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伟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123552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书伟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陈书伟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陈书伟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陈书伟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陈书伟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书伟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书伟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博 士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开 题 报 告论 文 题 目:迁移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学 院(系、所):经济与管理学院学 科 专 业:劳动经济学研 究 方 向: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研 究 生 姓 名:陈书伟导 师 姓 名:李永杰 黄楷胤开 题 时 间:2012年11月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年 月 日 填一、简表姓名中文陈书伟性别男学 号2010010037拼音Chenshuwei专业劳动经济学指导教师李永杰、黄楷胤论文题目中文迁移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英文参加开题专家姓名专 业 技 术 职 务签 名论文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后工化和城镇化的进行,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规模持续扩大,与之相

2、关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得到政府、社会及学术界的深入关注。由于迁移而引致的农村居民收入问题却少有问津。但随着迁移的持续进行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农村居民收入变化相关的一些问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突显,包括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会越来越重、农村居民收入两极分化、农民居民收入增长趋势、农民职业分化等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包括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等。这都可能成为未来农村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基于迁移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对相关理论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回顾并对其迁移行为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农村居民收入

3、进行结构分解回归。其次建立迁移与收入的线性回归模型,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对中部某省一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的调研结果进行验证。认为迁移虽然能提高农村总体收入水平,但由于工资性收入及迁移的其他影响,会引致农村居民收入的两极分化。同时,通过数据对这种发现进行验证。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和提出可行性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注:本开题报告统一采用A4纸双面打印装订。二、选题立论依据(包括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主要参考文献)1、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研究背景20世纪80年代,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农副产品商品率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出现了

4、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基于这样一种背景,以严格户籍制度和控制农村劳动力流动为核心特征的城乡隔离制度开始出现松动,尤其是1984年农村改革以来,由过去的严格限制向允许甚至鼓励流动转变。80年代中后期遂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的黄金时期(张神根,2006)。但由于城镇也存在比较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这一时期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多数是人力资本存量较高人群。这一阶段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指导方针是“离土不离乡”。严格意义上来说,“离土不离乡”式的劳动力转移还不能算是迁移。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社会主

5、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正式确立,国民经济出现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沿海地区和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流动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业边际生产力不断递减,农民增产不增收,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形成“民工潮”。这一时期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已经由高人力资本存量群体转变为普通农村剩余劳动力,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已经在继续贯彻“离土不离乡”方针的同时,对农民跨地区迁移就业提出加强疏导和管理,改善了农民外出就业的环境,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呈现“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无论是从国家的经济基础、体制基础,还是全社会对城乡关系、农村劳动力

6、的流动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深化上来看都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张神根,2006)。劳动力迁移的速度和规模不断深化和扩大,业已形成庞大的群体。根据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末,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其中同期农村人口数量为67113万人。分别占农村人口的36.1%、22.9%和13.2%。与此相伴,工资性收入比例差异也成为造成农户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近些年来,工资性收入占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已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到38.6%。(周密、张广胜,2010)。根据华

7、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农村务工家庭户均现金收入为49688.22元,人均现金收入为12600.28元;务农家庭户均现金收入21905.33元,人均现金收入为6522.1元,务工家庭户均现金收入和人均现金收入分别是务农家庭的2.27倍、1.93倍。同时,将农户家庭现金收入从高到低分为五等份,在最高收入的20%样本农户中,务工农户占比88.9%,务农农户占比11.1%;在最低收入的20%样本农户中,务工农户占比17.5%,务农农户占比82.5%。因此,从工资性收入角度考察农村居民收入显得十必要。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尤其

8、是2004年以来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得到了较快增加,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24上升到1985年的0.2267,再上升到2006年的0.3737,2011年更是达到了0.389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12)。农民对农户间收入差距及其带来的生活质量和财产差异考察得更深更直接,农户间收入差距会对农民生活态度产生较大影响,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更易不满分配现状,这会对农村社会治安和农村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周密、张广胜,2010)。1.2 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农村

9、居民收入变化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农村收入不断持续增加,但增加幅度与潜力在不断弱化;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二农村中农业从业人员相对人力资本与身体素质不断降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科学耕种和集约发展;三是农业自身的特殊资源禀赋决定了农业生产力的相对低下。出现这种情况会带来以下几种结果:一是农业基础地位的持续弱化,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衡健康发展及农业战略的稳定;二农村居民收入两极分化不断加剧,不断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着重从迁移的角度探索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进行研究,

10、利用CHNS数据对农村居民收入变化情况进行验证,以期得出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变化状况,找出制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源,能明晰迁移在农村居民收入的作用方式及其作用机制,并探讨其影响结果。若能实现这些目的,必将有利于在城乡良性发展,促进城乡统筹政策制订、效果评估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对于缩小农村居民间收入差距,构建和谐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理论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本文基于迁移角度探讨其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突破了传统从地域、行业和城乡三大角度对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二是本文通过新劳动力流动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迁移的研究的综合考察,综合

11、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收益及土地适度规模收益的对比评估,为对土地流转问题和劳动力迁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关于收入的影响研究,就外延来看,传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二元格局引致的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到来,对收入的研究逐渐由城乡扩大到区域、行业差距方面,并延伸到对收入差距的测量。就内涵来看,随着上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并发展,对收入的研究主要开始集中于相关人力资本因素对收入的影响方面。总的来说,国外尤其是北美和西欧对收入的相关研究比较广泛,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深入。国内对收入相关方面的研究是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

12、后才不断深化的,但主要是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并且主要集中于三大收入差距方面。而对农村居民收入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关于迁移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更是较为少见。2.1 国内研究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上世纪9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众多农村劳动力选择在非农产业就业,劳动力迁移的速度和规模不断深化和扩大,劳动力迁移日益成为关系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性问题,相当一部分学者也开始对中国劳动力迁移问题及其带来收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综合而言,学者关于中国劳动力迁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2.1.1从城乡收入差异变

13、动的角度对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进行的研究农村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是传统农业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现代化进程中的这种就业结构转换必然导致收入分配结构发生相应变化,直接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波动。李实(1999)、李强(2001)、阮杨(2002)、王小鲁和樊纲(2004)、盛来运(2007)等认为,农村劳动力迁移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农村地劳动力向城镇迁移,会缓和这些地区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就业压力,从而提高其他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二是迁移劳动力通过外出迁移可以赚取更多的收入。刘传江、段平忠(2005)对中国的劳动力迁移与地区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将各

14、省19782003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对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其中采用同期各省份人口净迁入数量的平均增长率作为劳动力迁移的指标,得出人口迁入与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人口迁移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而陈迅(2007)、程开明(2007)等则认为中国伴随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赵颖(2008)运用微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协整因果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蔡昉(2005)则认为,不能笼统地说农村劳动力迁移是扩大还是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这需要满足四个

15、条件:一是迁移要反映农业劳动力同非农产业转移这种结构性变化;二是迁入地要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实现较稳定的非农就业转换;三是产业分配格局要从不均等趋于均等;四是迁移必须不受制度约束。显然,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制度性流动障碍的存在使得以上条件并不完全满足。因此,并不能证明劳动力迁移缩小了城乡差距。2.1.2 从迁移劳动力自身特征及社会网络对迁移与收入的关系进行的研究研究表明,劳动力自身特征如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及社会网络等对其获得迁移机会,提高迁移收益具有重要的作用。陈玉宇、邢春冰(2004)的实证显示,在1991、1993和1997年,每增加一年的教育,可使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工作的机会增加2.2%、3.2%和1.5%。对于农村农性样本的研究支持同样的观点,如李实(2001)利用1996年山西省10个样本村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迁移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女性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每提高1年,会使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概率增加2.8个百分点。此外,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也影响农村劳动力迁移就业的选择能力。如李强(1996,2004,2011)、曹广忠(2002)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流动距离呈正比例,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越倾向于远距离流动,反之越倾向于近距离流动。王洪春、阮宜胜(2004)也认为,受教育年数越多的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