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2012版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7943681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口蹄疫2012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猪口蹄疫2012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猪口蹄疫2012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猪口蹄疫2012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猪口蹄疫2012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猪口蹄疫2012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口蹄疫2012版(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口蹄疫 (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一、概述 二、口蹄疫的历史与分布 三、口蹄疫的危害 四、口蹄疫的病原 五、流行病学 六、临床症状 七、病理变化 八、诊断 九、防治,一、概述,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它动物。 成年动物的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使其死亡率升高。 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1-6号病:猪水疱病、马瘟、马传贫、鸭瘟、口蹄疫、牛瘟,二、历史与分布,1514年,意大利H. Fracastorius描述了牛群中相继发生的一种疾病,这是对牛口蹄疫病例的最早记载。 18

2、98年,由德国细菌学家莱夫勒(FLoeffler)和弗罗施(P. Frosh)发现,引起牛口蹄疫的病原体是口蹄疫病毒。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目前虽有些国家消灭了本病,但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流行。,口蹄疫是世界性流行性传染病。 迄今只有新西兰在历史上是唯一未发生FMD的国家。美 国 1929年,加拿大 1952年,墨西哥 1954年,澳大利亚 1972年 日本1933年宣布消灭口蹄疫,但2000年再次爆发。 朝鲜、韩国长期保持无口蹄疫,但在2000年也爆发流行。,宣布消灭FMD 。,我国家畜口蹄疫的流行:根据其发生规模和特点可分为五次大的流行。前三次以牛、羊为主,第四次以猪为主。第五次猪、牛、

3、羊同时发病。 第一次:1950-1955年,主要为牛、羊。 第二次:1957-1960年,主要为牛、羊发病,猪少量发病。 第三次:始于1963年底,波及7省211个县,病畜 976万头,病猪约30万头。 第四次:1975-1985年,前4年牛、猪同发,后6年以猪发病为主。(85-98年流行间歇期:每年猪发病在几万头之内)。 第五次:始于1999年,31个省都发生疫情,半数以上县(1,261个)疫点多达32,704个。牛、羊、猪都发病,高温季节也发生。,三、口蹄疫病毒的危害,传染性极强,感染率达100,可形成大范围流行。 死亡率只有23%,犊牛及仔猪和恶性病例死亡率可达50100%。 造成巨大的

4、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国际兽医局(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FMD列为A类一号烈性传染病。,1.直接经济损失 动物死亡、病畜及可疑病畜被屠杀焚毁。 患病期间肉和奶的生产停止。 病后肉和奶产量长期减少,种用价值丧失。 2.间接经济损失及政治影响 对疫区周围的广大范围必须隔离封锁。 禁止动物转移和畜产品调运上市,畜产品出口贸易被禁止。 对相关产业的影响(如饲料业、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对环境的污染。 成为生物武器的可能。,口蹄疫病毒的特点,1.易感动物多:33种动物可被感染。 多数国家牛和水牛是主要感染动物,症状比较明显。 猪主要是直接接触或饲喂污染的饲料而感染,近来研究发现存在猪适

5、应的FMDV毒株,感染猪通过呼吸道排出大量病毒,感染其他动物。 山羊、绵羊易感性差,症状较轻,常常成为传染源。,口蹄疫病毒的特点,2.毒力强: 一头病牛的排毒量可感染100万头牛,1克病猪蹄部水疱皮可使10万头猪感染发病。 传播迅速,流行面广,生产性能下降,防治费用高。 发病率100%,成年畜死亡率一般12%,但幼畜高达50%,甚至100%。往往几个省,几大洲甚至全球同时发生。,口蹄疫病毒的特点,3.病毒的多型性:主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亚型之间交叉保护差,亚型内各毒株之间也有明显的抗原差异。 4.病毒的易变性:常有新的亚型出现。,四、病原,口蹄疫病毒( FMDV)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Aphth

6、ovirus)口蹄疫病毒属。 单股RNA,呈球形,无囊膜,为最小的动物RNA病毒,病毒粒子直径为2325nm。,血清型:口蹄疫病毒有7个型: A、O、C 南非1、2、3型(SAT1、SAT2、SAT3) 亚洲1型(Asia1) 各型抗原不同,彼此之间不能相互免疫,各型临床表现完全相同。 每一主型又分若干亚型,目前已发现的亚型有80多个。 我国为O、A型和亚洲1型。,口蹄疫病毒的易变性: 1.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8.5kb,VP1-VP4四种结构蛋白装配成核衣壳。 2.VP1大部分暴露于核衣壳表面,参与构成病毒粒子的主要中和抗原位点。VP1基因变异最频,一旦发生突变就可改变病毒的抗原性。

7、,口蹄疫病毒变异频率高的几种表现: 1.田间分离株在细胞、乳鼠、鸡等传代,很快就能获得对本动物毒力减弱的毒株,但对实验动物毒力却逐渐上升。 2.同一病毒株,对不同动物的致病力有明显差别,如对牛安全的弱毒疫苗给猪接种,却常引起猪发病,甚至死亡。,3.对本动物毒力已减弱的病毒若又回到本动物传代,会恢复对本动物的毒力。 4.口蹄疫病毒抗原存在7个抗原性截然不同的血清型和许多抗原性不完全相同的亚型,而每一亚型内的不同毒株仍存在着抗原变异。,口蹄疫病毒变异频繁的机理:特异抗体压力选择机制:口蹄疫病毒在生长复制过程中受到环境压力(如特异抗体)作用,发生核苷酸序列的变化,从而造成口蹄疫病毒变异株的出现。,口

8、蹄疫病毒存在部位:口蹄疫病毒在病畜的水疱皮、水泡液及其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水疱发展过程中,病毒进入血流,分布到全身各种组织和体液。在发热期血液内病毒含量最高,退热后在奶、尿、口涎、泪、粪便等都会有一定量的病毒。,口蹄疫病毒的抵抗力: 在自然情况下,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久。 对日光、热、酸、碱很敏感:8:2442h,12:24h,13:16h灭活。 pH5.35.7,短时间灭活。 下列浓度消毒药可在短时间内杀死口蹄疫病毒: 12%氢氧化钠、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0.20.5%过氧乙酸、4%的碳酸钠溶液、1%络合碘。,五、流行病学,

9、1、传染源: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水泡液、排泄物、分泌物、呼出气体、精液),病畜的水疱皮和水疱液含毒量最多。污染的肉品、内脏、血、皮毛、废水,饲料以及工具。,2、传播途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经消化道、伤口甚至完整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精液感染。空气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可引起远距离跳跃式传播。病愈动物可长期带毒。,3、易感动物:侵害多种动物,但主要为偶蹄兽。家畜中以牛易感(黄牛、奶牛最易感,水牛次之);其次为猪,再次为绵羊、山羊、骆驼等。野生动物和人也可感染。,4、流行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寒冷时易发,秋末,冬春季多,春天为流行高潮,夏天少。 传染快、流行广,常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并

10、有一定周期性。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和远距离传扩的特点。 发病率高,同一时间内往往牛、羊、猪一起发病。但有时牛、羊发病,猪少发或不发;有时只猪发病,牛羊少发或不发。,潜伏期12天,感染后以蹄部水泡为主要特征。 病初发热,体温升高40-41,精神不振,病猪少食或拒食,常卧地。,六、临床症状,蹄冠、蹄叉、蹄、鼻盘出现局部发红、微热、 敏感等症状,不久形成小水疱。,病猪口腔中舌上和腭上、鼻盘、哺乳母猪的乳房也有水疱和烂斑。,蹄冠上水疱破裂后,常有出血性溃疡面,不久结成痂皮。 露出出血的皮下组织。,严重者蹄壳脱落,此时患肢不能着地或常卧地不起或跪行。,有时病猪乳房上也出现烂斑,特别是哺乳母猪尤为常见。,新

11、生仔猪呈急性胃肠炎而突然死亡。 断奶仔猪感染时常引起心肌炎而导致死亡。,七、病理变化,1.口腔、蹄部或鼻端、乳房等处出现水泡及烂斑。 2.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粘膜也有烂斑或溃疡。 3.小肠、大肠粘膜可见出血性炎症。 4.心肌变性或坏死而出现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俗称“虎斑心” 。,八、诊断,1、临床综合诊断: 口蹄疫常同时侵害多种偶蹄兽,传播迅速,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发生。 同时口腔及蹄部有特征性的水疱和烂斑。 死后剖检可见虎斑心和出血性胃肠炎症变。,2、实验室诊断:采取病畜水疱液及水疱皮,或康复血清送检。 (1)动物接种分离病毒 (2)组织培养细胞分离 (3)中和试验(乳鼠血清保护试验

12、) (4)补体结合试验 (5)核酸杂交 (7)RT-PCR (8)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鉴别诊断: 水疱性口炎 猪水疱病,1饲养 2预防 3检疫 4隔离 5封锁 6治疗 7消毒、灭鼠、杀虫 8. 处理,二、综合防制措施内容,1饲养: 场地的选择: 饲养动物的场所或场地要选择有利于防疫的地点, 养殖场和饲养舍各区要建立隔离带。加强饲养管理: 长期不懈地搞好养殖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减少疫病传播。,2预防免疫预防: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使易感动物转变为不易感动物。,a. 人工自动免疫: 根据本地区畜禽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地选择使用和按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13、 有些急性传染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人工自动免疫使用的生物制品为 活菌(疫)苗、 死菌(疫)苗、 类毒素等。 通常在1-3周产生免疫力,免疫期数月至数年。,b. 人工被动免疫: 由于注射的是特异性抗体,因此免疫力出现迅速,但仅能维持2-3周。用于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各种抗血清、 高免卵黄、 丙种球蛋白等,使用异种动物的血清制品时,必须注意观察,防止发生过敏反应。,c. 免疫程序 : 是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动物群体的免疫状态,当地具体情况制定的预防接种计划。,制定免疫程序的主要依据:(a)当地的疫情:对本地区历年流行的和受周边地区疫情威胁的主要疾病都应安排预防接种。(b)疾病的性质:依据不同疾

14、病在年龄和时间分布上的差异,选择最佳免疫时机,抢在易感年龄和常发季节之前完成预防接种。,制定免疫程序的主要依据:(c)动物的用途:畜有役、肉、奶、种用,禽有蛋、肉、种用。(d)母源抗体的高低:免疫过的母畜(禽)的后代在一定时间内有母源抗体存在,母源抗体对仔畜、雏禽建立自动免疫力有一定影响,甚至引起免疫失败。 (e)菌(疫)苗的性质:免疫原性强的菌(疫)苗,产生的免疫力亦强,免疫期也长。 加佐剂的菌(疫)苗要比不加佐剂的免疫效果好。弱毒苗易受母源抗体干扰。(f)动物品种、饲养方式、经济条件等也可作为制定免疫程序的参考因素。,药物预防: 是对某些传染病的易感动物群投服药物,以预防或减少该传染病的发

15、生。 但长期使用化学药预防,容易产生耐药菌株。,3检疫应用各种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以及运载工具进行疫病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检疫种类分为: (1)产地检疫:包括集市检疫和收购检疫; (2)运输检疫:铁道和交通运输要道检疫; (3)国境口岸检疫。,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诊断、分析、处理后得出结论; 流行病学诊断,包括疫情调查,分析处理后得出结论; 病理学诊断,通过对疫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调查,分析作出诊断; 微生物学诊断,病料的采集,涂片镜检,分离培养鉴定,动物接种等; 免疫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和变态反应;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核酸分析。, 临床诊断:

16、是采用人的感官或借助了一些简单的器械如体温计、听诊器等,有时包括血、粪、尿等常规检验的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流行病学诊断: 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疫情调查、分析、处理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作出判断。, 病理学诊断:通过对疫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调查分析作出判断。, 微生物学诊断:检查病原体是传染病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常用的方法有 (a)显微镜检查 (b)分离培养和鉴定 (c)动物接种试验。, 免疫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和变态反应,血清学诊断,凝集性反应 沉淀性反应 标记抗体技术 荧光抗体技术 免疫酶标技术 放射免疫测定 其他标记抗体技术 生物素-亲和素免疫检测技术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4.有补体参与的反应 溶解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 免疫黏附血凝反应 团集试验和团集性补体吸收反应 5.中和反应 毒价滴定 终点法中和反应空斑减少反应,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a.核酸探针技术 b.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c.寡核苷酸指纹图谱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