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关键词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57898618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185 大小:1,0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哲学关键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85页
政治哲学关键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85页
政治哲学关键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85页
政治哲学关键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85页
政治哲学关键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哲学关键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哲学关键词(1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1 -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目录引言1人权4自由.26民主.51共和.79宪政112公民131代表149精英165公共领域179公共责任194契约208程序226协商240妥协251宽容266怨恨281政治动员295治理311合法性324话语343规训360社会记忆372后记390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2 -引言引言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些看似简单、基本的问题,常常引起学者们的激烈论争。政治哲学尤其 如此。对学术研究来说,这样的论争在所难免,也应该提倡。可

2、是,当某些观念演化为政治行动的合 法理据,以致在同一面旗帜下可以集合若干不同的甚或截然相反的主张的时候,开展学术对话所必需 的最低限度的知识平台似乎变成了空中楼阁。为改善这种状况而付出自己的些微努力,是我们写作本 书的基本出发点。本书所作的概念辨析并不是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较真” 。政治哲学所涉及的问题甚为复杂,就这 些问题给出真理式的标准答案,以便使人们形成确定不移的“统识” ,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没有 这样的奢望。但是,主体间的言语行为应该满足起码的有效性要求。参与对话的任何一方,既要提供 某种东西去理解,也要提供某种可理解的东西寺这是话语过程的低度“共识” 。如果我们的工作对改善 当

3、代中国政治哲学讨论的言语环境多少有所助益,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紧张,大概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境遇。人不是天使,无法靠神性达 致完美的生活,但是,对不能臻于完美境界的现实政治提出应当如何的理想诉求,却是人类政治生活 得以不断改良的先决条件。一种合乎正义的政治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政治。因此,人权理念的提出与传 播,乃是标识人类政治生活文明化的重要界碑。历史经验表明,对人权的有效保护需要一个稳定的制 度平台。从某种意义说,自由、民主、共和、宪政就是这一平台的四大支柱。自由强调个人拥有免于 种种无理干预而自主选择和行动的正当权利;民主要设法实现公民大众对国家权力的最终控制;共和

4、持守天下为公、多元共治、 (P1)和平协商诸原则,努力实现政治生活的良性均衡;宪政弘扬宪法的至 高权威,设定权责边界,并将限制政府权力和保护公民权利予以制度化。上述支柱中的任何一个都无 法独力擎天,只有交汇融合,才能避免好心结出恶果。从臣民到公民,标志着现代政治的兴起。在当今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宪法形式确认了公民的国家 主人地位。从法理上说,每个公民都是独立的价值主体有正当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并通过 这种表达获得一种参与政治生活的“在场”的感觉。但现实地看,普通公民并非职业政治活动家,其 主要活动不在公共领域,而在私人领域。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公民有两种典型:代表和精英。他 们经由不同的

5、方式被遴选或脱颖而出,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公民、代表、精英三种角色之间的 重叠、分化乃至冲突,构建出不同的公私领域模型。公私领域的边界,多少影响到政府公权力的边界, 进而影响到政府承担公共责任的大小。其间的复杂纠缠耐人寻味。在个人权利和多元利益的正当性得到认可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权利和不同利益的声张很容易发生 逆向摩擦。这个问题不能回避。但一种文明的政治生活,应该努力寻求用和平方式化解纠纷、平抑争 端的利益协调机制,着力培育一种给和谐秩序提供良好支撑的政治文化。这种文化不迷恋怨恨,而推 崇宽容;不激化冲突,而讲究和解;不一味执著于斗争,而承认妥协之必要。它推崇契约精神,将程 序正义提升到价值

6、高度,重视利益表达过程中的协商,强调双赢和共赢,主张按规则实施治理,设法 减少无序的动员。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政治生活就是一种合规则的博弈或游戏。自古至今,统治者都必须对自己的统治和治理行为给出正当理由。一般而言,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最直观地表现为民众对既定政治秩序的自愿认同。为赢得民众的支持,并使这种支持尽可能持久,任 何政权都不仅要通过特定的政策给民众以实惠,而且要在民众中间培育一种独立于特定政策的散布性 的善意情感。于是,借助政治话语的编织来捕捉人们的想象力,通过持之以恒的教化和规训来塑造人 们的情感体验方式,以构建特定的社会记忆,形成特定的政治人格,就成为政治统治(P2)和治理的 重要组成

7、部分。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往往呈现出很大的差别,而诉诸民主和 法治,则是现代文明政治体系借以证明其合法性的基本理据。以上这些,大体上是我们梳理政治哲学关键词的逻辑思路。这种思路当然需要拓展。我们已经将 正义、平等、法治、权利、权力、权威、表达、论辩、共识、认同、反对、冷漠、主义、意识形态、 公共舆论等关键词列入后续研究计划,并开展了初步的梳理工作。但即使我们的工作勉强完成,也只 能提供一种基于自身理解的“个识” 。我们真诚地欢迎学界同仁的批评,也衷心期望更多的学界同仁参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3 -与政治哲学基本的知识平台的构建。毕竟,

8、概念的明晰是开展交流与对话的前提,而这一点,对当代 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来说,显得格外紧要。 (P3)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4 -人权人权human rights按照通行的界说,人权是“人因其为人而享有的权利”1。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某些权利是 每个人都享有的或应该享有的,而不论其具体身份和生活处境存在多少差别,谓之“天赋” ;另一方面, 因为享有这些权利,每个人都可望或应该得到合乎人性的对待,从而能够真正地像“人”一样地生存 与生活,谓之“人道“。因此,人人共享的普适性以及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尊严与价值的道义性,构成 了人权的双重特征。今天,保障和维护

9、人权是一项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基本的道义准则。任何国家或集团,都不 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以反人权来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在这个意义上,人权作为一个“伟大的名 词“和“崇高的目标” ,已成了当今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某种不容置疑的主流话语。2(P4)但是,在现实 生活中,关于人权的具体解释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使用同一个人权概念,人们可能会表达不同的 甚或对立的见解;打着同一面人权旗帜,也可能会支持相异的乃至截然相悖的政治实践。这样,在人 权问题上的抽象共识和实际争议就同时并存,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政治哲学的视域内考察人权,需要探讨和梳理以下几个问题:人权赖以成立的价值依据应该到 哪里去寻找

10、?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保障和维护人权的诉求为什么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面对激烈而复 杂的现实争执,怎样确定一种可以合理辩护的人权标准?作为道德权利的人权涉及哪些主要方面?它与 法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是什么关系?理清这些问题,对于准确地把握现代公共生活的取向 和品质 都是至关重要的。人权的价值依据人权的价值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惨无人道” 、 “灭绝人寰”之类的词语来谴责那些极端反人权的举动。 这意味着,信护和敬重人的生命与尊严,乃一基本的正义准则。历史警示我们,当这一准则被肆意践 踏的时候,人类生活就会陷入可怖的灾难状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恰恰因为侵犯人权的举动 在现实生

11、活中大量发生,我们才要坚持,甚或更要坚持保障和维护人权的价值正当性。这样,问题的 一个关节点就在于,人权赖以成立的价值依据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呢?在宪政体制下,基本人权大多以法律形式得到了确认。但是,若寻根究底,将实在法视为人权的 终极依据却是不充分的。只要考虑到 20 世纪法西斯政权为其种族灭绝的野蛮行径提供的荒谬辩解,那 就可以得出结论:按照实在法,否定人权的举动也有某种形式的“合法”理由。因此,不论人权怎样 在宪政体制下表现为公民的法定权利,人权保障作为一种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价值诉求,其终极依 据却不在现实的生活层面,而只能超越经验现象,到实在法之外去寻找。如是, “自然法”的意义就凸 显

12、出来了。 (P5)1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邓正来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336 页。2米尔恩指出,今天谈论人权,是以 l948 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等文件为凭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看法:“一个保护人权的制度就是好制度。一个侵犯人权甚至根本不承认人权的制度便是坏制度。 ”(参见米尔恩人 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一一人权哲学 ,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 页。)至少从形式上说, 保障和维护人权在今天已成为某种世界性的共识。 中国人权状况开篇写道:“享有充分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 求的理想。从第一次提出人

13、权这个伟大的名词后,多少世纪以来,各国人民为争取人权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 重大的成果。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现代社会还远没有能使人们达到享有充分的人权这一崇高的目标。这也就是为什 么无数仁人志士仍矢志不渝地要为此而努力奋斗的原因。 ”(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中国的人权状况 ,中央文献出 版社 l991 年版,第 l 页。)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5 -就简单的字面意义来说,西语的“自然”(nature)一词类似于汉语的“天” ,指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物质世界。但在古希腊,关于“自然“的哲学沉思,并不停留于杂多、易变的“现象” ,而 是要超越有

14、形的万物,寻求齐一、单纯、恒常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 。因此,问宇宙的“自然”是什 么,就等于问宇宙的“本性” 、 “本质“和“本原“是什么。1这种“本性“、 “本质”和“本原” ,拿汉语的 习惯用法来表达,便是所谓的“天理”或“天道“。在现象界,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但作为宇宙本 体的 “天理“或“天道” ,却是普适的、永恒的和绝对的。当进一步追问“天理”或“天道“的“人性化“展现的时候, “自然法”概念就呼之欲出了。希腊化 时期的斯多葛学派是这种追问方式的典型代表。他们在“物质世界“之上附着了一个“道德世界” ,从 而扩展了“自然”的意涵,使之“不仅包括了有形的宇宙,并且包括了人类的思

15、想、惯例和希望”2。 因此,作为“天道“的一种“分有“, “自然法”根本说来乃是一种“人道“法则。斯多葛学派主张“按自 然生活“,实质上也就是追求一种合乎人性的、真正属人的生存方式。他们把这种生存方式说成是“自 然”的规定,无非是借此给自己的价值理想赋予像客观规律一样的普遍而永恒的绝对意义。所以,更 通俗地讲,用合“人道”的方式对待人,是行“天道“的客观要求,天然正当;而一切反“人道”的举 动,都悖逆“天道” ,伤天害理。问题在于, “天道”和“人道”如何被确定地加以把握?斯多葛学派的回答是:靠理性。古希腊主 流哲学一再强调,理性乃人之异于禽兽的主体能力。凭借这种能力,人超越丛林中的动物,既认

16、识外 部物质世界的恒常规律,又在社会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恶,并推崇和鼓励向善的光明行动。因此,理性 构成了人之为人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关怀的内在基础。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意味着建立在理性基础上 的正义法则,本质上是一种普适于所有社会成员的“公正”和“仁爱”法则。尊奉和实践这一法则, 即为“人道” 。 (P6)人类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因而还有国家的正义,男女的同等价值,对妇女与儿童的权利 的尊重,仁慈、爱、家庭的纯洁,宽容和对我们同伴的宽容,在一切情况下,甚至在可怕地必须用死 亡来惩罚罪犯情况下的人道精神一这些就是充满后期斯多葛主义者著作中的基本思想。3 因此,就本质而言,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成文法律,而是一种昭示绝对公理或终极价值的正义论。 它作为具有理性禀赋的人所普遍认同的正当行为准则,发布着按人的内在价值看待人、用属人的方式 对待人的道德律令。所以,马里旦讲:“人权的哲学基础是自然法。“4这样的自然法表征着一种超验的 “理想程序“,为正当和不正当的行为确立了一个界标,事实上也构成了制定和执行具体的成文法律的 终极依据。现实生活中的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