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共10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784701 上传时间:2018-11-11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8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共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共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共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共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共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共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共10篇)(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共10篇)题组层级快练(二十七)一、单项选择题1.(XX四川省南充市适应性考试)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北宋理学家程伊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据此可知,“中庸”的含义是()A.坚守正道B.不偏不倚D.偏听偏信C.以和为贵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知,“中庸”是坚守正道和天理,故选A项。2.(XX安徽省合肥市模拟题)葛兆先中国思想史:

2、“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未能为自己的思想理论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能够体现弥补儒学这一弱点的思想著作是A.孟子()B.春秋繁露C.四书章句集注D.明夷待访录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儒学理论的弱点缺少世界本原和终极目标的论述,到宋代,理学家吸收佛教和道教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指出理是世界本原,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儒学纲常伦纪的合理性,其中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他的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故选C项。3.(XX广东省肇庆市模拟题)北宋范仲淹因进谏遭受黜责。朱熹对此评价称“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在朱熹看来A.范仲淹的行为促使皇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B.大臣抵触

3、皇帝,破坏了“理”和“礼”。C.范仲淹的行为是“发明本心”的结果。D.范仲淹提振士人气节,是“理”的体现。答案D解析朱熹的意思是:本朝只有范文正(范仲淹)振奋士大夫的风气的功劳是很多的,可见朱熹认为范仲淹提振士人气节,故D项符合题意;宋初就开始推行重文轻武政策,与范仲淹无关,故A项错误;B项意思与题意不符,故排除;“发明本心”是心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4.(XX浙江省杭州二中模拟题)宋元学案记载鹅湖之会说:“论及教人,元晦(朱熹的字)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这一论述说明朱熹与陆九渊之争是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B.因对“理”的理解不同导致的治学

4、方法之争C.南宋思想控制严格的表现D.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之间的生死对决答案B解析鹅湖之会的争议焦点是博览与得道的顺序之争。这是治学方法的争论。A项与材料无关;C项与史实相反;D项说法太绝对;B项符合题意。5.(XX福建省宁德市模拟题)清代戴震说:“宋以前,孔孟自孔孟,老释自老释”“宋以来,孔孟之书尽失其解,儒者唯袭老释之言以解之”。这反映出A.宋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分界点B.宋代以后,儒家思想主体被老释所取代C.宋代以后摒弃了先秦儒学的内容D.作者对程朱理学持否定态度答案D解析根据“宋以来,孔孟之书尽失其解,儒者唯袭老释之言以解之”可知戴震对“儒者唯袭老释之言以解之”持反对态度,不能体现

5、宋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分界线和儒家思想主体被老释所取代,也不能得出宋代以后摒弃了先秦儒学的内容。故选D项。6.(XX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期中考试)下列各项对下表(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数据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A.宋明理学取得官方的正统思想地位C.明清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强化答案C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观念转变D.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与改进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官办书院数量呈不断增多趋势,这应是官方加强思想控制的举措,C项符合题意。A项本身正确,但从材料无法体现;B、D两项与题意不符。7.(XX广东省湛江市模拟题)王阳明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

6、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A.人人皆有良知,满街都是圣人C.不用克己功夫,良知终不自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人自有良知,但却被自私等意念遮蔽,要通过克制私欲达到良知,故C项与材料观点相符。A项与“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矛盾;B项的意思是良知从外界得来,与“心自然会知”不符;D项否定了克制自己的重要性,也可排除。8.(XX福建省龙岩一中模拟题)明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讲四书五经,他却尽讲实用的知识,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

7、臣”。这体现了李贽A.激烈批判“存天理,灭人欲”C.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李贽思想的理解。材料没有体现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A项排除;工商皆本是黄宗羲的思想,B项错误;D项材料中也没有体现。“讲实用的知识”说明其重视现实生活,学以致用,而提出“君不君,臣不臣”的观点则是对传统思想的大胆挑战,故C项符合题意。9.(XX山东省泰安市期末考试题)黄宗羲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在1653年出版的著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的主要共同点是A.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思想C.主张法治,反对礼教答案A解析本题实

8、际考查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黄宗羲属于封建士大夫,不是资产阶级,故不可能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B项错误,卢梭没有反对礼教的主张,()B.刻苦学习修炼,即可获得良知D.心中向往良知,日久自然可致()B.以“异端”自居,提倡工商皆本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C项错误;卢梭生活在17-18世纪,此时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不是萌芽时代,D项错误。故选A项。10.(XX陕西省西安市模拟题)顾炎武见明夷待访录后,曾致书黄宗羲:“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这是因为()A.两人

9、都批判君主专制B.两人都主张民权共和D.两人都主张抵抗外来侵略C.两人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答案A解析顾炎武、黄宗羲都是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都批判君主专制,A项正确。B、C两项都超出了他们的思想范围;D项不符合史实。11.(XX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期中试题)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答案DB.实行农商并举,促进经济发展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解析材料中“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

10、不能使贱?当其贱,不能使贵,”说明王夫之主张统治者应该遵循市场对物价的调节作用而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否则其举措只能适得其反,农商的利益均要维护,所以答案选D项,AB两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C项表述正好与题意相反。12.(XX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试题)明清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对君主专制的极力拥护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D.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C.倡导“自由”“平等”的思想答案C解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鉴于宋明理学不

11、注重实际的严重缺陷,批判继承宋明理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13.(XX广东省佛山市模拟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

12、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而成)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分)(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6分)

13、(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8分)答案(1)核心:“仁”“礼”。(2分)(2)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原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3)态度: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2分)特征: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6分)14.(XX江苏省盐城市期中试题)李贽是晚明中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反正统意识。阅读下列材料:(13分)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XX课标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

14、、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3、XX江苏卷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

15、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4、“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宗法制B皇帝制C分封制D郡县制5、XX北京卷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6、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