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学案和测评复习课件17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266935 上传时间:2018-10-28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学案和测评复习课件17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学案和测评复习课件17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学案和测评复习课件17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学案和测评复习课件17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学案和测评复习课件17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学案和测评复习课件1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学案和测评复习课件17(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 理解命题的概念. 2. 了解“如果p,则q”形式的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3. 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1. 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有真命题与假命题之分.,(1)四种命题,(2)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3.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定义:对命题“若p,则q”而言,当它是真命题时,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当它的逆命题为真时,q是p的充分条件,p是q的必要条件;两种命题均为真时,称p是q的充要条件. (2)在判断充分条件及必要条件时,首先要

2、分清哪个命题是条件,哪个命题是结论; 其次,结论要分四种情况说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1. (教材改编题)下列说法: 2x+50; 0;如果x2,那么x就是有理数;如果x0,那么 就有意义. 一定是命题的说法是( ) A. B. C. D. ,解析: 满足命题定义,只有不能判断真假. 答案: C,2. (教材改编题)给出如下的命题: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1;如果x+y是整数,那么x,y都是整数; 3.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 A. 3 B. 2 C. 1 D. 0,解析: 正确的只有. 答案: C,3. (2010汕头模拟)与

3、命题“若aM,则bM”等价的命题是( ) A. 若aM,则bM B. 若bM,则aM C. 若aM,则bM D. 若bM,则aM,解析: 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等价的. 答案: D,4. (2009浙江)已知a,b是实数,则“a0且b0”是“a+b0且ab0”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 a0,b0时显然有a+b0且ab0,充分性成立;反之,若a+b0且ab0,则a,b同号且同为正,即a0,b0,必要性成立. 答案: C,5. 下列各种说法中,p是q的充要条件的是( ) (1)p:m-2或m6;q:y= +mx+

4、m+3有两个不同的零点; (2)p: =1;q:y=f(x)是偶函数; (3)p:cos =cos ;q:tan =tan ; (4)p:AB=A;q: .A. (1)(2) B. (2)(3) C. (3)(4) D. (1)(4),解析: (2)中由 =1可得f(-x)=f(x),但y=f(x)的定义域不一定关于原点对称;(3)中cos =cos 是tan =tan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 D,1. 在判断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再比较每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四种命题关系的相对性,一旦一个命题被定为原命题,也就相应地有了它的“逆命题”、

5、“否命题”、“逆否命题”.,2. 四种命题真假关系 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同真同假;原命题的逆命题与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同真同假.当一个命题不能直接判断真假时,可通过判断其逆否命题的真假而得到原命题的真假.,3. 判断命题的充要关系有三种方法 (1)定义法:直接判断若p则q、若q则p的真假. (2)等价法:即利用AB与 B A;BA与 A B;AB与 B A的等价关系,对于条件或结论是否定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 (3)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判断:若AB,则A是B的充分条件或B是A的必要条件;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4. 以下四种说法所表达的意义相同 (1)命题“若p则q”为真; (2)

6、p q; (3)p是q的充分条件; (4)q是p的必要条件.,题型一 四种命题的关系及命题真假的判定【例1】以下列命题为原命题,分别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内接于圆的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2)已知a、b、c、d是实数,若ab,cd,则acbd.,分析 首先应当把原命题改写成“若p,则q”形式,再设法构造其余的三种形式命题.,解(1)原命题:“若四边形内接于圆,则它的对角互补”; 逆命题:“若四边形对角互补,则它必内接于某圆”; 否命题:“若四边形不内接于圆,则它的对角不互补”; 逆否命题:“若四边形的对角不互补,则它不内接于圆”. 四种命题都正确.,(2)

7、原命题:“已知a、b、c、d是实数,若ab,cd,则acbd”,其中“已知a、b、c、d是实数”是大前提,“ab,cd”是条件,“acbd”是结论.显然原命题是正确的. 逆命题:“已知a、b、c、d是实数,若acbd,则ab,cd”.此命题不正确,如a+c=b+d=2,可有a=c=1,b=0.8,d=1.2,则ab,cd.,否命题:“已知a、b、c、d是实数,若ab或cd,则acbd”(注意“ab,cd”的否定是“ab或cd”,只需要至少有一个不等即可);此命题不正确,a=1,c=1,b=1.5,d=0.5,ab或cd,但a+c=b+d. 逆否命题:“已知a、b、c、d是实数,若acbd则ab

8、或cd”. 逆否命题还可以写成:“已知a、b、c、d是实数,若acbd,则ab,cd两个等式至少有一个不成立”,由原命题为真得此命题显然正确.,学后反思 要注意对大前提的处理以及等价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 试一试:写出命题“当c0时,若ab,则acbc”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其真假.,举一反三,1. 写出命题“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解析: 方法一:选取“两边乘同一个数”为前提 原命题:若一个式子为等式,两边也乘以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逆命题:若一个式子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所得结果是等式,则这个式子是等式; 否命题:若一个式子不

9、是等式,则它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不是等式; 逆否命题:若一个式子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不是等式,则这个式子不是等式. 方法二:选取“一个式子为等式”为前提 原命题:一个等式,若两边乘以同一个数,则所得结果仍为等式; 逆命题:一个等式,若两边分别乘以一个数, 所得结果仍为等式,则两边乘的是同一个数; 否命题:一个等式,若两边乘以不同的数,则所得结果不是等式; 逆否命题:一个等式,若两边分别乘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不是等式,则两边乘的不是同一个数.,题型二 两个命题之间充要条件的判定,【例2】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填空: (1)“a+b0”是“a1”是“ d.则“ab”是

10、“a-cb-d”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 由a-cb-d,cd两个同向不等式相加得ab,但cd,aba-cb-d.例如a=2,b=1,c=-1,d=-3时,a-c0,1-m-2,(等号不同时成立)1+m10, 解得0m3.,【例】写出命题“若 ,则实数m,n,a,b全为零”的否定及否命题.,错解分析 错解(1)混淆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概念,错解(2)“全为零”的否定是“不全为零”而不是“全不为零”.,错解(1)命题的否定:若 ,则实数m,n,a,b不全为零. 命题的否命题:若 ,则实数m,n,a,b不全为零.

11、 (2)命题的否定:若 ,则实数m,n,a,b全不为零. 命题的否命题:若 ,则实数m,n,a,b全不为零.,正解 命题的否定:若 ,则实数m,n,a,b不全为零. 命题的否命题:若 ,则实数m,n,a,b不全为零.,1.下面有四个命题:,集合N中最小的数是1; 若-a不属于N,则a属于N; 若aN,bN,则a+b的最小值为2; 的解集可表示为1,1.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A. 0 B. 1 C. 2 D. 3,解析:假命题,集合N中最小的数是0;假命题,如 时,命题不成立;假命题,如a=0,b=1,则a+b=1;假命题,1,1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矛盾,其解集应为1.,答案:A,2. (创新题)命题“若ab=0,则a=0或b=0”的逆否命题是() A. 若ab0,则a0或b0 B. 若a0或b0,则ab0 C. 若ab0,则a0且b0 D. 若a0且b0,则ab0,解析: “或”否定后变为“且”. 答案: D,3. 有下列四个命题: “若xy1,则x、y互为倒数”的逆命题;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相等”的否命题; “若b1,则方程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若AB=B,则A B”的逆否命题. 其中真命题是( ) A. B. C. D. ,4. “”是“cos cos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