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读书心得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758362 上传时间:2018-11-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读书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药学,读书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药学,读书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药学,读书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药学,读书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读书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读书心得(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中药学,读书心得读书笔记之走近中医俗语讲:久病成医,这也是我能进入中医这条艰涩诲深道路的因缘。关于中医的多条名言至今听起来也是铿锵作响,从医者“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人命贵于千金”等等。虽没入此行门,但这些良言鞭策着我这个门外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般地谨尊生命。历史可追溯数万年前的祖国医学传承到民国时受到西化风习的诋毁,鲁迅、余云岫、梁启超等人对中医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所不解,同时也愤怒庸医误人,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祖国医学彻底推翻,国人不懂得刨根问底细

2、细研究中医,就对这股浪潮一呼百应,西医科学的认知也随着占据正统位置。同时五四运动以来国人对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视为糟粕彻底将其遗弃,如易学、儒家学说和道经等,而这些正是中医的根基,正如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悲哉悲哉!随着国人数千年的信仰体系的瓦解,从医者失去了信仰与理念,不曾明了生命的真谛,造成现在医者医德和伦理的堕落。初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唐云医师的走近中医是两年前,那时自己的傲慢心作祟,加上生性粗糙,只是粗略浏览一番。今日得闲又将此书阅读了一番,收获甚多。唐云医师中医基础理论扎实,将此书写的面面俱到,再加上作者通过严谨的辩证逻辑思维,对中医知识归类和诠释,同时书中

3、对药理知识和各类验方进行细致讲解。最难为可贵的是这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诠释中医,而又不离中医的精髓,这是一本上乘的接引初学者入门的书。读之,幸甚!在此,我从自己的角度和广大读者分享文中一些内容和我个人生活中践行中医学的体悟。一、五行中医学的基本思路是五行和阴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对各类物质基本特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组成。而万物又是相生相克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刚学的时候记得如此的顺序很难,后来看了相关的讲解通过形象的认识就记住了,尤其学习相克时只记

4、得北大的老教授金克木,就顿时将此间顺序搞清楚了。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医案,是清代医学家沈源所撰写的奇症汇一书记载的,写的是一个婴儿出生时不长皮,全身是赤肉,这是因为其母怀胎十月久居楼宇,不得地气。医生便将婴儿安放在泥地一宿,第二天就开始长皮了。这个病被称为“无皮症”。诠释这个病症就要根据五行相生之土生金,皮肤是肺中精气化生,属金。金为土之母,如今皮肤不生长,当然是母气不足,子脏得不到滋养的缘故。这就需要补养母气,即补益脾土的方法来治疗。作者初行医时曾遇到一个病例,是一个40多岁的农村妇女小腿皮肤被割伤,当时进行了清创缝合手术,但拆线后半年后局部皮肤仍不得愈合,时常溃脓。作者经过望诊和脉诊,断定是

5、脾土虚弱导致的“土不生金”,后给了滋养脾土的药物,一周后这位妇女创伤愈合专门找到作者来答谢了。作者至今提到此仍不免感动,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怎样的鼓励啊!我自己家也有这样的经历,母亲提到我们早年在农村时家里养猪,猪圈是水泥地面,买的猪刚放进去不几日就全身出瘢癣,家里就将猪放到外面土地上,不几日这瘢癣便又消失了。后又将猪放回到猪栏,又出瘢癣,无奈将猪圈改造成泥土地面。母亲就说:“人常讲: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就这道理,有的人家养孩子就专门把孩子放到泥地里抓土玩。”黄帝内经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生于自然界,又会回于自然界,这便是天人合一。二、情志与疾病人是感情动物,一

6、生会碰到各类事情,但人的情绪往往随境所转,情志变化不出“喜、怒、忧、思、恐”这五志。而往往情志也是在外界信息影响下五脏精气发生变化的结果。五志与五脏存在对应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和五行相对应,五志也是如此。五志之间也会相生相克。疗病者先治心!古代医生悲天悯人,往往也是合格的心理医生。这让我想起了清朝时温病的集大成者吴鞠通老先生,老先生半路出家,学习了整整十七年都不敢轻治一人,真是医者大家。晚辈惭愧,更是景仰。吴鞠通曾遇到一个病例,病者是一个老妇郭氏,育有两子还未成人,其夫在祖坟上坟时竟死在祖坟之侧。郭氏知道后如五雷轰顶,痛不欲生,“饥不欲食、寒不

7、欲衣”,后来得了单腹胀,就是肚子鼓的青筋暴露,只怕是在等死啊!吴鞠通一摸脉,知道是死脉,因为毫无胃气,无情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单吃药是不能回阳救逆的。吴先生就和妇人说起话来,讲:“一个女人,丈夫去世了,我们叫她”未亡人”,意思说这是在等死的人。但丈夫死了,他还有未竟的事业,那就是你那未成年的孩子。单腹胀是个死症啊,你的脉也是死脉,你要有求生的欲望,这样心火才能健旺,方能泻去肝郁之阴气,血脉畅通才能生存下去。”数句话,老妇动容,悲过后也笑了。一条人命在医者至诚至真的心意下挽留下来。现在说这病,因肝郁导致气结,而后肝木克脾土,更加的阴气郁结。脾胃之火没了,人没了后天之本,只有等死。而心火生脾土,母

8、旺子能得救。吴先生数句话点燃了病人求生的心火,这也正是情志的相生相克之理。医者,仁也。走近中医一书中多出讲了金元时期善用情志疗法的医生张从正,他的相关病例也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由此可知医生的医疗水平并非仅仅是开药方做手术,他的角色应该是很活泼,更是很仁慈的。最近生病在医院也亲眼见了一些思维局限的医生,这些医生仅仅是自保型的机器人,和患者家属讲话只是一味的将所有坏结果照本宣章的陈述,而忽略了人这个神圣的生命。在他们眼中,癌症是不治之症,必死无疑,很多病人就是在恐惧之中了了此生。而现年85岁的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女士在19年前被诊断为直肠癌,经历了一系列的诊疗,至今在用手中的指挥棒诠释着生命的赞歌。

9、三、外感与内邪中医将气血调和、不偏不倚的人称为“平人”,这是一个动态的词语,人体与外界环境和内在气血是相协调的,若是一方不合,则称为“生病”。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感冒。常人感冒后就去医院打些抗生素和挂瓶盐水,不管你的感冒症状有什么区别,千篇一律这样的方式。因为西医认为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只要杀掉这些病毒就行了。但是试问一下,我们每个人都会和病毒接触,为什么不整天感染?因为我们有免疫和调节力能抵御。所以中医的出发点是恢复你的动态平衡,让自己的身体将外界致病因子赶走。外来的邪气有六种,称为“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每种邪气侵袭人体所造成感冒症状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对症下药。如风寒袭表,造成恶寒发热、

10、骨节疼痛、鼻塞流涕、无汗等症,这就需要一股热气将堵塞的毛孔打开,把寒气赶走,方法就是辛温发汗。我家人伤寒感冒从不去医院,都是自己买些中成药一吃在凌晨时趁着阳气生发的时候一发汗,第二天照常上班。但我往往忽略发汗的禁忌,作者在书中就疾言厉色地列举了数个发汗的禁忌症,其中一个;脉沉咽燥,病已入里大便不通者不可发汗。看到这里我不禁冒汗,记得一次我妹妹发烧感冒,我给她吃了辛温解表的药,她一晚上没出汗,倒是喝了好几水瓶的热水,还好庆幸的是第二天退烧了。为什么光喝水不出汗?因为病已从太阳经快要入到阳明经了,不在肌表,热邪伤津。辛温解表是对的,但是还需要补养阴液,不然病后咽干口噪咳嗽。四、吐法现在人耽于淫乐,

11、以酒为浆,喝酒的人都知道吐是个解酒的好办法,这是因为酒和糟粕积聚在胃中,“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法也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式,书中作者讲到医学大家张从正的一个旧交在三年前一个夏天喝了数升冷酒,在左胁下逐渐形成一个积块,积块越来越大,并感胀闷疼痛。张从正诊察了他的脉象,发现他的双脉沉实有力,于是认为是冷酒积滞在体内不化,就给他用了吐法。结果病人吐了两三升液体,液体就和三年前喝下去的冷酒类似,甚至还有酒香。看到此,不免感慨中医的神奇。此章节后作者列出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所提到的8条“不可吐”的禁忌症,其中一条是“病人颇读医书,实非深解者不可吐”。这句话重啊,现在很多人对一些领域一窍不通或者三脚猫的功

12、夫,借着媒体的作用便整天攻击某些中医体质养生课程学后感传说中医起源于古代神农氏尝百草,西汉时期皇帝内经中已详细记述了中医学的理论知识,东汉时期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唐朝时孙思邈编著千金方,记载了上千种药方,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名满天下,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可见中医源远流长。我一向推崇中医,只是苦于专业所限,了解甚少。加上本人虽多运动,多食,但体型偏瘦,肠胃不好,一直想通过中医来调理身体。恰好在这次继续教育里看到有中医体质养生这门课程,欣喜若狂,立即报读了这门课程,希望自己对中医养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学习阶段,我对中医体质养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到了很多东西。

13、1、正确认识中医。中医和西医纷争由来已久。很多人认为中医是假理论,骗人的,对中医存在的偏见。虽然我一向推崇中医,但是对中医还有很多疑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更加详细充分地了解了中医养生的系统理论,对中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医有些方面不见得很好,但西医也不是包治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根据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合理地选择治病和养生的方法。2、切记盲目乱吃补品。发现身边有些老师不顾自己的体质,看到别人说哪种中药好,吃哪种,哪种汤滋补,就煲哪种汤。恰恰是不但没有起到滋补养生的效果,反而损害了身体。每个人的体质都有所不同,不能仅仅依据一些表面现象去判断。最好还是去让专门的中医生去诊断。有些中药

14、的用途不同,而且分多种,如解表药、温里药、补气药、补血药。有些中药混在一起会相冲,重则会中毒。因此,要充分了解中药分类、药性、用途等。在学习这门课程后,我对自己的体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中药的分类、用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纠正了我对中医认识上的很多偏差。3、学会养生。有数据显示:假如你的健康是100,那么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环境因素占7,而你的个人生活方式却占去60;但是在日常中我们发现,很多身边人在抱怨父母没有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抱怨生不逢时、抱怨没有好医生、抱怨环境污染严重。实质上,我们的健康是由自己决定的。许多疾病是病人自己由于不懂得养生而造成的。做一个健康的人首

15、先要懂得养生,学会调整好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并且多接触、了解养生知识,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通过中医体质养生课程的学习,我受益良多。同时也建议,能够提供课件或讲稿,让学者在以后的生活中随手可用。提到中医,很多人的反应也许是:西医看不好才去看中医。这一普遍的心理,反映出中医在大众心中的地位不高。前几年,方舟子更是提出的“消灭中医”的口号。不得不承认,中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西医院校的医学生严峻的多。读完走近中医,我对中医有了初步的了解,很庆幸自己能拜读此书。它触发了我中医及其生存状况的思考。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认识:第一,中医不仅是一个完整的

16、医学理论体系,它更是反映中国古代人思维方式的一门哲学。中医处处体现着辩证和整体的哲学思想。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来确定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中医在认识疾病的时候,不仅辨病而且辩证,区别“证”的不同,进一步确定不同的治疗方式。例如,感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西医开的药通常是康泰克、白加黑、泰诺、快克等等,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它们的作用都是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头痛、流涕等症状。西药在治疗感冒的时候是针对感冒的症状用药,只是缓解症状,并不能治愈感冒。感冒在中医上的说法就显得复杂一些。感冒依据病因可以分为风寒型、风热型和暑热型。风寒感冒的表现有无汗、身痛和流清涕等,常用辛温解表的中成药,如正柴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