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7724954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一,儒学简史,专题地位,本专题列为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的第一目,可见新课标和新编历史教科书对本题的特别重视。一方面固然因为其时序性,更重要因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这是由于它不仅构成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特色,而且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后续文化史的教学起着铺垫的作用,专题内容简介,一、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 老庄之学、 法家思想、 墨家的主张,二、儒学的兴起,“焚书坑儒”批判、 罢黜百家、 太学的出现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三、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和儒学复兴运动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四、

2、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课标要求,总体主线概括,战国,西汉,宋明,明末清初,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儒学新发展,受冲击(依然是主导),儒 法 道 墨,董仲舒儒学,宋明理学,释,(外儒内法),材料1,材料2,子曰

3、:“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材料3,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知识点拔,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材料4,知识点拔,你能给大家讲一讲“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

4、之心, 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如何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和“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 荀子天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本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

5、点?,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小国寡民的社会,知识点拔,“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

6、之; 有馀者损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识点拔,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 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法家 韩非子,理论来源,观点主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参验法”,

7、法、术、势三派,道家思想,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发展趋势,作 用,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知识梳理,“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守株待兔,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知识点拔,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结果呢?,天下大乱,15年便灭亡。历史启示?,墨家:墨翟,“兼相爱、交相利”,主张:,非攻 尚贤 尚同 非乐 非命 节葬 节用

8、,特点 :,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宗旨、核心思想:,知识梳理,(1)你比较接受哪种或哪些主张?你是怎么理解这些思想的? (2)汉代以后,墨家学派为什么会逐渐失传? (3)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如果你是汉武帝,你认为孔孟荀的思想完成足以治国吗? (4)史学界有人认为,荀子的思想更接近于法家的思想,你怎么看?,自主探究,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

9、合起来”,概念呈现,“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是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汉武帝,董仲舒,儒 学 的 兴起,孔子 孟子 荀子,创始人 发展 改造,系统 完整 蔚然大宗,人数之多,沉重打击,春 秋 战 国,秦,“焚书坑儒”,汉,成为正统,“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知识梳理,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表现

10、:,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 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影响:,(1)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1)尊儒:,(2)倡儒:,罢黜百家,知识梳理,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11、进。”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2)指出材料二中观点的积极作用。 (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像,知识点拔,思想主张,1、“儒学独尊”,2、“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3、发挥儒家仁、礼思想,4、“三纲五常”,作用,思想统一、国家安宁,中央集权,加强君权,服从统治;爱护百姓,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为人处事标准,天 = 君,忠君仁政,君权中央集权统一,结论:与时俱进,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统治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知识点拔,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典例展示,阅读以上图片回答问题:,(1)上述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作

12、了怎样的贡献? (2)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怎样理解? (3)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但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孔子,孟子,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宋明理学 (儒学的新发展),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知识梳理,(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1思想来源: 2基本含义: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天理的核心就是“仁”,理的本质:,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知识点拔,儒学+佛教

13、思想+道教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并联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二)理学的成熟,1代表人物: 2理论来源:,3主张和成就:,(1)理气关系论:,(2)理学的修养论:强调:仁;核心是正君心,(3)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4影响:,知识点拔,朱熹(集大成者),二程+张载,(1)理先于气,理相当于“道”,即规律。 (2)万物有万理,万理的总和为“太极”,即“天理”。 (3)“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材料一:“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材料二:“人之异于

14、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三:未有这事,先这有理。如未有君臣,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真待有君臣之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朱熹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朱熹思想主张的理解。,知识点拔,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空叫采樵客.柯烂不知归. 游烂柯山 (宋.朱熹),前沿视点,为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2005年9月19至21日中国(武夷山)朱子文化节在武夷山举办。期间活动包括: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朱熹纪念馆迁址开馆典礼、“朱子学与和谐社会”高峰论坛、海内外朱子后裔祭祀活动等等。,对于现在朱熹成为焦点这种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

15、三)理学的发展心学,2心学的基本特征:,(1)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2)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1陆九渊“发明本心”,(1)简介: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2)思想:,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3)影响: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 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学”,知识点拔,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强调知行合一”,3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1) 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2)思想:,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3)意义:,知识点拔,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