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我们班来了一名新同学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637364 上传时间:2018-10-3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我们班来了一名新同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校本我们班来了一名新同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校本我们班来了一名新同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校本我们班来了一名新同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校本我们班来了一名新同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我们班来了一名新同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我们班来了一名新同学(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尊重老师 尊重长辈 渴求知识 成长自己,第一单元 我们班来了一名新同学,校本课程,朝鲜第一民歌阿里郎,阿里郎,翻译成汉语是“我的郎君”。阿里郎是高丽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一个爱情故事。大概情节是一对恩爱的小夫妻,生活清苦,丈夫想让妻子过上好日子,就想外出打工挣钱,但妻子不让,说只要两人守在一起她就满足,但丈夫不那么想,有一天夜里就悄悄走了。妻子很漂亮,十里八村的都有名,丈夫走了以后,村里的地痞就来骚扰,让她改嫁,她拒绝了,但那地,痞总来骚扰。一年后丈夫挣了钱回来了,夫妻俩正高兴,地痞又来了,村里也传着有关妻子和地痞的闲话。丈夫起了疑心,以为妻子不贞,就又要走,妻子怎么解释也拦不住,丈夫就走了,妻子在

2、后面追,追不上了就唱。唱的内容大概就是对丈夫怎么关心思念怎么委屈了什么的。妻子唱的这段就是“我的郎君”,也就是阿里郎。后来阿里郎这个故事和歌曲就流传开来,,成为朝鲜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曲牌,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朝鲜人就有阿里郎,一唱阿里郎就知道是朝鲜人。日本统治时期,朝鲜人以阿里郎为号发动起义,日本人发现了,谁唱阿里郎就杀头。可是杀了一个十个人唱,杀了十个一百人唱,杀了一百个一千人再唱,越唱越多,日本人只好作罢。 阿里郎流传至今已经有很多个版本,阿里郎曲在韩朝依地方不同而歌词内容略有差异。但在朝鲜语中,阿里郎并非人名,而是一个地名,有人认为是一座山的名字,只是无法证实其于何处。,各地的

3、阿里郎曲,虽不尽相同,然而却将古代女性不甘逆来顺受,执意不屈的坚毅精神表露无遗,一民族,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广义: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区、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有时也指多民族国家的总称,如“中华民族” 狭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二 黑龙江的民族,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在全国的56个民族中,除了门巴族、拉祜族外,黑龙江有54个民族 全省有一个民族自治县,即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70个民族乡镇,包括23个满族乡、20个朝鲜族乡、7个蒙古族

4、乡、3个达斡尔族乡、5个鄂伦春族乡、1个鄂温克族乡、3个赫哲族乡、8个联合民族乡:920个民族村,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黑龙江省唯一以蒙古族为主体的牧业基地县,大庆市属县。位于省境松嫩平原西南部。面积6008平方公里,人口22万。 县府驻泰康镇。 向为蒙古族杜尔伯特部游牧活动地区,清设杜尔伯特蒙古旗。光绪三十年(1904)放荒开垦至今。县境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50米左右,嫩江纵贯西境。本县是省内积温较高、无霜期较长、沙质土较多地区,是黑龙江省最大的花生产地。,杜尔伯特蒙古风情园,杜尔伯特大草原:在辽阔、美丽的杜尔伯特大草原上,有一个驰名中外,令人神往的好去处,这就是连环湖旅游度假区。它犹如一处世

5、外桃源,清新而又自然,又如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绿浪翻滚的草原上,闪闪生辉,为草原带来了无穷的活力与生机。,那达慕大会,那达慕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和表彰先进。举行那达慕时,牧区方圆数百里的牧民穿起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或乘坐汽车、勒勒车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那达慕期间帐篷林立,组织广泛的物资交流会,以促进生产。晚上还举行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锡林郭勒盟地区举办的那达慕已成为全民健身和群众娱乐的重要活动。 那达慕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一直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流传和发展,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成为了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那达慕

6、上的各项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众的综合素质。,黑龙江省的世居民族,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赫哲族 锡伯族 达斡尔族 蒙古族 满族,赫哲族,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用胖头、鲤鱼等皮制成衣裤、靰鞡、腰带、绷腿、

7、围裙、手套、口袋等。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男女都穿鱼皮靰鞡,以适应狩猎或捕鱼。制做鱼皮服饰,先将鱼皮剥下晒干,然后用特制的熟皮工具反复捶打、揉搓,直至柔软,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线。鱼皮服饰具有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美观等特性(注:靰鞡音同兀拉,亦做乌拉),民族曾是兴安岭上的狩猎人 民族曾是三江边上捕鱼人 民族曾是草原上的放牧人 民族曾是平原上农耕人,想一想,“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

8、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创造了狍皮服饰文化,无论衣服鞋帽,还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为原料。鄂伦春族的服装以狍式为主,男女冬季皆穿长袍,女袍长及脚面,两侧开衩。皮帽用狍油皮头皮精制而成,制作时,把耳朵割掉,换上狍皮缝制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镶上,毛、角、鼻、嘴仍保留,猎人戴

9、在头上,不仅防寒,还可伪装自己,诱惑野兽。女帽镶有花边,顶端缀着红绿线穗。鄂伦春人的装饰和服饰染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皮狍的开衩处及手套上多喜欢用红、绿、黄色缝绣出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年轻人穿用的衣服、裤子和手套,多用柞树煮水揉染成黄色。,鄂伦春,蒙古族,蒙古人自称“蒙古”(Mongol)。“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中国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拥有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型舞台,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进蒙古包不能踩门槛,不能在门槛垂腿而坐,不能挡在门上,这是蒙古包的三忌,这种风俗自古就有。进别人家的时候,

10、首先要撩毡门,跨过门槛进去。因为门槛是户家的象征。踩了可汗的门槛便有辱国格,踩了平民的门槛便败了时运。所以都特别忌讳,令行禁止。,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满族,满族(满文:拉丁转写:Manju),全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改名满洲族。,满族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 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 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入关以后,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女中通用。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