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 (1)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722505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PPT 页数:165 大小:5.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 (1)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 (1)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 (1)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 (1)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 (1)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 (1)(1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1927),“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1927),第一节 古代文学的终结与现代文学的诞生 第二节 周氏兄弟与“五四”散文的繁荣 第三节 白话诗的崛起 第四节 鲁迅与现代小说的开端 第五节 现代话剧的引进与模仿,现代文学的分期,1. 发生期(1898年1917年)2. 迅速发展期(现代文学30年)(1917年1949年),19171927年“20 年代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19281937年 “30年代文学”,1937 1949年 “40年代文学 ”,第一节 古代文学的终结与现代文学的诞生,19171927年 即五四运动和第一

2、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了像鲁迅、周作人、胡适、郁达夫、郭沫若、叶圣陶、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等这样批举世闻名的作家、学者和诗人;,一、兴起的时代背景鸦片战争时期 “以夷制夷”,洋务运动 1894年的甲午之战 制度层变革,戊戌维新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 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结束 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张勋复辟闹剧,思想统治比较松动、相对自由的一段时期,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力量都有较大增长。,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有现代精简深广训、有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成为新文化与

3、新文学运动的生力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条件也成熟了。,民族危机感导致了清末以来的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对现代化的渴望,成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焦点。这一追求,到了1915年通过陈独秀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变得更加激进,并迅速扩展到文学领域,导致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全面开始。,二、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陈独秀,胡 适,李大钊,鲁迅,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社会因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和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与尊孔复古逆流; 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资产阶级实

4、行民主政治的强烈要求;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促使激进民主主义者认识提高既要政治革命,更须思想革命。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新青年、上海2、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本质: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宣传的核心思想:民主和科学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三、文学革命,原因: 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而传统的文言文比较难懂,于是新派人士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

5、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文学改良刍议,胡适 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文学革命论,陈独秀 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返回,第二节 周氏兄弟与“五四”散文的繁荣,一、新青年作家群 二、鲁迅的前期杂文和散文 三、周作人、林语堂与小品文 四、冰心、朱自清与“五四”美文,一、新青年作家群,1.陈独秀和新青年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皖怀宁人,出身“书香门弟”,“官宦人家”,十七岁参加县考中秀才,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学。1902年入留日学生团体“青年会”,1903年

6、回上海与间士钊等人办国民日报。辛亥革命前再度回国在芜湖编办安徽白话报,从事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任任安徽教育厅长。1913年因讨袁失败逃亡日本。1915年重返上海,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在陈独秀看来,“民主”和“科学”是现代文明的两大基本要素,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就源于此。,新青年作为一份综合性文化批判刊物,其主旨在于抨击传统文化,输入西方文明,因而全面批判和清理传统文化、鼓吹西方近代以降的文化观念是新青年的重要内容。 新青年张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掀开

7、了现代文学史的第一页。,2.胡适 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胡适首次用了“文学革命”一词。信曰:“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 “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 “不用典” “不讲对仗” “不避俗语俗字”,“八事”,新青年2卷2号,要求胡适能“详其理由,指陈得失,衍为一文,以告当世” 。,文学改良刍议,刊登在1917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上 。,明确提出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3.钱玄同钱玄同早年留学

8、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20世纪初在日本留学。三十年代还为世界日报副刊世界语之光题写刊名。著有文字学音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认为:“拼音文字,不是旦暮之间就能够制造成功的;更不是精心浮气、乱七八糟把音一拼,就可以完事的。造成拼音文字,第一步是规定语法,第二步是编成字典。有了这两样东西,才能有拼音文字出现。”,4.刘半农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

9、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民国九年(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民国十年(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民国十四年(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刘半农是首批翻译外国散文诗的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把高尔基作品介绍到中国,最早将狄更斯、托尔斯泰、安徒生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译者。 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以1918 年北大歌谣运动为开端,刘半农作为

10、歌谣运动的发起者和主持者,他倡导新诗创作向歌谣学习的做法提高了歌谣在文学上地位,为歌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作了准备;他首倡歌谣征集与研究,使民间文学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并为之在学术界争取了合法地位;他的民歌采集和研究方法,他对民间文学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中的多学科视角和民间立场,对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返回,二、鲁迅的前期散文和杂文,现代散文的另一极 冷峻、犀利、驳杂的批判杂文,孙席珍关于周氏兄弟文章风格的一段评论,“鲁迅先生的作风,和周作人先生的却有了迥然的不同。他有他的明智,但他不象周作人先生那样出之以莞尔而笑的态度,平常总还是感情的成分居多。这感情正如张定璜氏所说:已

11、经不是那可歌可泣的青年时代的感伤的奔放,乃是舟子在人生的航海里饱尝了忧患之后的叹息,发出非常之微,同时发出来的地方非常之深。因此他的作品,始终贯彻着倔强的气味,无情地剥露着一切,幽默而辛辣,可以说是针针见血。他无论写小说,写散文,写杂感,都出之以同样的态度;在这一方面,自亦成就了他的高点” 。,鲁迅散文的主题,要 改 良 这 人 生“精神回乡”朝花夕拾 “生命哲学”散文诗野草,“精神回乡”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又名旧事重提。 “朝”表示早晨,这里指早年时候,“夕”表示傍晚,这里指晚年时期。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

12、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一、朝花夕拾的概况,朝花夕拾收鲁迅1926年所作的散文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曾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作者在广州编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出版于1928年。,二、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追述自己前半生由故乡绍兴的童年和少年,到青年时代在南京,后来赴日本以及回国初期直到走进北京知识界的心路历程的一份扼要的文学传记。,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其中包括: 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 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 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的二十四孝图; 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 描绘迷信传说中的

13、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揭露庸医娱人的父亲的病; 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 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狗猫鼠,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鲁迅先生在文中阐述他仇猫即不喜欢猫的原因。其实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

14、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奸笑。这就是在借猫来讽刺那类人。,返回,阿长与,本文原载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现已被编入北师大八年级上期教材(五四学年段)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 描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感激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她“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造成家里的“小风波”;夏天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新年虔诚地讲究

15、“祈福”的繁琐礼节,讲些神诡竦然的故事。 故鲁迅先生深怀敬意地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返回,二十四孝图,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返回,五猖会,五猖会是鲁迅儿时的一

16、件罕逢的盛事。可在这喜气洋洋的时刻,父亲却突然叫我去背书。书背完了,去五猖会的兴致也荡然无存了。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到东关看五猖会前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以“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这是封建教育的不合理导致的,在病态的传统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病态的。这和当时中国病态的社会现象是息息相关的,并且成为一种恶性循环。鲁迅在长大后与陈独秀、胡适和李大钊等人一同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他希望通过学术上的改革,使以后的孩子免受封建教育的荼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