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59046265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4.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关于心身疾病,七情太过首先伤及心神,然后影响其他脏腑,而引起疾病。,怒则气上 气有余便是火 悲哀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心(中医) 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美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常生气对心脏产生明显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比吸烟、超重以及高胆固醇对心脏产生的损伤更可怕。,长期或过度的心理紧张内分泌失调影响胰腺分泌血糖和尿糖糖尿病,胃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情绪变化会引起明显生理变化,情绪变化会引起明显生理变化,人道屠宰,高度紧张状态,分泌出大量肾上腺素等激素和毒素,出现免疫力下降、胃溃疡、疲惫、组织出血、坏死、突然死

2、亡等症状,同时,产乳量下降、诱发产生PSE肉(即苍白、多汁、柔软的猪肉)和DFD肉(即黑色、坚硬的牛肉)。,想吃好肉就温柔的杀我,心理疾病,心身疾病,抑郁症焦虑症 强迫症,国内门诊和住院中心身疾病约占1/3,现在 68%死因:心脏病、脑血管病、肿瘤,基本情绪: 快乐 愤怒 恐惧 悲哀,不良情绪,突然的超强刺激 持久的劣性刺激,不良情绪:指强度、长度超过正常情况或个体可承受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饮食结构 代谢性疾病 长寿老年疾病 恶性肿瘤、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身疾病,关于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首要因素。,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

3、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疾病总称。,心理生理障碍,目前公认心身疾病按器官系统分类,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等。 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 内分泌代谢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神经系统: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 泌尿与生殖系统:遗尿病,经前紧张综合症等 骨骼肌肉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腰痛等。 其它:癫痫、口腔炎等,身心疾病是因为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改变而引发了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如:更年期综合征。,心身疾病不是身心疾病,关于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简要介绍: 1、心理生物学理论心

4、理生理中介机制 2、心理动力学理论 3、综合模式,胸闷腹胀 腹泻便秘,心理社会刺激,神经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头晕 头痛 耳鸣 失眠,心跳心悸 血压升高,神经系统,免疫,不良情绪,全身器官及功能,内分泌,心理生理中介机制,心身疾病的发病心理生物学理论,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生物学理论,超负荷,强大持久,交感副交感平衡,病理生理变化 关于杀猪,心理生物学理论认为:,不同心身疾病中介途径不同。 不同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不同。 同一心理社会因素对不同遗传个体的致病性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生物学理论,潜意识 心理冲突,脆弱器官 病变,神经 内分泌 免疫系统功能改变,心身疾病的

5、发病心理动力理论,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心理动力理论,如:高血压是对自己攻击性决断的潜意识压抑。溃疡病是企图得到他人喂食与款待的潜意识欲望被压抑。,遗传素质 生理特征,心理中介因素 认知 评价 应对方式 人性特征等,其它致病因子 物理化学 生物遗传,心理 生理 反应,环境因素 社会支持,心身疾病的发病综合模式,脆 弱 器 官,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综合模式,心身疾病,心理 社会 刺激,典型心身疾病简介,简要介绍: 1、高血压 2、癌症 3、胃溃疡,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最早确立的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和行为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1.个性特点:患者具有趋向好斗和过分谨慎、急躁易怒

6、、好奇任性、要求过高过急、敌意、好斗等。2.社会压力: 3.不良行为:,常见心身疾病:关于高血压,高血压的心理生物学机制示意图,小动脉痉挛,高血压,社会环境因素,下丘脑 功能失调,血管 紧张素,血容量 ,心排 出量,认知 评价,个性,缺乏运动 肥胖 盐 饮食 酗酒 生活不规律,高血压 遗传素质者,不良 行为,情绪,癌症的心理生物学机制心理社会因素免疫中介癌症经历不幸事件者免疫状态不良如:丧偶者,常见心身疾病:关于癌症,常见心身疾病:关于癌症,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1.生活事件:发病前生活负性事件发生率较高:持续较长时间消极情绪或曾遭受重大情绪挫折。最明显的是亲密感情丧失。如丧偶、近亲死亡、离婚。

7、2.个性和应对方式:生活负性事件与癌症的发生,取决于个性和对事件的应对方式。如过分谨慎、细心、忍让、追求完美、情绪不稳而又不善于疏泄负性情绪,即习惯于克制、压抑者,癌症发生率较高。,常见心身疾病:关于癌症,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3.心理社会因素:有以下心理行为特点的患者,平均生存期明显延长。能始终抱有希望和信心;能及时表达或疏泄负性情感;能积极投入有意义的和有快乐感的活动能与周围人保持密切联系。相反的消极心理行为,则加速癌症恶化。,告知讨论病情:个性化,心理社会因素与溃疡病溃疡病是最常见的心身疾病。 .生活事件因素严重的精神创伤持久不良的情绪反应长期的紧张剌激猴子实验 .个性因素:争强好胜,不能

8、松弛。情绪易波动但又惯于克制。过分关注自己,不好交往。独立和依赖的冲突。,常见心身疾病:关于溃疡病,常见心身疾病:关于溃疡病,情绪与溃疡病:长期处于焦虑、忧郁、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对胃肠功能的危害最明显,胃酸持续增高,引起胃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糜烂。,心理分析学派:若婴儿的口部需要,没有能满足,儿童以后就可能产生包括吮指、咬指甲、咬铅笔、抽烟和喜欢嚼口香糖等相关行为,以“补充”口部需要。而过强的未能满足“口部需要”常常会导致溃疡病。,为什么会发生心身疾病,1. 致病因素中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刺激与疾病发生有相应时间关系心身疾病的演变与心理社会刺激呈正比 2.明确的躯体症状,且非躯体疾

9、病和神经症单纯药物治疗,疗效较差。 3. 患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性格特征或心理缺陷。,心身疾病的特征,我怎么就没想过 聊天也能解除烦恼呢,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心、身同治急性发病、躯体症状严重者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心理干预为辅;心理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辅的和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的,侧重心理治疗。,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综合作用。,心身疾病的治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记住:我们治疗的不仅是疾病,更是患病的人。,心理环境 生存环境=体外环境+体内环境 生理环境,关于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就是保持人类身体上、心

10、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生理卫生知识,从出生就被灌输。身体健康(传统的健康概念)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知识几乎为o良好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是人健康的重要内容!,人际关系,正面思维,遗传,事件,恰当的自我意识,利导思维,暗示,自信,目标恰当,放松,适度表达,环境,顺其自然,个性,处理不良情绪,心理 健康,社会支持,集中意念,不同理论学派关于心理健康的观点,精神分析的观点:心理健康就是没有严重异常症状的人. 人本主义的观点:自我实现的人. 行为主义的观点:心理健康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 认知论的观点:适应良好的个体是思想合乎逻辑、理性、具有科学验证精神、不受不理性想法

11、困扰的人。,心理健康用一句话概括:个体在心理和社会行为方面处于最佳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细则: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 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 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健康5%,军人,心理健康是少数、动态,咨询或治疗,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2、 生物因素:遗传、病菌、颅脑外伤 心理因素:认知、个性、智力、情绪 社会因素:社会支持、职业环境、家庭环境 生活事件、社会环境,三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心理健康。但不是平分秋色,心理环境 生存环境=体外环境+体内环境 生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从个体生命萌发之始就要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个性。,遗传基因基本决定了个体的生物学性状。尤其是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等都受到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患该病的几率高数十倍。,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遗传,成长中不同经历和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个人早期心理发展所经受的挫折,是日后各种心理障碍的根源。(精

13、分理论),生物遗传胎教 孤儿院 老人炒股,先天因素 成长经历(成长环境) 个性特征 (心理健康关键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个人早期经历,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培养了解、识别人、沟通的能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社会支持,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压力,1.配偶死亡 100 15.业务上的调整 39 2.离婚 73 16.经济状态的变化 38 3.夫妇分居 65 17.好友丧亡 37 4.坐牢 63 18.改行 36 5.亲密家庭成员丧亡63 19.夫妻多次吵架 35 6.个人受伤或患病53 20.中等负债 31 7.结婚 50

14、 21.取消赎回抵押品 30 8.被解雇 47 22.工作责任方面的变化29 9.复婚 45 23.子女离家 29 10.退休 45 24.姻亲纠纷 29 11.家庭成员健康变化44, 25.个人取得显著成就28 12.妊娠 40 26.配偶参加或停止工作 26 13.性功能障碍39 27.入学或毕业 26 14.增加新的家庭成员(如出生、过继、老人迁入)39,生活事件压力表,生活事件压力表(续),28.生活条件变化 25 29.个人习惯的改变(如衣着、习俗、交际等)24 30.与上级矛盾 23 31.工作时间或条件的变化 20 32.迁居 20 33.转学 20 34.消遣娱乐的变化 19

15、35.宗教活动的变化(远多于或少于正常)19 36.社会活动的变化 18 37.少量负债 17 38.睡眠习惯变异 16 39.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人数变化15 40.饮食习惯变异 15 41.休假 13 42.春节 12 43.微小的违法行为(如违章穿马路)11,表中:配偶死亡的压力是最严重的生活压力;有些喜庆事,也会产生压力。,研究表明:如果1年内发生在个人身上的生活事件压力值300,这个人面临较大压力,来年有70%的可能患病;150300,来年有 50%可能患病。,过度心理压力是疾病根源,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压力,持续紧张和心理矛盾会恶化情绪,造成精神疲劳,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导致疾病发生。,学会与压力相处,影响心理健康的不合理认知共同特征 “绝对化”: “过分概括”: “悲观极度”:,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按自己的愿望要求事物,凡事都应该这样、必须这样、不能那样,一旦不符合个人意愿,就痛苦不已,这种人常会感到压力, 为此紧张、焦虑、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