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上传人:凌人 文档编号:58082091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当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当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当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当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当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当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浅谈当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浅谈当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攻坚主体责任形式化。(一)攻坚主体责任形式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而一些县级党委政府并没有真正把脱贫攻坚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履行主体责任重形式,轻实效。一是贯一是贯彻落实变彻落实变“传声筒传声筒”。对于上级关于脱贫攻坚的工作部署,形式上都十分重视,大会小会天天讲,各类文件频频发,习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没有真正把上级的精神和指示同本地区的实

2、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二是压力传导靠二是压力传导靠“责任状责任状”。对一些重要工作目标和任务,工作重心下移,与下级签订必要的责任书,也不失为抓工作落实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重心下移变成了责任下移,面对具体工作,习惯甩给基层,自己当“甩手掌柜”,层层压实责任变成了层层转嫁责任。三是行业部门成三是行业部门成“后备军后备军”。一些行业部门推动脱贫攻坚主动意识不强,错误的认为脱贫攻坚只是党委政府的事情,做好配合、指哪打哪就行了,遇事靠后站,问题相互推,甘当“传动轴”,不当“驱动器”,行动迟缓、监管不力,造成扶贫资金严重滞留,工程项目进展缓慢。(二)扶贫基础工作表面化。(二)

3、扶贫基础工作表面化。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整体呈现出了“前松后紧”的状态,由于前期工作不扎实,在当前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各县区不同程度存在仓促上阵、一哄而上、层层加码、反复多变的情况和问题。一是整体规划不清晰。一是整体规划不清晰。各县区虽研究制定了一些脱贫攻坚规划,但计划不周、指向不明,方案不细、操作性不强。在贫困乡、贫困村、整乡整村脱贫方面也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法的问题,存在着村村一个策、户户一个样,有失“精准”、“大水漫灌”的现象。二是档卡资料不精准。二是档卡资料不精准。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先要做到精准识别,而家庭收入难计算、家庭人口难统计、家庭信息难

4、核实成了普遍共性问题,占用了基层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导致基层对该项工作疲于应付,漏洞百出。三是帮扶措施不实际。三是帮扶措施不实际。基层干部多重视扶贫短期成效和脱贫指标的完成,“输血式”扶贫的多,“造血式”扶贫的少,“慰问式”扶贫多,持续的产业扶持措施少,项目单一,效益较差,部分贫困村还存在干部“点菜”、群众“下厨”的现象。(三)扶贫部门履职机械化。(三)扶贫部门履职机械化。承担扶贫任务的行业部门掌握着扶贫政策方向,支配着扶贫资源安排,决定着扶贫资金使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主导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各行业部门并未真正把职能用尽用好,执行职责僵化机械化,工作颇为被动。一是思路不清,指导不

5、力一是思路不清,指导不力。一些行业部门对扶贫政策理解不深、掌握不透,开展工作缺乏通盘考虑,执行政策一刀切,项目安排一边倒,造成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发展严重失衡。对基层的指导也是纸上谈兵,一些扶贫政策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缺少统筹,合力不强。二是缺少统筹,合力不强。各行业部门“九龙治水、各自为政”,对当地的扶贫项目安排没有统一规划,对扶贫资金使用缺少整体统筹,导致扶贫资源碎片化,难以发挥最大效力,形成攻坚合力。三是项目单一,产业三是项目单一,产业薄弱。薄弱。安排的扶贫项目,主要集中在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在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扶持上还是养殖种植等老套路,存在项目少、资金小、

6、力度弱、效果差的问题。有些产业扶贫中还存在着急于给入股的贫困户分红,未将入股的收益转化为资本,做强做大扶贫产业等现象,产业风险也相应加大。(四)基层干部作风虚浮化。(四)基层干部作风虚浮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基层干部是推动脱贫攻坚战走向胜利的主力军,而一些基层干部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乱作为却成为阻碍这一进程的重要壁垒。一是害怕担责不敢为。一是害怕担责不敢为。出于怕出错、怕担责心理,少数干部遇事慢半拍,做事“等一等”,动辄就将矛盾、问题上交。有个别干部中甚至流传着“少干活、少担责、少犯错”的所谓“明哲保身之术”。二是缺少激励不二是缺少激励不愿

7、为。愿为。一些基层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应付检查上村员外,工作量大、见成效小,同时,由于对基层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基层干部普遍存在厌战情绪和应付思想,为群众争取项目和资金的积极性弱化,甚至出现“撂挑子”现象。三是本领欠缺不会为。三是本领欠缺不会为。少数帮扶干部和第一书记接受新兴事物较慢、开拓创新精神相对不足,特别是学习能力不足和本领恐慌导致的“不会为”,渐渐成为困扰他们的最大短板,直接影响着帮扶脱贫、带动发展的成效。四是形式主义乱作为。四是形式主义乱作为。一些基层干部扶贫工作“蜻蜓点水”、浮在面上,上级检查热一阵,检查过后放一边;少数基层干部为完成脱贫任务,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签字脱

8、贫”、“毕业脱贫”,为突出政绩,在扶贫项目上热衷于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个别基层干部把扶贫政策当做“福利”,侵占挪用、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现象时有发生。(五)脱贫致富主体边缘化。(五)脱贫致富主体边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但现在较为普遍的是,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高,内生动力不足。一是主观认识不到位。一是主观认识不到位。长期给钱给物、专靠政府救济的“大包大揽”式扶贫,滋生了少数贫困户“懒汉”思想和“干部干、群众看”现象,一些贫困户主动发展产业、改善生活的愿望不强烈,颠倒了内、外因关系。二是思想意识有误区。二是思想意识有误区。部分贫困户把精准扶贫当做自己坐地获益的机会,甚至错误的认为政府需要他们来完成扶贫任务。“精你的准、扶你的贫、拿我的钱”已成为许多贫困户心照不宣的真实心理,“相互比穷争救助、不谋发展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三是自身发展难三是自身发展难持续。持续。多数贫困群众由于技能普遍缺乏,基本靠外出务工卖苦力,收入不确定性大。一些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群众,也仅限于利用到户增收政策发展见效快的养殖项目和传统的种植项目,项目小而散,又缺少技术指导,为规避市场风险,存在间歇性发展的情况,持续性不强,不能发挥项目最大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