还 由于它作为可仿效的演讲和动作的体现 为以后所有这一类礼仪活动提供标准参考 ”。形成模式的仪式成为人们可以直接理解的对象 ,恰恰是由于已有模式已然成为当下理解的语境 。这样 ,进行具体的形式分析便有了合法性 。形式内蕴意义文本的主体性为形式分析奠定了基础 ,形式性正是仪式文本语境模式化的具体表现 。柯马丁的自我指涉式形式性是内蕴意义的 ,他指出周代礼器上的装饰物是仪式化和权威性的结合 ,“装饰物也暗示 ,在一个甚至是更基础的和自我指涉的层面上 ,强烈惯例化的 、仪式化的和因此有权威的表达本身 ”。这种形式中的意义不是外在的表达 ,而是内蕴于形式自身 ,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同时 ,自我指涉的形式对文化传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有指涉性 ,柯氏指出 “形式化 、重复和冗长的结构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