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986483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辽宁省大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辽宁省大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辽宁省大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辽宁省大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大连市 2009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包括第 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的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问 150 分钟。 2试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卜无效。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3 题。 文化理论模型的建构是为了阐释文化的现实。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撕扯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里呢?面对这样一个大文化主题,梁漱溟指出,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西方文化的路向已“山穷水尽”,中国文化的路向正“柳暗花明”,中国文化将替代西方

2、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第一,从经济上说,西方文化已露败相。虽然资本主义经济曾给人类带来过许多利益,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富悬殊,权力集中在资方,生产过剩,失业的恐慌等等,足见人们生活的太累、太苦、太空虚、太没有情义,这种不堪忍受的局面断不会长此延留。西方经济的危机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因为人类将从人对物质的问题的时代而转入人对人的问题的时代,由物质的不满足时代转入精神的不安宁时代,西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中国文化更适宜解决人和精神的问题,它的复兴理所当然。第二,从见解方面说,西方文化已出现了转向。以前,西方的心理学一直重理性。现在关注到了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它说明西方人两

3、眼睛的视线与孔子两眼睛的视线渐渐相合。就进化论而言,以前西方文化只讲竞争本能论,现在出现了互助本能论,这与中国尚情毋我的文化视角渐渐重合。这都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必然复兴。 贺麟提出,应以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去吸收融化、超出、扬弃那外来的文化和以往的文化,不管时间之或古或今,不管地域之或中或西,只要一种文化能够启发我们的性灵,扩充我们的人格,发扬民族精神,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 尽管梁漱溟、贺麟主张保守和发展民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但他们却具有开放的心怀,在中国现实文化的选择和建构上,坚持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双向互动的原则,为今天的文化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人类不同文化之间存在

4、着各自的独立性,但独立性不等于孤立性。尤其是今天,由于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闭起来,渗透融会是必然的趋势。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结合,是中华民族新文化再造的必由之路。 (节选自柴文华中国哲学史(现代部分)有删改) 1为什么说“两方义化的路向已“山穷水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生活的太累、太苦、太空虚、太没有情义,需要精神慰藉。 B两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而不适宜于解决精神的问题。 C中两文化在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和精神问题下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D西方文化只讲竞争缺乏互助,缺少从尚情毋我的视角看待问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5、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人类从解决物质的问题(求生存)到解决精神的问题(精神的不安宁)的需要。 B西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所以适宜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人对物质的问题的时代。 C中国文化更适宜解决人和精神的问题,所以适宜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的精神不安宁的时代。 D传播媒介的现代化打破了文化封闭,使文化达到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以及民族新文化的再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粱漱溟认为西方文化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所以西方经济的危机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复兴。 B贺麟的以自由主义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对待中外文化的义化观是具有开放意识的文化观。C梁漱溟从西方心理学关注到了非理性冈素在人类

6、生活中的价值上看到了中围文化的必然复兴。 D在如何融会不同文化为我所用上,贺麟的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的看法比梁漱溟的更为实用。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47 题。 王庭筠字子端,辽东人。生未期,视书识十七字。七岁学诗,十一岁赋全题。稍长,涿郡王倚一见,期以国士。登大定十六年进士第。调恩州军事判官,临政即有声。郡民邹四者谋为不轨,事觉,逮捕千余人,而邹四窜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轲治其狱,庭筠 以计获邹四,分别诖误,坐预谋者十二人而已。再调馆陶主簿。 明昌元年四月,召庭筠试馆职,中选。御史台言庭筠在馆陶尝犯赃罪,不当以馆阁处之,遂罢。乃卜居彰德,买田隆

7、虑,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是年十二月,上因语及学士,叹其乏材,参政守贞日:“王庭筠其人也。”三年,召为应奉翰林文字。五年八月,上顾谓宰执曰:“应奉王庭筠,朕欲以诏诰委之。其人才亦岂易得?近党怀英作长白山册文殊不工,闻文士多妒庭筠者,不论其文顾以行止为訾。大抵读书人多口颊或相党。昔东汉之士与宦官分朋,固无足怪。”遂迁庭筠为翰林修撰。承安元年正月,坐赵秉文上书事削一官,杖六十,解职。二年,降授郑州防御判官。四年,起为应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复为翰林修撰,扈从秋山,应制赋诗三十余首,上甚嘉之。明年。卒,年四十有七。上素知其贫。诏有司赙钱八十万以给丧事,求生平诗文藏之秘阁。 庭筠仪观秀伟,善谈笑,外

8、若简贵,人初不敢与接。既见,和气溢于颜问,殷勤慰藉如恐不及,少有可取,极口称道,他日虽百负不恨也。从游者如韩温甫、路元亨,其荐引者如赵秉文、冯璧-皆一时名士,世以知人许之。为文能道所欲言,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工险韵。有文集四十卷。书法学米元章,与赵讽、赵秉文俱以名家,庭筠尤善山水墨竹云。(节选自辽史?王庭筠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涿郡王翛一见,期以国士 期:期望。 B朝廷遗大理司直工仲轲治其狱 狱:案件。 C近党怀英作长白山册文,殊不工 工:精美。 D昔东汉之士与宦官分朋 朋:朋友。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庭筠聪明有文才的一组是(

9、3 分) ( ) 生未期,视书识十七字 涿郡王翛一见,期以国士 世人以知人许之 七言长篇尤工险韵 善谈笑,外若简贵 为文能道所欲言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王庭筠少年聪慧,十一岁就能写整首的诗,刚刚到恩州任职,就赢得了好名声。 B皇上认为人才难得,用人不应只看他的短处,便把起草诏诰的重任交给王庭筠。 C皇上比较欣赏王庭筠,即使他因赵秉文一事被解职,最终还是恢复了他的官职。 D王庭筠清秀伟岸,待人热情,喜欢称赞人,所以别人也不把他的小过失放在心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郡民邹四者谋为不轨,事觉,逮捕

10、千余人而邹四窜匿不能得。(5 分) (2)御史台言庭筠在馆陶尝犯赃罪,不当以馆阁处之,遂罢。(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渎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秋晚归故居 李昌符 马省曾行处,连嘶渡晚河。 忽惊乡树出,渐识路人多。 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 乍归犹似客,邻叟亦相过。 8此诗写归途一路到家的情景,自远而近,层次细密,请用简洁的话语写出每层的大意。 (5 分) 答: 9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此诗“情景具真”,请结合具体诗句从“真”的角度加以析(举二句(联)即可)。(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 分

11、)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诗经?卫风?氓) (2)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4)野芳发而幽香, ,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

12、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

13、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

14、,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

15、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

16、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掉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本文以“我”与马的重逢为线索,主要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久别重逢时的情景,一是重逢后马的自述。 B 小说以马开口向人倾诉这一荒诞手法写“我”和马重逢,写人与马的情感交流,蕴含着深刻哲理,给人以启示。 C小说通过写马对主人“一往情深”而主人却因女人被摔而打马、骂马,谴责了那些背信弃义不顾友情的人。 D小说巧设悬念,反复渲染“我”“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E马是装瞎的,可文章结尾说“不,我瞎了”,这里写出了马因一件小事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