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全解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57931653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全解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全解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全解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全解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全解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全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全解(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 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 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物质世界是 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 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 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 质性。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 观实在性原则和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 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 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 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 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教材 P26 27、P29)2 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的。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 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 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 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 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 答: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 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

4、义哲学思想。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抓住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符合历 史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其 中,“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科学发展观 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以人为本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体现了促进经济

5、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 发展的原理,既强调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各方面的 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它 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 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 个大局,充分

6、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第二章第二章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P58) 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认为认识是对 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因为: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区别于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坚持唯我主义反映论的原则,认为认识 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 的活动,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 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 与被

7、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是一个在实 践基础上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 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不了解认识的 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 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 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因而

8、,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 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第四,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 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第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 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 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

9、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 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 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对于认识对象 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66-67) 答: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 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 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 一种 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

10、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 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 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7、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 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 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 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11、的。坚 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 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 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 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 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第三章第三章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 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 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 谈在利用科学技

12、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 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 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 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 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 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 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

13、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 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3. 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 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 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答: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2、社会意识不 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

14、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 不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 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 对立。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 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 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 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

15、修养,具有 巨大的意义。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 些矛盾的途径。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 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中国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 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 落后的、不

16、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 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 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 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 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 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6.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 在实践中竖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答: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 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 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 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 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