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症状和治疗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57919117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的症状和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糖尿病的症状和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糖尿病的症状和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糖尿病的症状和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糖尿病的症状和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糖尿病的症状和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的症状和治疗(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糖糖尿尿病病基基本本概概述述我国最早的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及灵枢中就记载了 “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 “三多”症状亦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相关图书糖尿病(Diabetes)分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 2 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 95%。 其中 1 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 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

2、胰腺 B 细胞分泌的身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 型糖尿病中,高达 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 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 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编编辑辑本本段段症症状状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 “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

3、“多食、多饮、多尿 ”,“一少”指“体重减少”。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 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 糖尿病环境因素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 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 毫升,最高可达 10000 毫升以上。排尿次数

4、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 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 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编编辑辑本本段段病病理理病病因因常常见见病病因因1、与与 1 型型糖糖尿尿病

5、病有有关关的的因因素素有有关关: 自自身身免免疫疫系系统统缺缺陷陷 :因为在 1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 抗体)、胰岛细胞抗体( ICA 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 胰腺结构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 B 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遗遗传传因因素素: 目前研究提示 遗传缺陷是 1 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 HLA 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 I 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病病毒毒感感染染可可能能是是诱诱因因 :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

6、疑病毒也能引起I 型糖尿病。这是因为 I 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 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 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2、与与 2 型型糖糖尿尿病病有有关关的的因因素素 遗遗传传因因素素:和 1 型糖尿病类似, 2 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 型糖尿病比 1 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 1 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 2 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 70%的机会患上 2 型糖尿病。

7、 肥肥胖胖:2 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 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 2 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 型糖尿病。 年年龄龄:年龄也是 2 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 型糖尿患者多在 55 相关图书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2 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 “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3、与与妊妊娠娠型型糖糖尿尿病病有有关关的的因因素素 激

8、素异常: 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 周到 28 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遗传基础: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2 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但与 1 型糖尿病无关)。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2 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肥胖症: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2 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 4、其其他他研研究究结结果果 青岛某研究所声称已经发现了糖尿病的致病主要原因,并解释了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其研究结果是: 解剖学证明糖尿病可能是 弓形虫引起的。

9、大量的弓形虫寄生于大脑细胞内和神经细胞内。使人的各种腺体的分泌都有可能发生紊乱,其中也包括胰岛素的分泌。如果弓形虫同时寄生于 胰脏,就直接破坏胰脏的细胞。当 细胞受到破坏时,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受到影响。认为弓形虫的破坏导致神经系统的失调和胰腺细胞的破坏,是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该所认为糖尿病之所以出现遗传性,是因为这属于器官易感性遗传疾病。 2 型型糖糖尿尿病病发发病病机机制制大量研究已显示,人体在高血糖和高 游离脂肪酸 (FFA)的刺激下, 自由基大量生成,进而启动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导致 胰岛素抵抗 (IR)、胰岛素分泌受损和糖尿病血管病变。由此可见,氧化应激不仅参与了2 型糖尿病

10、的发病过程,也构成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氧化应激与糖尿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 胰岛素抵抗可以先于糖尿病发生 ,在其作用下,疾病早期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以保持正常糖耐量。当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减少或二者共同出现时,疾病逐渐向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进展,血糖开始升高。高血糖和高FFA 共同导致 ROS大量生成和氧化应激,也激活应激敏感信号途径,从而又加重胰岛素抵抗,临床上表现为糖尿病持续进展与恶化。体外研究显示, ROS 和氧化应激可引起多种丝氨酸激酶激活的级联反应。最近的抗氧化剂改善血糖控制试验也证实,ROS 和氧化应激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氧化应激成为糖尿病发病的核心

11、 细胞也是氧化应激的重要靶点 细胞内抗氧化酶水平较低,故对ROS 较为敏感。ROS 可直接损伤胰岛 细胞,促进 细胞凋亡,还可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间接抑制 细胞功能。 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水平降低、分泌高峰延迟,血糖波动加剧,因而难以控制餐后血糖的迅速上升,对细胞造成更为显著的损害。 2004 年 Ceriello 教授提出共同土壤学说,即氧化应激是胰岛素抵抗(IR)、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 2004 年是学说, 2009 年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低密度脂蛋白 (LDL)在动脉内膜的沉积是动脉粥样硬化( AS)始动因素在血管细胞分泌的 ROS 作用下,“原始”LDL 成为氧

12、化型 LDL(ox-LDL),刺激内皮细胞分泌多种炎性因子,诱导单核细胞黏附、迁移进入动脉内膜,转化成巨噬细胞。ox-LDL 还能诱导巨噬细胞表达清道夫受体,促进其摄取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同时,ox-LDL 是 NADPH 氧化酶激活物,能增强其活性、促进ROS 产生,也更有利于 LDL 氧化为 ox-LDL。另外,ox-LDL 能抑制 NO 产生及其生物学活性,使血管舒张功能异常。 糖尿病加强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又促进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葡萄糖的氧化发生障碍,机体所需能量不足,故患者感到饥饿多食;多食进一步使血糖升高,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

13、出现尿糖,糖的大量排出必然带走大量水分故引起多尿;多尿失水过多,血液浓缩引起口渴,因而多饮;由于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大量动员体内脂肪及蛋白质的氧化功能,严重时因消耗多,身体逐渐消瘦,体重减轻。这就形成了糖尿病的 “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 编编辑辑本本段段病病理理改改变变(一一)胰胰岛岛病病理理胰胰岛岛病病理理 型与型中病理变化不同。 型中大多呈胰岛炎。胰岛数量和 细胞数大减,提示绝对性胰岛素缺乏。 型中尤其是肥胖者早期胰小岛大于正常, 细胞多于正常;呈特殊染色, 胰岛病理切片示 细胞颗粒减少。当糖尿病发生5 年以上后, 则胰小岛数、大小及 细胞数均见减少,直至死亡后解剖见几种

14、典型变化。据Warren 等分析 811 例各种年龄糖尿病人胰岛病理结果如下:正常33%,透明变性 41%,纤维化 23%,水肿变性 4%及淋巴细胞浸润 1%。 胰小岛透明变性者其组织化学呈透明物质染伊红色,分布于 细胞内,为一种糖蛋白。于电镜下其亚微结构性质与淀粉样沉淀物全等,故称为胰岛淀粉样变,可能即为胰淀素。此种病变较多见于40 岁以上的型病者及得病 10 年以上者。 纤维化者不论 型型糖尿病者均可呈胰岛纤维化,尤以老年人为多见。在幼年型病者中提示系胰小岛炎后果,终于胰岛完全纤维化, 细胞常10%。在型病例中胰岛纤维化常伴胰腺泡纤维化与胰内血管硬化。 (二二)血血管管病病变变 糖糖尿尿病

15、病视视网网膜膜病病变变威胁糖尿病病人生命最严重的病理为心血管病变,约70%以上病人死于心血管性病变的各种并发症;血管病变非常广泛,不论大中小血管、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均可累及,常并发许多脏器病变,特别是心血管、肾、眼底、神经、肌肉、皮肤等的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1、动动脉脉 动脉粥样硬化见于半数以上病人,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主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常引起心、脑、肾严重 并发症而致死。周围动脉尤其是下肢足背动脉等硬化可引起坏疽。 2、微微血血管管 包括毛细血管、微动脉、微静脉,从光镜及电镜下发现糖尿病中微血管病变的特征为毛细血管基膜增厚: 正常基膜厚约 80250nm,糖尿病人基膜增厚可

16、达 500800nm。基膜中有糖类沉积,其中主要为 羟赖氨酸相应按比例减少,提示赖氨酸被羟化而成羟赖氨酸,此种微血管病变常伴有微循环异常,为并发许多脏器病变的病理基础。分布非常广泛,尤以 肾小球、眼底、神经、心肌、肌肉等的微血管为主,引起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及心肌等肌肉病变,成为决定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基膜增厚的发病机理有两学说: 代代谢谢紊紊乱乱学学说说 :从最近研究生化测定,已知此基膜增厚系由于糖蛋白沉积,最明确者为肾小球基膜,也见于肾小球系膜中。肾小球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及系膜细胞都能合成此基膜中的物质,在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中,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动脉肌中层( myomedial)细胞增殖,两者均能合成 胶原蛋白、连接蛋白和硫酸类肝素蛋白多醣( HS-PG)等细胞外基质 (ECM),不仅在数量上较无微量白蛋白患者异常增多,且其质量也有改变:在肾小球硬化症中的肾小球基膜(GBM)内带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