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850684 上传时间:2018-11-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武汉华工光电所的OLED显示屏研究新进展未来的电视机与电脑显示屏能像画卷一样卷起来轻松携带,或者可以轻松地把它贴在任何一面墙上?专家表示,如果柔性的大尺寸OLED技术取得突破,这些都将成为现实。目前,由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元器件研究所承担的“全彩色高分子发光显示屏技术研究”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并有望实现产业(来自:写论文网: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化,有利于推动广东OLED核心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进展顺利,广东用上自主研发

2、的大尺寸OLED已为期不远。OLED技术优势明显据项目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光电所副所长彭俊彪教授介绍,OLED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自发光,不需要背光源,这使得显示器可以做得更薄更轻,也为实现柔性显示奠定了基础。“它的厚度可以小于1毫米,仅为LCD屏幕的1/3。而由于它是固态结构,机械性能好、抗震动性强,因而使用塑料、薄膜或胶片作为基板就可以实现软屏显示,并可做成能弯曲的柔软显示器。”同时,它具有宽视角特性,可视角度更大,上下、左右的视角宽度超过170度。在显示同样分辨率的情况下,OLED的亮度更好,即使在较暗环境下,也都显得比较明亮。它还能适应从零下40度到零上80度的温度,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3、制造工艺简单,成本更低,并且发光效率更高,也更省电。“正因为有这些优势,OLED才被称为是理想的显示技术。”彭俊彪教授表示,虽然OLED功能更多也更先进,但大屏幕的OLED技术仍未成熟,所以目前的应用仅局限于手机显示屏、MP3播放机屏幕以及汽车内仪表的显示等方面。华工OLED研究取得系列突破有机高分子发光技术有广阔的应用背景,因而发展非常快。而作为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工光电所较早地开展了高分子发光显示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成果。其中,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曹镛为首的学术团队,承担了“全彩色高分子发光显示屏技术研究”项目,并在国内首次研制出高分子全彩色点阵发

4、光显示屏。“白光高分子发光器件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效率低、稳定性欠佳。”据彭俊彪教授介绍,围绕提高白光的发光效率和设计合成高性能的高分子材料,课题组做了许多探索性工作,采用旋涂技术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了有机分子的96X64和128x64点阵单色显示屏,解决了大面积涂覆均匀高分子薄膜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动态图像显示,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有机高分子显示器的彩色化问题也一直在探索和研究中。我们提出了新的彩色化方案,采用多层结构在同一衬底上实现了红、绿、蓝三色发光,这方面工作已获得发明专利。并且采用上面提到的自主创新的多色发光器件原理,结合喷墨打印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全彩色高分子发

5、光显示屏样机。”彭俊彪表示,通过研制全彩色的高分子显示屏,目前他们已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制屏的核心技术,并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目前,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该项成果已进入中期试验阶段,对技术转移并进行批量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推动显示屏技术更新换代“与CRT电视产业刚起步时的情况不同,目前我国在显示器产业方面已有了相当的技术基础,与国际水平也比较接近。因此,这个产业的发展不能像以前那样满足于单一的引进,而要吸收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彭俊彪教授认为,由于中国在CRT和LCD等显示技术的发展早期没有能够及时进入,导致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能力,只能依靠强大的代工等方式参与产业链上利润很低的市场部分的竞争

6、,这是很不合理的。“广东的彩电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但缺乏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关键性器件生产配套,上游瓶颈仍有待突破。”彭俊彪表示,有机高分子发光技术具有工艺简单与低成本的优势,加上具有超薄、宽视角、响应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是平板显示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华南理工大学在OLED技术取得突破,将有利于推动广东显示屏技术更新换代。”他建议,政府应加大对该项技术的研发投入,整合资源,促进有机高分子显示技术产业的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老师简介1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老师简介2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老师简介3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老师简介华南理

7、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老师简介4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老师简介5卓禧仁,男,1931年2月出生于福建厦门。高分子化学家,现任武汉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3年7月复旦大学毕业后,到武汉大学化学系任教。19571959年去天津南开大学进修,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有机硅化学研究。19831984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现任武汉大学“教育部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等职务,还担任离子交换与吸附和ChineseJournalof

8、ReactivePolymers副主编,PolymerInternational执行编辑,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等杂志编委。目前主攻科研方向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1983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991年、1999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和三等奖。已发表论文240余篇。1986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会士。曹镛,男,1941年10月生。湖南长沙人。1965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化学学士。1979至1981年日本东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进修,1987年获东京大学理学博士

9、。1966年至1988年任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1年至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研究室副主任。1988年获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8年至1990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高分子及有机固体研究所资深研究员。1990年至1998年美国州圣巴巴拉UNIAX公司资深研究员。1998年至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XX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自1975年起余年来,曹镛教授开始从事有机固体,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的研究二十余年,曹镛教授一直在该研究领域

10、前沿从事创造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多年来曹镛教授对导电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阴离子诱导加工性(Conter-IonInducedProcessibility)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从实验上实现了使高导聚苯胺从非极性有机溶剂或通用高分子熔体中加工成高导电材料。同时还发现,通过对阴离子与溶剂及聚苯胺主链间的相互作用,可改变聚苯胺主链的链结构与构像,从而使通过这一方法加工后的聚苯胺具有比一般方法所得到的电导率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这样,第一次实现了人们开展导电聚合物研究的最初梦想研制出同时兼具高导电性和加工性的导电聚合物。这一研究成果目前已转让给有关公

11、司进行商品化生产,其产品有可能在防静电材料、抗电磁波屏蔽、光电器件的透明电极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这一新的概念与方法已被很多导电聚合物研究者所采用和跟踪,并已被推广到其他导电聚合物(如聚砒咯等),成为近年来导电聚合物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曹镛教授的研究工作重心转向高分子发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他与物理研究人员合作,成功地用可溶性高导聚苯胺涂复在聚酯(PET)薄膜上取代ITO作为透明电极,首次在国际上实现可弯曲的大面积塑料发光二极管。通过对发光高分子材料与金属电极界面特性的研究,使器件的长期工作稳定性达到实用要求(初始光强100cd/m2时连续运转达数万小时)

12、。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在使用铝等较稳定的金属作阴极时,其电萤光效率达到甚至超过钙等低功函数金属作阴极的量子效率。同时,他们对电荧光及光荧光效率的关联提出了新的认识。按目前公认的传统的概念,电荧光量子效率不可能超过其光荧光效率的25%。曹镛教授等人最近用严密的实验表明,在一些体系中这一理论不成立。这一结果不仅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曹镛教授在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承认。共发表有关论文130余篇,根据SCI的检索,被他人引用达2200余次;已获得专利13项,其中中国专利1项,美国专利12项,另有6项美国专利正在审查中。与其他同志共同分别于1

13、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199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程容时,高分子物理化学家。1927年10月生,宜兴和桥镇人。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同年入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读研究生并于1951年毕业。1952年起任中科院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后迁并为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3年调任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先后兼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高分子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高分子学报、色谱等国内和国际学术刊物编委。程钅容时是我国著名高分子物理化学家,他在高分子的分子表征、溶液性质、体积排除色谱、

14、交联高分子网络结构、高分子链的构象理论、高分子凝聚态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迄今已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曾两次应邀参加在美国举行的凝胶色谱专题讨论会。他主要参与研究的顺丁橡胶工业化生产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稀土催化聚合顺丁生胶的表征和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两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主持的凝胶色谱的扩展和分离效应的统一理论受到国际同行高度重视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参与指导的“高分子长链支化结构研究”和系列窄分布聚苯乙烯样品的研制分别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新德,又名心得,1915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

15、县同里镇。1937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理学土,19381945年先后执教于昆明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化工科和南迁到遵义的浙江大学化工系。1946年公费留学入美国印第安纳州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化学系,1948年获得博土学位,导师为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C.C.普赖斯教授。1948年学成归来,应聘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并兼任辅仁大学化学系教授。1949年在清华大学率先讲授高分子化学聚合反应课。1952年院系调整至北京大学任化学系教授至今,创建高分子化学研究所。1956年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室,任主任至1986年。此外,应聘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感光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当

16、选中国化学会第20至22届理事,兼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此外,还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感光研究所研究员。1983年受聘为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顾问。他还是日本京都大学医用高分子与生物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客座教授。冯先生非常重视学术交流工作,他是我国高分子学术刊物创办人之一,历任高分子通讯中英文版的副主编、高分子学报和中国高分子科学英文版主编。他还积极发起和联系国内外的高分子专家组织了多次全国和国际高分子学术会议,促进了国内高分子科学研究迅速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其中1991年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之托,在中国杭州主持召开“烯烃与乙烯类聚合物及功能化反应、机理与工业应用”国际讨论会,为此主编出版德国大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