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吸附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59279815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吸附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免疫吸附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免疫吸附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免疫吸附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免疫吸附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吸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吸附(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免疫吸附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风湿免疫科 邓晓莉 刘湘源,目录,背景 现况 本院资料 个人体会,目录,背景 现况 本院资料 个人体会,将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抗原、抗体或具有特定理化亲和力的物质(配基)与吸附材料(载体)结合,制成吸附柱,使其可以选择性或特异性地吸附体内相应的致病因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免疫吸附概念,根据吸附剂与被吸附物之间的作用原理分类 生物亲和型吸附剂 特异性高,制备、灭菌及储存要求高 抗原抗体结合型、补体结合型、Fc结合型 物理化学亲和型吸附剂 特异性差,制备方便,活性稳定 静电结合型、疏水结合型,免疫吸附的分类,不同血浆净化方式的个体化选择,血

2、浆置换或吸附治疗的同时必须配合其他内科治疗。 血浆置换或吸附是对致病因子的机械清除过程,本身不能纠正病理蛋白的产生,如果过度依赖血浆置换或吸附将可能出现“反弹现象”,适得其反。,注意事项, 病因未祛,机体不断产生该介质,而且可因其浓度偏低而刺激生成加速(激惹) 致病介质在体液中重新分配,一般认为第一次PE后24-36小时致病介质浓度可升至原浓度的60%-65%,反 弹 现 象,PE,反弹现象,目前临床使用的免疫吸附柱,血浆滤过免疫吸附模式图,DNA免疫吸附的原理,将DNA抗原作为配基与球形碳化树脂载体结合,制成吸附剂,利用其特异性吸附性能,选择性或特异性地清除除患者血液中致病因子。,DNA免疫

3、吸附柱产品技术原理,吸附材料,球形炭化树脂 载体,DNA分子片段 配基,DNA 免疫吸附柱,罐体,对人体无毒、安全 稳定的化学性质 较高的机械强度 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易消毒、灭菌、储存,包膜固定DNA分子片段 作为抗DNA抗体的抗原 特异性结合 抗核抗体 抗双链DNA抗体 其免疫复合物,单泵DNA全血吸附模式图,目录,背景 现况 本院资料 个人体会,免疫吸附与风湿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ince 1974;应用较广泛、疗效不一、安全;多种器官损害均可应用;细胞吸附亦已开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PE及白细胞吸附疗效似欠佳;已有应用葡萄球菌A蛋白吸附柱前瞻性随机试验开展、疗效似好。 其他:干燥综合

4、征、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血管炎、 脂膜炎、成人Stills病、复发性多软骨炎。,目录,背景 现况 本院资料 个人体会,病人资料,抗体清除效果,苯丙氨酸吸附,DNA吸附,吸附前后比较,p0.01,抗体清除效果,DNA吸附,苯丙氨酸吸附,吸附前后比较,p0.01,P0.001,苯丙氨酸吸附-其他自身抗体,吸附前后比较,p0.01,抗体清除效果,DNA吸附-其它自身抗体,吸附前后比较,p0.01,P0.05,抗体清除效果,苯丙氨酸吸附 吸附后ANA、 ds-DNA抗体滴度有较明显下降 随访1年后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无反弹 其它自身抗体如抗血小板抗体和类风湿因子有类似

5、变化,DNA吸附 吸附后ANA、ds-DNA抗体滴度有显著下降 随访1年后仍然维持在很低的水平,无反弹 抗C1q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等有类似变化,抗体清除效果,苯丙氨酸吸附,DNA吸附,吸附前后比较,p0.01,临床疗效,DNA吸附,苯丙氨酸吸附,吸附前后比较,p0.01,临床疗效,苯丙氨酸吸附-其他临床表现,临床疗效,DNA吸附-其他临床表现,吸附前与随访1年相比较,p0.01,临床疗效,苯丙氨酸吸附 吸附后尿蛋白量、贫血程度、血小板减少程度,血清IgG水平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程度等均较吸附前有一定改善 随访1年后,临床症状有进一步的好转,多数患者达到临床缓解,DNA吸附 吸附后尿蛋白量、肾功能、血清IgG水平以及疾病活动性评分(SLEDAI评分)均较吸附前有一定改善 随访1年后,临床症状有进一步的好转,大多数患者达到临床缓解,临床疗效,目录,背景 现况 本院资料 个人体会,个人体会,ds-DNA抗体清除效果好,则远期预后好。 免疫吸附对补体的影响? 免疫吸附对血细胞的影响?,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