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3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57916167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实践报告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实践报告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实践报告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实践报告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实践报告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实践报告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实践报告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实践新农村的实践吉春华吉春华 在我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的确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它对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及促进农村平安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业产业化,农民收入,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加强优势特色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支持发展特殊教育。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贯彻落实

2、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鸡街乡是漾濞的“南大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 103 公里,国土面积 143.09 平方公里,辖 4 个村委会 38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1271户 5116 人,境内居住着彝、汉、傈僳、白和回等民族,其中彝族4343 人,占总人口的 85%,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全乡耕地面积 8291 亩,其中水田 1147 亩、旱地 7144 亩。80 年代初,鸡街乡经济社会发展缓慢。1978 年粮食总产 68.75万公斤,人均占有粮不足 160 公斤,吃的是杂粮。穿的是补了又补的“的确良”中山装,脚穿布鞋和草鞋,80%以上的百姓均穿着单衣过冬占。用明子、

3、火把和马灯照明,煤油也要凭票购买,住的是草2房和土木房,外出靠步行,物资运输靠马帮驮队,缺医少药,大多数患疾病的都早早过世。全乡文化水平初中以上的不超过 10%。到乡的信件邮递时间长达半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鸡街引来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发展和变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彝乡儿女努力拼搏,奋斗不息,全乡各族人民励精图治,做好以核桃、烤烟、红花、生物质能源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文章,移民搬迁、农田水利和集镇拓展项目带动式基础设施建设文章和航运码头拉动式产业链发展文章;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新的突破;着力打好小湾机遇牌、民族文化牌、扶贫攻坚牌、热区资源牌和区位优势牌,即:做好三篇文章、实现一个突破、打好五张牌的

4、“三一五”发展思路,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通过 60 年来的艰苦奋斗,全乡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政治、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2008 年,全乡生产总值达 2385 万元是 1978 年 13.41 万元的178 倍,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 165.7 万元和 106.7万元是 1978 年 1.3 万元和 0.97 万元的 127 和 110 倍,农民人均纯收入 2088 元是 1978 年 13.8 元的 151 倍。全乡拥有微耕机达 108 台,粮食播种面积为 8600 亩,粮食总产量为 2737 吨,是 1978 年

5、的 4 倍,人均占有粮食 539 公斤,是 1978 年的 3.4 倍。在发展烤烟、核桃、黄果、橘子、香橼、佛手柑等传统经济林果的同时,着力培育葡萄、枇杷、其中红花产业红花种植面积达 3500 亩,总产 6.2 万公斤,花农总收入 180 万元;与云南神宇公司达成 13.2 万亩的生物质能源(膏桐)种植项目,野生菌、橄榄、中药材等自然资源采摘收入达393 万元,成为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全乡累计投资 8600 多万元,实施了大批基础性、公益性建设项目,广大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发生了质的飞跃。加大小集镇建设,1985 年实现乡政府机关的搬迁新建,为打造“两州四县”人流、物流集散地举行了奠基礼,先

6、后实施完成了街道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和集镇供排水改造工程,增设了专用消防管道、消防栓等消防设施,各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也同步建设到位,饭店、旅社、百货商店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商品琳琅满目,交易公平、井然有序。北片区开发、街道延伸等小集镇建设面积达 0.12平方公里,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推进交通建设。在 1980 年、1982 年和 1987 年打通鸡街至江桥、龙街、龙潭毛路的基础上,先后进行了路面等级改造,全乡拥有县乡弹石路 28 公里,乡村四级路 44 公里,村组公路 56 公里,乡村组通路率达 96%,与此同时,交通工具不断发展壮大,拥有专线班车 4 辆对开,各种农用机车、货车

7、107 辆、摩托车 946 辆,现在人们出行州府和县城只需 3.5 小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物资运输等交通条件有了切实的保障。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 1674 亩,恢复农田910 亩,坡改梯 3400 亩;完成机关人饮等人畜饮水工程 21 件,大爱地等水塘扩建工程 14 件,新建三面光引水渠 27 条,小水窖 2028个,防洪挡墙、钢筋笼 4176 立方米,疏浚河道 1800 米,新增蓄水能力 6.5 万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 2750 亩,改善灌溉面积 4250 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1 平方公里,解决 3600 人 5700 头牲畜的饮水4安全和饮水困难,农村水利化程度不

8、断提高,为粮食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持续推进电力、通讯建设。先后完成了一期、二期、三期农网改造工程,架设高压输电线路 78 千米,安装变压器 43 台,实施户表改造 1093 户,农户通电率达 97%,用电质量不断得到提高,随之拌生的各种家用电器和通讯设施走进千家万户。2008 年,全乡拥有卫星地面接收器 1373 个,电视机 1313 台,影碟机 1124 台,数字电视“机顶盒”32 台,电冰箱 284 台,洗衣机 322 台,安装了农村致富通电话、移动、联通等通讯装置,开设了移动话费代办点,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 87%和 95%,电话用户达 2400 户,拥有电脑 88台,安装了视频

9、会议系统,开设了政府门户网站。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二十字”方针,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点上开花结果,面上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完成茅草房改造 148 间,刷白 2316 间,新建卫生厕 891 个、卫生厩 435间,新建沼气池 176 口,完成节柴改灶 624 口;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 600 余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兑现粮农补贴、地膜包谷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等资金 18.4 万元;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乡参合率分别达 93.2%和 94%。新农民、新风尚、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会正发生着质的变化。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牢固树立

1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整合教育资源,分散的 13 个校点撤并为一所九年制学校和两所完全小学,巩固“两基”成果,全乡入学率达 100%,使适龄儿童都能5够就近就便入学,解决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教学水平不断发展提高,培养和输送中专以上各类人才达 247 人,其中清华大学 2 人、古巴哈瓦那大学 1 人,在省、州、县乡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达 109 人(含离退休) ,注重开展社会教育,开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和“农函大”,培育新型农民。用科技提高生产力,转变生产方式,机耕作业逐步代替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 1996 年被省评为“科技扶贫示范乡”。 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建医院综

11、合楼,更新添置了一批医疗设备, 2005 年首例肝破裂修补缝合术,获得县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常规的妇科、外科手术可以正常开展,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居全县乡镇前列。 “绣女大赛”、 “彝族大刀王”、 “三月十九”、 大刀之乡花正红等经典品牌形象成为鸡街的代名词。60 年来,鸡街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人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团结,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朝着“港口水乡”“江南小镇”的宏伟目标迈进!鸡街彝族刺绣历史悠久。他们每年的正月十五日都要自发举行热闹非凡的刺绣比美艺术活动,素有刺绣之乡的美誉。鸡街乡彝族女孩从七八岁开始学习刺绣,出嫁时,她的针线活是衡量她是否是一个

12、能姑娘、巧媳妇的标志。在彝族古老的婚俗中,“摆针线”仪式就是亲朋好友对新娘子刺绣工艺的一次大观赏,如果技艺超群,会让婆家觉得娶来巧媳妇是全家人的福气。在出嫁过程中,她所有的头饰、服装、佩戴饰物等分别要在娘家的嫁桌上摆出来,称为摆嫁妆。鸡街刺绣深受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影响。刺绣的图案和花样有6(彝族语为“扩日洛”,表示地球) 、太极图、五瓣梅(还有被扩为六瓣、七瓣、八瓣的) 、神仙魁子、云纹、菱形、崔儿头、富贵不断头(彝族的长腰带和裤带头、烟包、衣领上绣有的一种四方连续图案) 、人物、佛像等几十种图案。传统圆形图案里套有七瓣的表示地球的七大洲,与现代地理知识完全一致。刺绣的针法十分独特,刺绣的绣

13、女操针时,用一根绣花针,两根色彩相同的绣线,一根刺线,一根缝线。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刺线挂在右胸衣服上,缝线穿在针眼上。走针时把刺线盘在针上,当针抽上来后,用左手大拇指压住线,用右手针缝压。就这样上针刺,下针缝,一针两线,使两毫米大小的圆圈,均匀排在缝线上。鸡街刺绣品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别具特色。那一件件龙飞凤舞、雀鸟争鸣的精美头饰、服装、鞋袜、挎包、裹背、马褂等刺绣艺术品备受省内外民族专家、学者的青睐。在每年的三月街参展会上成了紧俏商品,供不应求。感谢鸡街乡统计站在我此次社会实践中给我的帮助,通过此次实践,让我更好的了解了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农村的变化与发展,鸡街乡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一面镜子,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鸡街的明天会更好。调查地点: 漾濞县鸡街乡调查人:吉春华2011/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