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整理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58340679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6.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血管疾病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脑血管疾病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脑血管疾病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脑血管疾病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脑血管疾病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血管疾病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疾病整理(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临床护理教研室,脑血管疾病的概述,导学案例,患者,女,68岁。发作性跌倒2天。2天前病人因晾晒衣服时突发双下肢无力,随后跌倒在地,很快自行站起,无意识障碍。2天内症状反复发作,转动头部和仰头易发生。问题: (1)该病人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2)病人情况严重吗?作为接诊护士,你会给病人提出何建议?,脑血管疾病:是一组由各种病因使脑血管病变而引起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分急性型和慢性型,以急性最多见。 是中老年病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三大致死性疾病。脑卒中(stroke):急性脑血管病,由于急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

2、持续时间至少24 小时以上,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定 义,脑血管疾病(cerebralvasculardiseases,CVD),高发病率:我国年发病率 城市:219/10万 农村:185/10万高死亡率:我国年死亡率 城市:116/10万 农村:142/10万高致残率:约3/4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 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我国:北方高于南方、西部高于东部,且寒冷季节发病率高;男:女=(1.31.7):1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患病率与年龄成正相关,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社会经济状况、职业和种族等,均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关,按起病

3、缓急:急性和慢性脑血管疾病。按性质,出血性,缺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疾病的分类,1.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动脉炎、发育异常、外伤。2.血液成分改变:与血液黏滞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有关。如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高血脂、糖尿病、DIC等。 3.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低血压致心脏功能障碍如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最常见。 4.其他:肿瘤、颈椎病压迫血管。,1、病因,1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2一般危险因素:动脉硬化、高脂血症、血黏度增高、无症状性颈动脉杂音、吸烟、

4、肥胖、口服避孕药、高盐、高脂、酗酒等。 3无法干预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和遗传因素等。,2、危险因素,脑动脉:内膜层厚,有较发达的弹力膜,中层和外层壁较薄,没有弹力膜,脑动脉几乎没有搏动,这样可避免因血管波动影响脑功能。 脑静脉:腔大壁薄弹性差;无静脉瓣;大多不与动脉伴行;静脉窦,静脉血及脑脊液经此血流缓慢。 特点:1、长、弯曲度大,缺乏弹性搏动,不易推动和排出随血液来的栓子,故易患脑栓塞。2、因脑动脉壁薄,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又容易导致脑出血。,大脑血管结构特点,脑的血流及其调节,正常脑血流量 800-1000ml/min 1/5流入椎基底动脉 4/5流入颈内动脉 脑的平均重量1500g

5、 占体重的23, 脑血流量占每分钟搏出量的20,脑血流量的调节平均动脉压60160mmHg可自动调节,脑组织几乎无葡萄糖和氧的储备,依靠循环血液提供氧和GS进行有 氧代谢,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 脑的不同部位对缺血缺氧耐受性不同。 脑对脑血流量有自动调节作用,脑血流量与灌注压成正比,与脑血 管阻力及颅内压成反比,病理情况下自动调节机制紊乱,可诱发盗 血、再灌注损伤、脑水肿、出血或缺血加重。 脑血流量:正常5075ml/100g脑组织,灰质65 75ml; 白质3540ml 。 脑血流量降低:20ml神经细胞电活动衰竭 15ml神经细胞离子泵耗竭10ml神经细胞不可逆死亡动脉压降低1.3Kp

6、a(10mmHg),脑血流量减少2-7%。 脑组织血供完全中断,2分钟内脑电活动停止,5分钟后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性损伤。,脑的血液循环,颈A系统:颈总A、颈内、外A及分支。供血眼和大脑半球前3/5前循环 主要分支:眼A、后交通A、脉络膜前A、大脑前A、大脑中A等。 椎-基底A系统:椎A、基底A及分支。供血小脑、脑干和大脑半球后2/5后循环 主要分支:大脑后A、脊髓前、后A、小脑后下A、小脑前下A、小脑上A、延髓A、内听A、桥支等。,脑的血液供应,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动脉供血范围,脑部动脉分支示意图,Willis动脉环 组成: 两侧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两侧颈内动脉

7、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二、脑血管解剖结构:,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半球前 35,椎动脉 椎基底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半球后25、脑干和小脑,眼、额叶、顶叶、颞叶、基底节,枕叶、 脑干、 小脑,两侧大脑前动脉经前交通动脉互相连接,大脑中动脉经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相通,基底动脉环,1一级预防:发病前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宣传防治脑血管疾病的常识。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生的目的。 2二级预防: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对T1A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通过寻找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对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以达到预防或降低再

8、次发生卒中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 3三级预防:对已出现脑卒中的病人实施早期干预,积极进行治疗、康复训练。,脑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脑血管病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无病防病)二级预防(三早原则)三级预防(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主要表现,1、头痛 2、呕吐 3、意识障碍 4、偏瘫 5、失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 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不留任何神经功能缺陷。,(一)病因动脉粥样硬化附壁血栓脱落是主要病因。 (二)发病机制 1微栓子学说 2血流动力学障碍学说 3脑血管痉挛学

9、说 4.其它:如心功能障碍,、年龄性别差异:TIA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TIA临床特征 突然发病,持续时间短暂。 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刻板出现,反复发作。 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TIA分类 ()颈动脉系统TIA:大脑半球症状(一侧面和或肢体无力、麻木或偏瘫);优势半球缺血:可有失语,眼动脉缺血症状(一过性单眼黑矇)。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眩晕;突发跌倒,但无意识丧失;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复视;交叉性运动或感觉障碍等。特征性的症状: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遗忘症,1.血液检查:可有血糖、血脂、血黏度异常 2.颈部超声波检查:可有双侧颈动脉狭窄 3.彩色经颅

10、多普勒:可有颅内大动脉狭窄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等 5.头颅CT和MRI:多正常,少数见梗死灶。 6.脑脊液检查:多正常,检 查,(一)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因。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双嘧达莫 2.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 3.活血化淤类中药:如丹参、川芎嗪。 (三)外科治疗: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0的TIA病人可考虑手术,注 意对于偶发TIA者,不论何种原因所致, 都应看作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需积极进行治疗。对于频发TIA者,要急诊处理,迅速控制症状。,1知识缺乏:缺乏本病的防治知识 与缺乏

11、宣教有关 2潜在并发症:脑卒中。 3有受伤的危险 与突发眩晕、平衡失调、一过性黑矇有关。,1.疾病知识指导:告之预防、治疗知识 2.用药护理:按医嘱正确服药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3.安全指导:避免病人单独外出、入厕、沐浴等 4.日常护理:规律适度运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5.健康教育:正确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发现异常,及时就诊,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湖北省高职高专护理类专业规划教材-内科护理学,脑梗死病人的护理,患者,男,68岁。身高176cm,体重78Kg。2小时前起床时自感右侧肢体无力和言语不清,伴头晕,无头痛。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年,糖尿病病史10年。身体评估: T36,P80次分,

12、R18次分,BP16095mmHg。神志清晰,表情焦虑,运动性失语,右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3级,Babinski征阳性。 问题: (1)该病人可能为何种疾病?何时进行头颅CT检查会有阳性发现? (2)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如何进行 日常生活行为指导? (3)病人目前存在的三个主要护理问题是什么?,导学案例,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指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临床最常见类型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定 义,脑

13、梗死疾病(cerebral infarction,CI),指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狭窄或闭塞,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该血管供血范围内的脑组织梗塞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脑血栓形成( cerebral thrombosis,CT ),脑栓塞,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起病急,在活动中起病 局限性神经缺失症状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内发展到高峰,为脑血管疾病中起病最快的一种 栓子来源:心源性、非心源性、来源不明,脑血栓形成的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高血压常与动脉硬化并存颈动脉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落引起

14、的栓塞称血栓-栓塞其次为各种病因所致的脑动脉炎、红细胞增多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等,发病机制,血栓形成机制,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内膜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黏附,白色血栓,TXA2、5-HT、 PAF,红色血栓,管腔狭窄、闭塞 血流缓慢、停止,根据脑栓塞栓子来源不同分为 1心源性:是最常见的病因。其中心房纤颤更为常见。 2非心源性:如癌细胞栓子、脂肪栓子等 3来源不明性,脑栓塞病因,外来栓子堵塞脑动脉阻断脑血流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发病机制,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病人 起病:较缓,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1-3天达高峰 先兆:部分病人在发作前有前驱症状(头痛、头晕等)约2

15、5%人有TIA发作史 多数病人无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的改变,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 病灶对侧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 失语、失认、患侧颈动脉搏动减弱,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大脑中动脉闭塞症状 主要影响内囊区供血 导致“三偏征”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呕吐、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等。,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临床分型 1)完全型 起病后6小时内病情达高峰,病情重,表现为一侧肢体完全瘫痪甚至昏迷。 2)进展型 发病后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3)缓慢进展型 起病2周后症状仍逐渐发展;多见于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与

16、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脑灌注减少有关。,护理评估,4)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但在13周内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 可能与缺血未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细胞损害,侧支循环迅速而充分地代偿,发生的血栓不牢固,伴发的血管痉挛及时解除等有关。,护理评估,发病急骤,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高峰,是血管病中发病速度最快的脑卒中。 多属完全性中风,栓塞部位继发血栓时病情可逐渐进展 可有头痛、局灶性癫痫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 易发生梗塞后出血,脑栓塞的临床表现,1.通常发病无明显诱因,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 2.多数病人神志清楚、伴有局限性抽搐。 3.神经系统表现:栓塞的大脑动脉不同,神经系统表现不同,神经系统表现与脑血栓形成相似。 4.原发病表现: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手术、长骨骨折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