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宽带网络综合布线方案设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850674 上传时间:2018-11-1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宽带网络综合布线方案设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计算机宽带网络综合布线方案设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计算机宽带网络综合布线方案设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计算机宽带网络综合布线方案设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计算机宽带网络综合布线方案设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宽带网络综合布线方案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宽带网络综合布线方案设(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计算机宽带网络综合布线方案设计 摘要 随着计算机Internet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传统布线系统的杂乱无章如交通拥挤般地令人讨厌,人们希望着能够支持综合应用的有条理的布线系统的出现,于是,“综合布线系统”应用而生。本文通过FTTB宽带接人方式对智能社区综合布线作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 宽带 布线系统 接入网 多媒体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Highway,the traditional cabling system of disordering is annoying as congestive

2、traffic.It is hoped that people can support theappearance of comperance of comprehensively applicated and consecutive cabling system,As aresult,there is an emergence of the ComprehensiveCabling System.This text will annalysis systematically on Comprehensive Communitythroughthe form of accessing to F

3、IIB Broadband. Keywords Broadband Cabling System Access Networks MultimediaTechnology目录第一章 宽带网络概述4第二章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42.1 什么是网络综合布线系统42.2 综合布线的特点42.3 综合布线六大子系统简介42.3.1工作区子系统42.3.2 水平子系统52.3.3 垂直子系统52.3.4 管理间子系统52.3.5 设备间子系统62.3.6 群楼子系统6第三章 传统布线和开放式布线阐述73.1 传统布线存在的问题73.2 开放式布线系统的优势73.3 开放式布线系统的设计目标73.4 开放式布

4、线系统传输介质及设计依据8第四章 智能社区布线解决方案84.1 社区未经接入分析拓扑图及简介84.1.1 智能社区拓扑图84.1.2 智能社区布线环境及需求分析84.2 智能社区宽带接入分析94.2.1 ADSL104.2.2 有线通(CableModem)114.2.3 小区宽带(FTTX+LAN)114.3 接入分析后社区拓扑及方案分析13第五章 智能社区室内布线分析165.2 布线要求165.2.1 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165.2.2 水平子系统的设计175.2.3 管理子系统的设计185.2.4 垂直干线子系统的设计195.2.5 设备间子系统的设计205.2.6 建筑群子系统20第六章

5、 测试验收21结束语23参考文献23计算机宽带网络综合布线方案设计第一章 宽带网络概述宽带是指在同一传输介质上,使用特殊的技术或者设备,可以利用不同的频道进行多重(并行)传输,并且速率在256Kbps以上,至于到底多少速率以上算作宽带,目前没有国际标准,有人说大于56K就是宽带,有人说1Mbps以上才算宽带,这里我们按照约定俗成和网络多媒体视频数据量来考量为256K。因此与传统的互联网接入技术相比,宽带接入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带宽速率远远超过56Kbps拨号。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宽带网络迅速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在智能住宅,智能社区和教育信息化领域,基于宽带的应用更是有着美好的前景

6、。远程教学、VOD视频点播、多媒体信息传播等等只有在宽带网络上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第二章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2.1 什么是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所谓综合布线系统就是指按标准的、统一的和简单的结构化方式编制和布置各建筑物内各和系统的通信线路,包括网络系统、电话系统、监控系统、电力及照明系统。因此,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标准通用的信息传输系统。2.2 综合布线的特点 结构清晰,便于管理和维护,材料先进统一,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灵活性强,适应各种不同的需求,便于扩充,既节约费用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2.3综合布线六大子系统简介 2.3.1工作区子系统 连接水平子系统的电信插座(TO)和语音或数据终端设备。目

7、的:方便连接设备变动的重新安排。组成:连接跳线和适配器。2.3.2水平子系统 水平子系统包括从工作区到电信接线间(TC)这段距离。组成:包括TO和把插座延伸到TC所使用的传输介质。应采用星形拓扑结构,所有工作区TO都连接到一个TC或一个设备间(ER)上,水平电缆的最大长度是295英尺(90米)。2.3.3垂直子系统连接电信接线间和设备区域,实现大楼内部通信。提供大楼的干线(馈电线)电缆的路由部份。组成:铜缆和光缆以及将此线缆连接到其它地方的相关支撑硬件。距离:(1)语音级UTP电缆长度2624英尺(800米)。(2)数据三、四、五类电缆时长度295英尺(90米)。(3)多模光纤可以达6560英

8、尺(2000米)。(4)单模光纤可以达9840英尺(3000米)。2.3.4管理间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包括把两个子系统连接起来或为一个子系统分配共用设备线路的交连和互连、端接硬件、彩色编码、编号方案及记录保存装置。2.3.5设备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包括共享的公用设备,及把这些设备端接到连接硬件上要求的传输介质。组成:设备间中的电缆、连接器和相关支撑硬件。2.3.6群楼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把一幢大楼的电缆线延伸到建筑群中其它大楼的通信设备和装置上。组成:包括提供大楼间通信设施所需的传输介质和支撑硬件,其中有铜缆、光缆、接地的防止电缆的浪涌电压进入大楼的电气保护设备。第三章 传统布线和开放式布线阐述

9、3.1传统布线存在的问题 对于一座建筑物,它是否能够在现在或将来始终具备最先进的现代化通讯和管理水平,最终要取决于建筑物内是否有一套完整、高质和符合国际标准的布线系统。在传统布线系统中,由于多个子系统独立布线,并采用不同的传输媒介。这就给建筑物从设计和今后的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弊端。A、各专业设计,在线路路由上过多的牵制,线路管道错综复杂,要多次进行图纸汇总才能定出一个妥协的方案。B、在布线时,重复施工,造成材料和人员的浪费。C、各子系统相互独立、互不兼容,造成使用者极大的不便。D、设备的改变、移动都会导致布线系统的变化,或者说不具备开放性和灵活性。E、难于维护和管理,最终用户无法改变原有的布线以

10、适应各自的需求。F、很难扩展,或在扩展时给原建筑物的美观造成很大的影响。3.2开放式布线系统的优势A、综合各个系统统一布线,提高全系统的性能价格比。B、具有开放性和充分的灵活性,不论各个子系统设备如何改变,位置如何移动,布线系统不须改变。C、设计思路简洁,施工简单,施工费用降低。D、在1520年充分适应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今后办公全面自动化打下了坚实的线路基础。E、大大减少维护管理人员的数量及费用。F、可根据最终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随时的改变和调整。3.3 开放式布线系统的设计目标实用性-实施后的通信布线系统,将能够在现在和将来适应技术的发展,并且实现数据通信、语音通信、图象通信。灵活性-

11、系统中的任一部分之联接都应是灵活的,即从物理接线,到数据通讯,语音通讯,自动控制设备之联接都不受或极少受物理位置和这些设备类型的限制。模块化-布线系统中,除去敷设在建筑内的缆线外,其余所有的接插件都应是积木式的标准件,以方便管理和使用。可扩充-由于所有基础设施(材料、部件、通讯设备)都采用国际标准,因此,无论计算机设备、通讯设备、控制设备随技术如何发展,将来都可很方便地将这些设备联到系统中去。先进性-布线系统适应日益广泛的数据通信和应用,符合业界的发展趋势, 从而保护用户在缆线及网络系统上的投资以及运行在其上的应用。经济性-在满足应用要求的基础,尽可能降低造价。标准化-严格按照EIA/TIA5

12、68及ISO/IEC11801标准设计系统,并连接众多满足国际网络标准的网络设备。3.4 开放式布线系统传输介质及设计依据一个好的综合布线系统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传输介质,介质直接影响带宽、传输速度和质量。目前通常使用三种传输介质:STP、UTP、光缆。STP:一种全屏蔽电缆,具有较高的容量和较好的抗电磁干扰特性,过去曾广泛地用于数据传输。但是它的成本高且施工难度大。UTP:定义成非屏蔽双绞线,它对电磁干扰的唯一防护就是双绞线的平衡特性。光缆:容量大,抗干扰性强,在宽带通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价格相对较高目前多应用于垂直干线子系统。目前衡量一个布线系统的标准主要有:我国标准CECS72:97 国际标准ISO/IEC IS 11801北美标准EIA/TIA568 欧洲标准EN 50173第四章 智能社区布线解决方案4.1社区未经接入分析拓扑图及简介4.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