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部编本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124109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部编本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本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本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本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七年级语文部编本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部编本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部编本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部编本上册 课外古诗词赏析,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等。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峨眉山,欣赏图片,峨眉山位于四川省,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欣赏图片,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羌(qing),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古诗28字中,有5

2、个地名,你能找出来吗?,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 ,,半轮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入映入,流流动,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向驶向,下顺流而下,前往,君作者的友人,理解诗句的意思:,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诗人)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当堂训练:,峨眉山月歌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在(

3、)(季节)( )(时间)乘船远行,从( )出发,驶向( ),最后到达( )。表达了诗人思念( )的思想感情。,唐,李白,秋,夜晚,峨眉山,三峡,渝州,故乡和友人,小结:,望洞庭描绘了月夜的洞庭湖美景,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江南逢李龟年,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杜甫,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创作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

4、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词语注释,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shi2)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

5、在其中。君:指李龟年。,作品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理解训练,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的诗句是:,。 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的诗句:,。 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 。这句诗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

6、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试译诗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

7、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思考,1.重阳登高,首句为何要说“强欲”? 2.第二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3.你认为第三句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4.你能描绘出最后一句诗句表现出来的画面吗?,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作者 李益(748-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人。 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宪宗时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827)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送辽阳

8、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

9、名作。 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10、。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赏 析,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