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基本知识与预防控制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267154 上传时间:2018-10-28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革热基本知识与预防控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登革热基本知识与预防控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登革热基本知识与预防控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登革热基本知识与预防控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登革热基本知识与预防控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革热基本知识与预防控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革热基本知识与预防控制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革热 (dengue fever),基本知识,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概念,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结肿大。,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包括、四个血清型。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 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 患者在发病前68h至病程第6日,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流行期间,轻型患

2、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如果患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內(大约67日)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与患者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传播途径,患病者,帶病毒蚊,潜伏期:315日 常见为58日,健康人士,外潜伏期:814日,流行病学-传播媒介,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我省多为白纹伊蚊传播, 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白纹伊蚊,白纹伊蚊孳生于房屋内外的浅水及积水中。 成蚊白天吸血,嗜人血。,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人

3、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青壮年居多 感染后只对同型登革病毒株有较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 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染。,流行病学-地理分布,登革热广泛分布于有媒介伊蚊存在的热带、亚热带地域,有时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行 我国主要流行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澳门等地,云南也曾发现病例,流行病学-季节分布,发病季节与气温、雨量、蚊虫繁殖有关。 流行季节为612月,高峰期为810月;,流行病学-人群分布,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在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主。在老疫区或地方性流行区,发病年龄多为儿童。 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别。 输入性流行区所有职业人群均可感染发病。感染机会主要

4、与被伊蚊叮咬的机会多少有关。 任何种族均可患本病,但是在1981年古巴的登革出血热流行中,黑人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白人。,发病机制,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病毒再复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临床表现,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 主要临床特征 突然起病、迅速高热(可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 三痛及疲乏等症状(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三红征(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 酒醉貌 ) 多样性皮疹 白细胞明显

5、下降或和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典型登革热1,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发热和眼球后疼痛,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发热持续27天。部分病例于病程第35天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发热期可有相对缓脉,虚弱感觉常需愈后数周才能完全消失。,临床表现-典型登革热2,皮疹:于病程36天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看见不同形态的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皮疹持续约为34天。,临床表现-典型登革热3,出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皮下出血、消化道出

6、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58天。,临床表现-登革出血热,有典型登革热表现; 24病日内四肢、腋窝、粘膜及面部可见散在出血点,迅即融合成淤斑 病情进展中有鼻腔、牙龈、消化道、泌尿道或子宫等任何一个以上器官的较大量出血,常见肝肿大 血球容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于100109 /L者。脑出血的病例也有发现。 异常严重出血的病例可导致死亡。,临床表现-登革休克综合征,具有典型登革热表现 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现皮肤湿冷、脉数弱、烦燥或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或脉压低于20mmHg汞柱以下等危象,甚至血压和脉搏测不出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WHO依病

7、情严重度分为4级,在我国的临床实际意义有待实践中应用和总结。,诊断,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临床诊断 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登革热暴发疫情确定后,没有必要所有病例都做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流行地区或发病前15天内去过流行区发病前59天曾有被蚊虫叮咬史,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起病、高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皮疹呈多形性,即斑疹、丘疹与出血疹同时出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 1/23/4病例血小板减少 病毒分离:近年来常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登革病毒。 将急性期病人

8、血清接种于白纹伊蚊纯系细胞株C6/36,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为7080%。 血清学检查 1、补体结合试验1/32为阳性。 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1/1280者有诊断意义。 3、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者可明确诊断。,预防与控制,预防,防制策略:爱国卫生运动,环境整治,清除蚊虫滋生地。 人群预防:1、尚无特异的疫苗可保护人群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3、在流行区尽量减少集会,减少人群流动 个体预防:加强个人防护,使用驱避剂,药物浸泡蚊帐,白天防止媒蚊叮咬传染。,疫情报告,登革热为国家乙类管理传染病,其疫情必须按照国家传染病报告要求及时上报。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暴发疫情事件后应在2

9、个小时内用电话等方式向县级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暴发疫情按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报告。暴发疫情:一个最长潜伏期(14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者发生1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病例。,监测,登革热监测包括疫情监测、媒介监测、病原学监测、血清学监测。 重点监测区:自1978年以来,曾发生或反复发生登革热流行,并有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分布的沿海地区。此类地区要设置长期监测点,开展经常性的监测工作。 易感监测区:凡有白纹伊蚊分布,虽无病例报告,但与上述地区人员交往较频繁的地区,也要对流动人口和媒介进行定期监测工作。,监测-疫情监测,疫情报

10、告,按乙类传染病有关规定执行。 组织登革热监测队伍,由流行病学、病媒、检验、临床等专业人员组成,各医疗单位通力协作。 对临床疑似病例或原因不明的发热者,采急性期血分离登革病毒,双相血清检测登革热抗体,以及时发现及核实疫情 个案调查 健康人群隐性感染调查,监测-媒介监测,采用定时、定点、定人调查法,对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分布、种群、孳生地性质、伊蚊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生态学、季节消长、抗药性及带病毒情况进行监测。 布雷图指数 诱蚊诱卵器密度 蚊媒孳生地密度,监测-病原学监测,采集病人或可疑病人(包括不明热患者)血清。 采集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雌性成蚊。 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毒株型别

11、,观察其变迁,分析登革热发生流行的可能性及发展趋势。,监测-血清学监测,了解人群抗体水平,用多型登革抗原监测人群血清抗体水平。,控制-原则,应制定应付突发疫情的计划,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当发生登革热疫情后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疫情,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阻止疫情暴发和扩散,防止疫情反复发生而形成地方性流行病。 在流行区尽量减少集会,减少人群流动。 加强个人防护,使用驱避剂,药物浸泡蚊帐,白天防止媒蚊叮咬传染。 控制成蚊尤其是降低伊蚊密度,减少带病毒蚊数量,对降低发病和控制流行有重要作用。,控制-组织措施,成立登革热防治领导小组,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卫生、爱卫、宣传、教育

12、、城建、交通、公安等部门组成。,控制-技术措施,1.疫情报告 2.疫点的划定以病家为中心半径100米周围的居民区作为疫点。大村、乡镇或居委会内有多个疫点划为疫区。受登革热疫情直接威胁的地区为“危险区”。,控制-技术措施,3.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 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新发疫点的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6天。 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周围100米范围内定期杀灭伊蚊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 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应尽量就地隔离治疗,对疫点、疫区内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做好病家访视,必要时接触者要进行15天医学观察。,控制-技术措施,4.灭蚊和防蚊在疫点、疫区紧急杀灭室内外成蚊的同时,要针对不同蚊种、当地孳生地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限期将疫区范围内蚊蚴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疫点限期35天,疫区(乡、镇、大村)限期1015天内把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控制-技术措施,5.保护易感人群 主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防制措施效果评价,常用的指标:发病率(罹患率)、二代发病率、流行持续时间、伊蚊成蚊密度、幼虫指数。 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数检查房屋数100可作为登革热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评价的参考指标:当该指数超过20时,判定为危险地区,如控制措施不落实有暴发流行的可能;低于5时中止流行。,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