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_(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153033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PPT 页数:178 大小:3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_(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_(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_(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_(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78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_(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_(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_(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1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众联心理讲师团地址: 山东省济宁市龙行路运河盛世1号楼2单元704室电话:0537-2896168 手 机: 18678738368 QQ:2271098989 群 号:230678958,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1、在我们生存的人群中,有精神障碍的群体占人群总体的比例为13.47(1993年,17地区)。 2、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3、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定义: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异常心理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

2、环境对异常心理 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分支,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及精神病的预防和康复;,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它的推论是“心理是脑的功能”的雏型。,希波克里特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类:胆汁质(果断、勇敢激昂、野心勃勃、暴躁易怒、傲慢主观);多血质(敏捷、乐观、轻浮、易变;粘液质(冷静、安闲、柔弱、能辨是非;忧郁质(考虑多、疑心重、乱想像、悲观失望),学科简史,公元5世纪到17世纪,天空被宗教的乌云遮盖,极端神秘主义把心理异常现象看作魔鬼附身,鞭打

3、、火烧、捆绑作为驱鬼手段。,学科简史,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有了进一步发展,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完全丧失。这些医学科学的进步,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的思想对待心理异常问题。 19世纪和20世纪初飞速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学科简史,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1、潜意识、前意识、意识(心理结构理论) 2、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理论),学科简史,3、人类的生物本能的存在,人类的行为受本能的力量驱使,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LIBIDO)。(心理动力理论),弗洛伊德十分强调生物性本能(生理需要),即他的专用

4、名词力比多(内驱力)或本我在人类行为中的驱动作用。他认为本我是我的自私部分,与满足个人欲望有关。大部分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两个本能有关,形成内在的心里紧张并要求发泄以缓解紧张获得快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或享乐原则行事,始终企图满足每一个要求、愿望,形成满足的固定需要,若未获得满足绝不罢休,甚至也在幻想(白日梦)与睡眠梦境中寻求满足。它没有价值意识,也不能辨别善恶。,在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里,在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以知觉系统为核心构成了“自我”。自我控制着行为方式。自我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对现实环境的妥协,尽量迎合本我的需要。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当本我出现饥渴,因吃喝造成心里紧张时,自我即寻找现实环境中适当

5、的食物和水,来满足本我需要以消除紧张。本我冲动企图获取周围环境中的任何事物,自我则考虑行为后果,根据现实原则来满足本我的需要。,儿童在5岁左右,开始形成人格结构中的第三部分,即“超我”。超我代表父母言行和价值和标准,社会理道德和规范,对儿童能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有更多的限制。“超我”不仅对应受惩罚的行为,使个体形成罪恶感、耻感,而且还对自控良好的行为,严格遵守社会规范、成功压抑本我冲动的行为,形成自豪感、高尚感。,学科简史,异常心理缘由: 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造成心理退化、固著,人格的变态异常; 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产生焦虑;对焦虑的克制和非理性冲动的压抑力量不足,让矛盾、冲突和非理

6、性冲破防线,产生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压抑隐藏至潜意识,出现口误、失误,梦来表现;,学科简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变态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首先,他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引起,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异常。其次,他强调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性是推动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第三,他提出心理的“防御机制”概念,即认为,在人的无意识中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恢复及保持某种稳定状态。,学科简史,(二)行为主义的解释: 巴甫洛夫通过“实验性神经症

7、”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狗骨头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 狗骨头+铃声流口水狗铃声流口水,学科简史,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生是由于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如:生活事件使我们极为兴奋,但我们同时又极力克制自己,于是大脑两半球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便产生冲突,冲突一旦持久不消除并打破神经过程的平衡,我们的神经功能便会紊乱并产生神经症和精神病。,学科简史,(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罗杰斯、马斯洛),生理需要(生存本能)空气、水、饥饿、性; 安全需要生理需要满足后,稳定的家庭、工作场所、社会环境,儿童更需要一个获得保护的安全生长环境,和谐完整的家庭,没有内部虐待、暴力、冷漠

8、、双亲离异。 爱与归属需要爱与被爱,要求归属一个家庭、团体、组织,从而获得感情上的支持和呵护。 自尊需要一是追求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自信与自重。二是追求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对自己地位荣誉等的认可。 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当少的人,大多说人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平庸的,缺乏创新性、超越性的人格魅力。,人本主义以促进正常人的心理成长与发展为出发点,强调有内在创造潜能,即每个人都有不断发展、完善自己心理动力,强调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如果这种趋于完美的特征受到了阻碍,则可出现心理问题。 存在-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则是开发这种“潜能”,相信求助者能够自我成长,最后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

9、理 及其区分,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利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 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区分 (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不能上班工作、学习等,无法进行社会交往等 (四)影响他人

10、的正常生活。,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二、非标准化的区分 第一种、统计学角度: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智商(IQ)在70以下。 第二种、文化人类学角度 同性恋,有的文化认可了。 精神病的“幻觉”被认为是与神交流,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第三种、社会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对社会危害的行为如果有明确犯罪动机,那就是犯罪,如果没有动机、理曲,那就被认为是行为异常。 第四种、精神医学角度 幻觉、妄想等都属于心理异常 第五种、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三、标准化的区分 第一、医学标准,必须找到病理解剖或生理变化的根据。

11、第二、统计学标准 多以心理测量法为工具,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正常心理范围,两端的被视为“异常”。,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第三、内省经验标准 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自己的感觉,焦虑、抑郁、不适等; 二是就观察者的内省经验:把观察到的现象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亲人去世要哭泣,而此人在笑。则心理异常了。 第四、社会适应标准: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适应社会环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二)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 (三)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

12、条件: 1、必须是在经过临床系统治疗以后,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后; 2、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1 、感觉过敏:感觉域值降低 对外界各种一般强度的刺激及某些不适感的感受性增高以至于不能忍耐。 2 、感觉减退:感觉域值增高 3、内感性不适,认知障碍,(二)、知觉障碍 1、错觉: 是歪曲的知觉,即外界存在某种事物,但感知到是另一事物。 2、幻觉:一种虚幻的知觉,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感知觉。如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及内脏幻觉等。,认知障碍,真性幻觉: 假性幻觉: 功能性幻觉: 思维鸣

13、响: 心因性幻觉:,认知障碍,(三)感知综合障碍 :事物个别属性的错误感知。常见:视物变形、体型感知障碍、空间感知障碍等,认知障碍,二 思维障碍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包括: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正常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具体性:具体内容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反映思维的真实性。 思维的目的性:围绕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认知障碍,思维的实际性:切实可行,正确实际; 思维的实践性:通过实践验证。 思维逻辑性:符合逻辑四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率)。,认知障碍,(一) 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词汇丰富,诙谐幽默 2、思维迟缓:联

14、想困难、语音细微、反应迟钝、言语减少 3 、思维贫乏:内容空洞,联想贫乏、语量减少。 4 、 思维松弛:联想松散,内容散漫;句句有关联,但无中心思想; 5、破裂性思维:句句无关联;,认知障碍,6、思维不连贯:概念无关联; 7、思维中断:思维过程联想突然中断; 8、思维插入: 9、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不由自主涌现一连串联想,不受病人意志支配; 10、病理性赘述:思维过程转换、粘滞、保留在某些枝节问题,抓不住主要环节;,认知障碍,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概念转换,具体概念混淆抽象概念; 12 、语词新作:自己创造一些文字、符号或图形,并赋予特殊意义; 13 、逻辑倒错性思维:推理过程十分荒谬,

15、既无前提,又无根据,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因果倒置。,认知障碍,(二)思维内容障碍 1 、 妄想 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的结果。 特征: (1)内容与事实不符; (2)患者坚信不移; (3)经验与教育无法纠正;,认知障碍,妄想的内容种类: 1、关系妄想: 2、被害妄想: 3、释义妄想: 4、物理影响妄想; 5、夸大妄想: 6、自罪妄想: 7、疑病妄想:,认知障碍,嫉妒妄想: 钟情妄想: 被窃妄想: 变兽妄想; 此外,还有非嫡系妄想、跟踪妄想、附体妄想、扮演妄想等。 其它形式的思维障碍,思维被动悉,妄想性洞悉感。,认知障碍,妄想分为原发和继发 系统和非系统,认

16、知障碍,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一)注意障碍:减弱:狭窄:(二)记忆障碍:增强:病理性减退:,认知障碍,遗忘:顺行性、逆行性 错构: 虚构; (三)智能障碍 分为先天性痴呆和后天性痴呆 智商: 140以上 近似天才 120-140 非常超常的智力,认知障碍,110-120 超常 90-110 正常 80-90 愚笨 70-80 近似缺陷 70以下 低能 50-70 轻度(精神发育迟滞) 35-49 中度 20-34 重度,认知障碍,四、自知力障碍 判断轻重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的重要指征,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一、以程度变化为主情感高涨:情绪低落:焦虑:恐怖:,情感障碍,二、以性质改变为主 情感迟钝: 情感淡漠: 情感倒错: 三、脑器质性损害 情感脆弱 欣快 强制性哭笑 易激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