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丧葬文化差异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386918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0.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丧葬文化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西方丧葬文化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西方丧葬文化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西方丧葬文化差异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西方丧葬文化差异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丧葬文化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丧葬文化差异(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丧葬文化差异,葬礼仪式的历史其实是一部人类的历史,丧葬习俗就如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任何一种文化在如何处理逝者的问题上,至少有3点是相同的;遵循某种丧葬习俗或宗教仪式;为逝者精心挑选墓地;对逝者的缅怀。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无不带有本民族的烙印。中西文化是影响当今世界最大的两个文化体系,他们对死亡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中国的“隆丧厚葬”,中国早期丧葬习俗的产生是基于对死者的怀念与敬畏,因此作为人生最后一站的死亡,自然就有了一个特殊地位。,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发展史,丧葬习俗受到儒家思想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又汲取了道家和佛教的诸如“转世、轮回”等思想。在儒、道、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

2、国特有的铺张大办、香骡纸马、打幡招魂的丧葬习俗。,殷商时期:人们崇拜鬼神,在葬礼上大量使用人殉、人牲和车马陪葬。,春秋以后: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国自行称王,诸侯王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大搞隆丧厚葬,大出风头,老百姓也倾家荡产办丧葬,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交战频繁,当时的隆丧厚葬情形并未消减,“隆墓”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闻名于世的秦始皇陵墓,更将隆丧厚葬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西汉时期:文帝推行减丧薄葬,得益于文景之治时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各级官吏又争相打扮特办葬礼。,唐、宋、明、清各朝代丧葬制礼由最终形成到逐步完善国家开始直接殡葬。制度化是唐以后殡葬的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古代中国人生前早早就要置办

3、一片坟地,在营造之前,必须查看地形位置的来龙去脉,用“罗庚”校测方向,然后择日点穴,规划格局,卜吉择日动土。,亲人亡故后的丧葬礼仪包括停尸、报丧、招魂和送魂、做“七”、吊唁、入殓、丧服、出丧择日、哭丧和下葬十种仪式。,隆丧厚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陪丧风俗。人们在研究每个历史时期的丧葬文化时,几乎都能发现大量的陪葬品,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秦兵马俑、汉代明器、唐代三彩俑和动物、明清瓷器等等。,西方的“简丧薄葬”,西方国家的丧葬礼仪基本上属宗教式的丧葬礼仪。人死后,首先在死亡地或尸体发现地的登记处进行登记,由医生或验尸人员签发书面证明,并在死亡者生前居住地的基层组织办理登记;而后对亲友发出通知或在报刊

4、上公开宣布。,葬礼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遗嘱、遗言确定是土葬或者火葬。丧葬事务一般由殡仪机构或承办人具体安排,包括埋葬或火化的时间、地点以及举行葬礼仪式的时间、地点等。西方葬礼仪式一般同结婚一样,多在教堂举行。具体程序是,先把棺材运入教堂,由一位教士念悼词并为死者祈祷,然后用一块天鹅绒棺罩遮盖住棺材送往墓地或火化场。葬礼与葬礼弥撒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在葬礼后的某一天)举行,一般由神父或死者亲属议定,包括祈祷词和经文,然后是圣餐,最后为告别仪式。,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

5、督教的丧礼更多地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丧礼非常肃穆。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丧葬基本从简,即所谓在上帝面前“灵魂平等”的原则。,西方虽然民族众多,但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丧葬礼俗基本大同小异。传统葬礼的程序多采用宗教形式。葬礼前, 灵框要放在教堂中由亲友们轮流守灵。在教堂举行的葬礼通常包括祷告、唱赞美诗和牧师致辞, 之后人们向遗体告别, 用灵枢将死者送往墓地安葬。,在整个丧礼过程中人们只是静静地在灵枢旁沉思默祷, 而不捶胸顿足、嚎陶痛哭, 并且从始至终都保持着庄严肃穆的气氛,意为不要打扰死者灵魂的安静。参加

6、葬礼的人,要向死者献唐菖蒲花, 以示对死者的哀悼。下葬时,随土撒入一些花瓣,葬毕在墓前立上十字架,放上一束鲜花,亲友就可以默默离开坟墓了。,西方人也有祭奠亡者的风俗,在居丧的第九天、第二十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都要举行祭亡灵仪式。届时,亲友可单独去,一束鲜花、默默立上一会即可。,以美国为例, 其传统的丧葬习俗直到16世纪欧洲殖民者到来才逐步形成。受西班牙人的影响, 人们约在16、17世纪才开始在葬礼用裹尸布包裹死者.,灵棺的使用则出现在英国殖民者到达美国的世纪。从那时起, 围绕在教堂周围的墓地逐渐形成, 人们还把死者的肖像刻在墓碑上以更好地纪念死者。,除了将死者安葬在教堂附近的墓地之外, 受英国

7、和法国习俗的影响, 人们也常常选择那些位于城郊, 风景秀丽, 肃穆安详的地方作为墓地,西方葬礼禁忌 1、西方人非常重视葬礼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并相信这些现象显示出了某些特征。如:葬礼时出太阳,在参加葬礼的人中哪个人的脸被阳光照得最亮,哪个人就可能是下一个死亡者; 2、预定好的葬礼日期在西方通常是不能被推迟的。如果出了什么原因,葬礼推迟都意味着在3个月内死者的亲属或者邻居中必然会有人死亡。例如在被推迟的日期内包括星期日的话,那么这一凶兆就可能出现,而且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避免。; 3、在西方,有些日子是不宜举行葬礼的,如元旦,否则在死者所属的教区内,在新的一年中的每一个月就都将举行葬礼;再如星期日

8、,否则就意味着在一个星期内还会接连地举行三次葬礼; 4、 ,中西不同的“生死观”,未知生,,孔子的生死观,焉知死?,从本质上考察,两者是相通的。在一般中国百姓的思想意识中,“死”犹如“归”。人死后,肉体变为“尸”,精神演变成“魂”与“魄”,所以人死了便成了“鬼”,“鬼”即归也。,中国的“死亡文化”是儒家仁学孝道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中国古代儒家学者认为,“生”与“死”表面上看起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但,中国的丧葬文化由此特别重视“尸”身的安葬问题。这就是人们生前就苦心经营墓地、墓室,并力求美化和装饰墓室的原因。他们希望死者在另一个空间能够更好的生活,同时显示身份、地位,维护统治者的权威,所以中

9、国形成了用丰厚财务陪葬,甚至用活人殉葬的风俗,西方基督教的“死亡文化” 是基督教灵魂学说的一部分。意在培养人们对上帝的宗教感情,净化其道德情操,坚定基督教轻尘世、重后世的生死观。,死意味着尘土归于地,结束了世上的劳苦,回到天国永远的家乡。因此对于基督徒来说,死亡是一条通道,它属于尘世的生命,同时是通向永恒的生命。由此可知,基督教对死后有极大地盼望,故形成了选墓地不看风水、葬礼不选吉日、不用陪葬,只为死者灵魂送行的简葬风俗。,中西不同的“形神观”,“形神观”:即人死后是有灵魂,是否成鬼的问题。,东汉桓谭在新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烛火之喻“,谓”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空虚”

10、,形象地否定了精神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不死”之说。,儒家思想在其产生之初,就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人”,投向人类的现实生活。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表明了儒家在本质上是以人性否定神性的。同时,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现实的社会与人生。,中国传统繁冗的丧葬仪式除了可以表达对望者的尊重和哀悼之外,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生者,尤其是继承人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继承人通过在丧仪中合乎规范的举止,体现出贤德和孝顺,以便在公众面前合理地接过死者的财产和权力。而丧葬排场不但表明了死者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的富裕程度,还可以巩固和提高继承人的面子和名望。由此可见,丧葬的种种礼仪是借为死者举哀之名为生

11、者求福。,与儒家不同的是,基督教在灵魂与肉身关系问题上持二元论的观点,即强调灵魂不死,而肉体有生有灭。,英文的“灵魂”(“精神”)spirit 一词是由希伯来语中的“呼吸”而来。创世纪中这样描述了亚当的而出事:“上帝用泥土做成了一个男子,想他的鼻孔中注入生命的气息,于是这个男子就变成了活人。”可见,灵魂和肉体并不是合二为一的。,与儒家看重肉身不同,基督教重视灵魂轻视躯体,认为躯体只是灵魂的寄居场所,死亡是灵魂的解脱与升华,灵魂可以脱离躯体单独存在。西方的葬礼实质上是在安置死者的灵魂,通过教堂、教师、墓地等中介,使亡者的灵魂升入天国,接近上帝,获得安宁。,中西传统丧葬习俗的差异不仅仅表现为“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其文化渊源也不局限上述内容。,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