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印度美术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362086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14.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印度美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2017-印度美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2017-印度美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2017-印度美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2017-印度美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印度美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印度美术(1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印度美术史,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是古代世界文明发达地区之一,是佛教、婆罗门教、耆(qi)那教的发祥地,后来又有伊斯兰教流行,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一、概述,地理位置: 东、南、西三面临海(没有良好的港湾、海上交通闭塞) 北面为喜马拉雅山脉(割断了与中国的交流) 西北部与中亚接壤 (通过印度河上游与中亚联系) 主要时期和宗教: 公元前3000年 有了相当发达的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2000年 建立许多奴隶制小国家,创造了婆罗门教 公元前5世纪末 产生了佛教,并很快广泛传播 6世纪至9世纪 形成封建制度,婆罗门教排斥佛教,以后转化为印度教,并产生了

2、耆那教 11至12世纪 印度北部建立了几个伊斯兰王国 15世纪末以后 被伊斯兰统一、各方面穆斯林化,一、印度河文明,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文明最早发祥于印度河流域,史称印度河文明(约公元前2500前1500年)。 印度河文明以在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哈拉巴文化摩亨佐 达罗古城遗址及其出土文物为代表。,摩亨佐达罗 古城鸟瞰图,古城有完善的城市规划,西侧是城堡区,有大浴池、谷仓、会堂等,东侧是较低的住宅区,街道、平房、楼房、下水道、水井等。建筑总体布局、单元结构、烧砖规格、排水系统非常统一。,冻石印章,印度河文明古城遗址出土了两千余枚印章,多为冻石雕刻,刻有瘤牛、独角兽、合身兽、瑜伽男神、菩提树女

3、神等图像和类似象形文字的铭文,可能用于家族徽记、个人印信、宗教护符或货物封泥。,摩亨佐 达罗 古城遗迹,古井,石刻祭司胸像,约前2000-前1750年 摩亨佐达罗遗址 冻石 高17.5厘米遗址出土赤陶母神、瘤牛、山羊、猴子等陶偶,还有石雕祭司胸像、男性躯干和青铜雕塑等。,石雕男子像,哈拉巴古城遗址 前2500年左右 高9厘米 红色石灰石,青铜舞女像,摩亨佐达罗古城遗址 约前2300-前1750年 高14厘米 哈拉帕文化舞女的造型具有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的黑色人种相貌特征。,摩亨佐达罗的城市总体规划非常先进且又极为科学,在当时可谓土木工程中的一项伟大成就,无怪乎很多人将其称为“青铜时代的曼哈顿

4、“,但在信德省方言中,摩亨佐达罗真正的含义是“死者之丘“。这座印度河古文明鼎盛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遗址,在地下埋没几千年后,于20世纪开始被揭示。,摩亨佐-达罗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早期古代城市.,哈拉巴文明发展概况: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因其文字没有被释读,而与后来的文明又几乎没有联系,它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与其它文明有什么关系,目前仍是一团谜,等待人们去解读。,3.哈拉巴文明的衰亡: 印度河文明衰落的原因,学者们提出许多假说。 一种较流行的说法是外族入侵说。公元前1750年前后,一批外族人出现在印度河流域,在激烈的对抗中,城市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摩亨佐达罗表现尤为明显,在遗迹中保存了大量被杀戮

5、的男女老幼的遗骨。(雅利安人) 另一种通行说法认为,文明的破坏归之于自然灾害,例如大规模的沙漠化、地震、洪水的灾害都会引起生态的巨大变化。自然灾害加剧了人民苦难,阶级矛盾日趋激烈,人民起义频繁,从而导致印度河文明的彻底灭亡。 还有人持阶级斗争说,或认为是贸易萧条所致。 此外,有人认为是外星人所致。公元前1750年,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动力飞船在印度上空游弋时因故爆炸,殃及地上居民,毁灭了印度河文明。 尽管种种解释杂陈各异,但还都是假设,没有充分的证据。,吠陀时代与印度宗教,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消失了。来自中亚高加索地区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土著居民,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推进,

6、印度文明的中心也转移到恒河流域。从约公元前1000年雅利安人的圣典梨俱吠陀成立到公元前600年,史称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及以后兴起的印度本土三大宗教,婆罗门教、耆那教和佛教,为千百年的印度美术提供了永恒的主题。,1.印度早期佛教美术(前3世纪至1世纪),以孔雀王朝的雕刻、巴尔胡特佛塔和桑奇大塔的雕刻为代表。 根据小乘佛教的观念,佛陀业已涅盘,彻底摆脱了轮回,不应再以人形出现,因此,印度早期佛教雕刻从未出现人形的佛像,而仅以菩提树、台座、足迹等象征物代替佛像,暗示佛陀的存在。,孔雀王朝的雕刻,印度孔雀王朝(约前321-前185年第三代皇帝阿育王(约前273-前232年)曾皈依佛教,在孔雀帝国境内和

7、佛教圣地树立了约30根独立纪念圆柱,铭刻诏谕,弘扬佛法。,吠舍离阿育王纪念圆柱,吠舍离阿育王石柱高11米,上有坐狮,下有覆莲。阿育王石柱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其柱身上,有古老的波罗密文字,铭刻着阿育王的亲笔敕文 。,萨尔纳特狮子柱头,在佛陀初转圣地鹿野苑树立的阿育王石柱柱头。柱头圆形顶板饰带雕有代表宇宙四方的圣兽狮子、大象、瘤牛和马,象征王权与佛法威力广布。柱头已被选作印度国徽图案。,树神药叉女雕刻,在孔雀王朝时代,印度还雕刻了一些民间信仰的生殖精灵药叉(财神)与药叉女(树神)雕像。,帕尔卡姆药叉女,马图拉的帕尔卡姆药叉女雕像是后来贵霜时代马图拉佛像参照的蓝本。,帕尔卡姆药叉女,持拂药叉女,雕像孕育

8、着印度标准女性美的雏形。,巴尔胡特佛塔的雕刻,巽(xun)伽王朝(约前185-前75年)时代印度中部的巴尔胡特佛塔围栏浮雕,主要表现佛陀前世的本生故事及其生平的佛传故事。佛像都是以菩提树、伞盖、塔等象征物代替的。,巴尔胡特佛塔的雕刻,摩耶夫人之梦围栏圆形浮雕直径约54厘米,桑奇大塔的雕刻,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附近的桑奇大塔是印度最古老的佛塔,始建于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后不断增修和扩建。,桑奇大塔前的塔门,桑奇大塔塔身呈半球形覆钵状,周围有围栏和四座塔门。塔门上有精美的浮雕也以象征手法暗示佛陀的存在。,塔门上的石雕,桑奇药叉女,桑奇大塔东门上的隅撑砂石圆雕,全身扭曲成S形曲线,初创了表现印度女性

9、人体的“三屈式”规范。,2.印度盛期佛教美术(1-7世纪),以犍陀罗佛像和笈多式佛像为代表。根据大乘佛教的观念,佛陀和菩萨已成为普度众生的救世主,信徒需要崇拜的偶像,更兼希腊化神人同形的拟人化观念的影响,人形的佛像、菩萨像应运而生,取代了早期的象征手法。,犍陀罗地区佛陀立像,犍陀罗地区佛陀像具有希腊化式的古典风格。头部造型接近希腊太阳神阿波罗,通肩式袈裟类似古罗马长袍,顶上肉髻覆盖着波浪式卷发,头后光环是朴素的平板圆片,手势作施无畏印。2世纪的佛像带有印欧混血儿的特征。3世纪的佛像造型冷峻逼真而又高度夸张,被推崇为犍陀罗艺术的最高杰作。,北印度 马图拉佛像,马图拉佛像汲取古代药叉像的艺术手法,

10、表情开朗,身躯魁梧伟岸,气韵雄强,衣薄贴身,强调人体的刻画,衣纹多是整齐的线条,带有很强的装饰性。,贵霜时代 马图拉药叉女,贵霜时代马图拉的裸体药叉女雕像,姿容妖冶,肉感丰美,具有独特的印度人体艺术风格。,南印度 阿马拉瓦蒂佛像,阿马拉瓦蒂佛像在身形造型、衣着线条上都以柔和优美见长,气韵端庄平和,面部表情像哲人般具有沉思状。它与北方犍陀罗佛像、马图拉佛像为印度佛教艺术的三大流派。,阿马拉瓦蒂 风格佛像,(2)笈多王朝(320-550),笈多式佛像具有印度人的相貌,嘴唇宽厚,眼帘低垂,带有沉思冥想的神情,顶上肉髻覆盖着整齐的螺发,头后光环硕大华丽,身材颀长匀称。 笈多式佛像的两种地方样式马图拉式

11、佛像和萨尔纳特式佛像。马图拉和萨尔纳特是笈多时代的两大雕刻中心。,马图拉式佛像,贾马尔普尔出土马图拉式佛像所着的袈裟半透明,薄衣贴体,好像被水浸湿,因此被称作“湿衣佛像”。,萨尔纳特式佛像,鹿野苑说法的佛陀 萨尔纳特出土 约470年 高159厘米萨尔纳特式佛像所着袈裟全透明,轻纱透体,恍若裸体,被称作“裸体佛像”。鹿野苑是印度释迦牟尼最初的说法圣地。,阿旃陀石窟(前2-7世纪),阿旃陀石窟在今印度德干高原马哈啦施特拉邦奥兰加吧德西北,是 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的综合体,尤以壁画闻名于世。 阿旃陀后期壁画约制作于450-650年间,适值笈多和后笈多时代。 阿旃陀壁画具有眷恋世俗的“艳情味”和皈依宗

12、教的“悲悯味”两种审美情感的矛盾,并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阿旃陀石窟(前2-7世纪),阿旃陀石窟的壁画主要是以各种佛教传说故事宣传佛教。有关于释迦牟尼诞生、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说法、涅槃的壁画,围绕着释迦牟尼一生的经历,阿旃陀的壁画涉及到当时广泛的社会生活,从城市宫廷到乡间田舍,从王公贵族到牧童农夫,有的高贵庄严,有的鄙俗滑稽。总的来看,这些壁画给人的印象并不是宗教的庄严肃穆,而是将宗教情感寄托于世俗艳情的生活格调之中,因此女性形象的塑造成为壁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阿旃陀石窟壁画,阿旃陀石窟壁画,阿旃陀石窟壁画,持莲花菩萨,阿旃陀第一窟壁画,摩诃贾纳卡本生 阿旃陀第一窟壁画,须大拿本生

13、局部,阿旃陀石窟壁画 第十七窟,对比,阿旃陀石窟雕刻,阿旃陀石窟雕刻,敦煌莫高窟,阿旃陀壁画的表现特点,阿旃陀壁画采用印度传统绘画的两种画法“平面法”与“凹凸法”。平面法即勾线平涂,凹凸法是在轮廓线内通过色彩晕染等方式形成一定的立体感画法。但仍以线为主,凹凸附着于线条,没有固定的光源,与西方写实绘画的明暗法不同。,3.印度晚期佛教美术(8-12世纪),以波罗王朝(约750-1150)的金刚乘密教美术为代表。当时印度佛教已蜕变为金刚乘密教,北印度的波罗王朝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最后庇护所。 波罗时期的密教雕塑,出现了大量宝冠佛像、多面多臂的观音和女性菩萨多罗(度母),造型与印度教神像趋同。,多面多臂

14、观音像,波罗时期的密教雕塑,出现了大量宝冠佛像、多面多臂的观音和女性菩萨多罗(度母),造型与印度教神像趋同。,多罗,那兰陀寺出土的11世纪玄武岩雕刻是波罗时代女性菩萨的范例。,细密画,波罗时代的佛经般若婆罗密多经抄本插图,是印度本土宗教细密画的最早遗品。,4.印度佛教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印度佛教美术是亚洲佛教美术的源头。犍陀罗佛像和笈多式佛像为亚洲诸国的佛像提供了范式。 贵霜时代的犍陀罗佛像影响到中国新疆和内地的佛教造像。 笈多时代的马图拉式佛像对中国佛教造像的影响更为深刻。北齐画家曹仲达“曹衣出水”的佛像画法可能曾受笈多马图拉式佛像的启发。炳灵寺石窟、云冈石窟、山东青州龙兴寺的佛像薄衣贴体

15、的造型,都类似笈多马图拉式佛像。,4.印度佛教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以阿旃陀壁画为代表的印度传统绘画的凹凸法,也曾在新疆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画中采用。梁朝画家张僧繇、唐初画家尉迟乙僧都善画“凹凸花”,当时这种凹凸画晕染法被称作“天竺画法”。 波罗时代的密教雕塑和细密画也影响到中国西藏的藏传佛教美术。,三、印度教美术(印度中世纪),印度教是从约公元前9世纪形成的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本土的正统宗教,是印度人千百年来遵循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继承了印度土著居民的生殖崇拜和吠陀雅利安人的自然崇拜传统,经过奥义书哲学的加工,把生殖崇拜和自然崇拜升华为超验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宇宙生命崇拜,以

16、亲证个体灵魂“我”与宇宙精神“梵”同一为灵魂解脱的根本途径。,印度教美术,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创造之神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生殖与毁灭之神湿婆及其女性配偶。毗湿奴还有十化身,湿婆又有诸种变相。印度教美术是印度教哲学的图解、隐喻和象征。印度教神庙象征宇宙之山,神庙的圣所(子宫)隐喻着宇宙生命的胚胎,印度教神像象征着宇宙生命的各个不同侧面。为了表现宇宙生命的繁盛、丰富和神奇,男女诸神往往为多面多臂,半人半兽等造型。为了崇尚宇宙生命活力,印度教美术强调夸张的动态、奇特的造型、豪华的装饰、爆发式的力度和戏剧性冲突,被称作“印度的巴洛克风格”。,1.笈多王朝,笈多时代印度教美术开始勃兴。乌达耶吉里石窟的砂石雕刻毗湿奴的野猪化身(5世纪)已充满力度与动态。 印度中世纪(7-13世纪)是印度教美术的全盛时期。印度南北各地的印度教王朝,掀起了建造印度教神庙、雕刻印度教神像的热潮,持续数百年而不衰。,毗湿奴的野猪化身,乌德耶吉里第5窟的高浮雕嵌板毗湿奴的野猪化身(5世纪初),宽3.9米,高6.7米,瓦拉赫昂首天外的雄姿充满了压倒一切的威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