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第二章:新闻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8266951 上传时间:2018-10-28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学概论第二章:新闻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新闻学概论第二章:新闻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新闻学概论第二章:新闻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新闻学概论第二章:新闻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新闻学概论第二章:新闻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学概论第二章:新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学概论第二章:新闻(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学概论,第二章:新闻,第一节:新闻传播的起源,为什么要研究起源问题? 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新闻? 关于新闻起源的不同观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起源观,一、为什么要研究新闻 起源问题,正本清源,二、人类社会为什么会 产生新闻?,以下几个例子中,哪一个或哪几个接近新闻的胚胎?,第一个例子,第二个例子,人类学家封.登.斯坦恩在巴西的一条河的沙岸上看到土人所画鱼的图画,他叫当地人在河里打捞,结果捞上来几条和图画上一样的鱼。,第三个例子,同样是封.登.斯坦恩,他发现那些伴随他一同旅行的土人晚间休息时,喜欢在沙土上画画,描绘各种动物和狩猎的场面 。,三、关于新闻起源的 不同观点,(1)心理学观点 代表人物是日

2、本学者杉村广太郎,他认为新闻产生于人的某些欲望。“由欲知道的欲望而生读者,由欲使人知道才生新闻纸,由欲被人知道才产生新闻广告。”,我国学者刘元钊也认为“新闻所以发生,缘于新闻欲”,新闻欲由“欲知道”“欲使人知道”和“欲被人知道”三方面组成。,(2)心理学观点 代表人物为西方学者约斯特,他从人的生理器官着眼,认为人之所以需要新闻,因为他们生下来就有一个传播信息的嘴和一个接受信息的耳朵,这两个器官总要发生作用。,这两派的研究缺陷是什么?,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起源观,早期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行动有这样一条公式:人 行动 决策 分析判断 信息 所以,人行动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是信息。,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过

3、“人,走不若马,力不若牛,而牛马为之用,何也?”“人能群”。 那么,人靠什么来“群”呢? 信息的沟通与传播,分析新闻起源离不开两个要素:一是人类对新闻信息本身的需要,二是人类对新闻信息传播的需要。 所以,我们的新闻起源观是: 新闻起源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不得不进行的沟通合作需要。,第二节:新闻的特性,新闻(报道)的特性,1、 陈述事实 2、具有新意 3、公开发布 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真实、新鲜、公开”。,从真实、新鲜、公开这些方面概括新闻的特性还不够清晰,更准确的表述为: “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信息)”。舍此,新闻这一现象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依据。,1、从文体发展方面看,最早,新闻、历史、文学并

4、不分家,后来它们逐渐分离。新闻体裁中出现了消息、通讯、特写等。这些体裁都是为了适应“向公众传达新近事实的信息”这一要求的。,2、从新闻写作方面看,消息写作中的“倒金字塔”、“导语”、“五个W”等,都与新闻特性密切相关。比如“导语”就是为了把人们最迫切想知道的事实放在前面。,最早新闻导语把五个W浓缩在一个段落中,称为“小结论式导语”,好处在于能使读者弄清事件全貌,短处在于主次不分,未突出最重要的东西。 现代新闻写作往往突出五个W中最重要的要素。,“新闻六要素”导语的经典之作,萨莫亚阿庇亚3月30日电 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月16日、17日横扫萨莫亚群岛。结果有六条战舰

5、和十条其他船只要么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身碎骨,要么被掀到阿庇亚小城的海滩上搁了浅。与此同时,美国和德国的143名海军官兵有的葬身珊瑚礁上,有的则在远离家乡万里之外的无名墓地上,为自己找到了永远安息的场所。,报道总统遇刺的第一代导语,今晚大约9时半,在福特剧场,当总统正同林肯夫人、哈里斯夫人和罗斯本少校同在私人包厢中看戏的时候,有个凶手突然闯进包厢,向总统开了一枪。(1865年4月15日纽约先驱报),报道总统遇刺的第二代导语,肯尼迪总统今天遭枪击身亡。(1963年11月22日纽约时报),本报22日讯 本世纪最好的100部英文小说评选出炉,杰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位居榜首。,本报讯 吐鲁

6、番消息:一向以“火洲”著称的新疆吐鲁番将进行“西水东调”水利枢纽工程解决用水紧张难题。通过该工程,吐鲁番流域内5条河流的水资源将得以平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将不再受制于水资源短缺。,3、从新闻的发展趋势看,也与新闻特性有关。 以新闻标题的变化为例: 近代报刊的标题文艺味很浓,常用四个字的死格式,“燕山春黛”、“羊城文照”、“老树新枝”、“汉水浮槎”等,与报道内容无关。 后来发展变化与内容有关,仍是四字格式,如“伤重身亡”、“两舰来营”等,但有些朦胧。 再后来打破四字格式,如“江西又要征银解银” 到五四前后又出现了更详尽的多行题。,第三节 新闻的要素与类别,一、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必须的材

7、料。 新闻五要素(5W) 新闻六要素(6W),二、新闻类别 以新闻内容分类 :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新闻(包括文艺)、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 以新闻的时间性分类 :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 以新闻发生地分类 :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 。 以新闻与读者的关系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如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变化,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肯尼迪遇刺丧命 约翰逊继任美国总统,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日电)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遭到刺客枪击身亡。 总统与夫人同乘一辆车中,刺

8、客发三弹,命中总统头部。 总统被紧急送往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身亡。 官方消息说,总统下午一时逝世。 副总统约翰逊将继任总统。,软新闻指富有人情味,知识性,趣味性的新闻,与人的切身利益无直接关系,更多提供娱乐和消遣的新闻。,第四节 新闻的二重性,什么是新闻的二重性? 新闻一方面要准确无误地反映新近事实的信息,另一方面又不可能不带有反映者的主观色彩;一方面要受到客观存在的严格制约,另一方面又要受到主观认识的必然影响,这就是新闻二重性。,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当天,中央电视台报道: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后,港人生活正常,过渡平稳。 英国媒体则报道:7月1日香港人的一切和过去没什么两样,没有出现

9、大陆人那样的爱国狂热。 针对同样的一个事实,其立场和倾向不同。,“新闻二重性”的理论依据何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体现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新闻二重性”的认识意义,(1)加深我们对新闻作品的认识 在新闻理论中,客观性和倾向性一直是一对矛盾,事实上,它们所体现的正是新闻“二重性”的对立统一 。,(新华社上海1957年2月12日电) 这几天上海街头积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温度下降到摄氏零下七点四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气象记载的八十多年来罕见的严寒。10日和11日,这里出现了晴天下雪的现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阳光中飞舞,行人纷纷驻足仰视这个瑰丽的奇景。“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这是

10、诗人臧克家1947年在上海写下的诗篇生命的零度中开头的两句。这几天要比十年前冷得多,但据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到目前并没有发现冻死的人。民政局已布置各区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救济工作。为了避免寒冷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将幼儿园开学的日期延至18日。,“新闻二重性”的认识意义,(2)加深我们对新闻事业的理解 新闻事业一方面属于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又属于上层建筑。这种双重属性深根于新闻“二重性”。,“新闻二重性”的认识意义,(3) 指导我们的新闻实践 懂得新闻“二重性”原理,便于我们在新闻实践中把服务性和指导性统一起来,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第五节 新闻的定义

11、,下定义的一般方法 : 被定义项属种差 比如“人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动物”是属,“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是“种差”。但是有些动物也能使用工具,比如大猩猩会把植物茎上的叶子抽掉,伸进白蚁洞里钓白蚁。所以卡西尔在人论中把人定义为:“能使用符号的动物”。这里的“种差”有所不同。,国外的经验性定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 “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国内理论界有代表性的定义,(1)新闻是的报道或传播。 如陆定一1943年在我们对于新闻事

12、业的基本观点中认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如王中的“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国内理论界有代表性的定义,(2)新闻是的意识,或意识形态 如吴高福在新闻学基本原理中说:“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报道新闻事实,并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以影响社会舆论的一种特别的社会意识形态。”,国内理论界有代表性的定义,(3)新闻是信息 宁树藩新闻定义新探:“新闻是经报道(或传布)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国内理论界有代表性的定义,(4)新闻是的事实 喻权域与香港同行谈我们对新闻工作的基本看法:“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一个比较好的新闻定义,“新闻是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这个定义首先与新闻的特征相联系,包含了新闻“真实、新鲜、公开”的特征。 其次,这个定义符和下定义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即“信息”是新闻的属,“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是种差。 信息源于事实,又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无法传布,只有变成信息才能传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