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教育心理学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545870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教育——教育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教师教育——教育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教师教育——教育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教师教育——教育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教师教育——教育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教育——教育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教育——教育心理学(1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 主动性研究 反思性研究 合作性研究 社会文化研究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

2、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50年代的程序教学、教学机器的兴起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观察法 调查法 个案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 产品分析法 测验法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系统性原则,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教育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的心理发展 1.定义:

3、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 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阶段构成; 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 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2.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自学为主) 1.童年期 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2.少年期 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

4、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2,2.青年初期 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二、心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人认知来源于动作,动作是

5、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认识图式。 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自己已有的图式或者认知结构中;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如果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个体在平衡和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建构,实现认知发展。,个体认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 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6、2.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 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以自我为中心;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 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 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 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思维灵活。,(二)关于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前苏联)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即由一

7、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为了促进发展,教师可采用教学支架,进行支架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

8、任务。,第二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学生的智力差异 智力发展的趋势:13岁以前快速发展,到25达到发展的高峰,35岁以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学生的智力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智力类型差异 智力结构差异 智力发展水平差异 智力表现早晚差异 智力的性别差异 二、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人们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认知差异表现: 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

9、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沉思型与冲动型 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辐合型与发散型 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三、学生的性格差异 1.定义 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差异表现 性格特征差异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情绪特征 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差异

10、(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3.教育含义 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内涵 (一)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含义: 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学

11、习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相对持久的变化。,二、学习的分类 1.从学习主体来说,学习可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智力技能; 认知策略; 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 态度 3.我国学者的一般分类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 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 一般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要点 学习过程在有机体在一点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属于联结派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基本规律:(理解) 1.习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学习的实质在于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

12、.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 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不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实现时也会感到烦恼 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 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2.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消退;惩罚 3.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学习是

13、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好的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情境的各个方面; 在保持过程中,观察者从榜样情境中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语言的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 在复现过程中,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化为外显的行为; 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奖励 习得的行为是否会表现出来,受强化的影响。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二、认知派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好的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

14、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1.基本内容 1)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对完形派学习理论的评价 1)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2)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受格式塔学派的影响,托尔曼提出了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 主要观点: 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这是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过程

15、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他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1.布鲁纳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理解) 3.学习法 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 发现法是指用学生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 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

16、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意义学习的实质 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即指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内在联系而非任意的联想或联系。,(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和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指受学习材料本身的影响。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合乎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 主观条件,是指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17、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关于 “先行组织者”技术 定义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目的 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评价 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组织者“技术对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很有价值,教师应灵活地运用这一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