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探索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75745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探索(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探索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探索一、引言工业设计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一百多年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而不断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和世界的面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工业设计已经从初期的美化产品成为企业兴衰存亡的武器发展到作为“设计立国”的战略国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制造强国、科技与设计创新大国和发达国家。由于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技术落后,缺乏创新设计,为制造业服务的我国的工业设计和制造业也一样处在粗放型阶段。缺乏科技创新、设计创新和自

2、主品牌建设以及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互联网和智能化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我国的制造业和工业设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工业设计理念、方法和技术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 “文化强国”和“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我国的工业设计必须要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速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进程,培育具有较强实力的市场主体,推动产业集聚、走可持续的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二、集约化经营与管理途径(一) “集约”与“集约化”的内涵近几年“集约”与“集约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

3、,各个领域有关集约化方面的模式探索等论述数以万计。特别是在世界性的产业和经济转型时期,更加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集约化的“集”是指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约”是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实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的目标,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集约”一般是相对粗放而言,辞海对其解释为:“集约”是指农业上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通俗地讲“,集约”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和改善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益来实现经济的增长。集约发展就是科学

4、发展,是区域发展模式转变的核心和关键。 “集约化”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集约化经营要求在人力资源利用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物质资源利用上不断降低物耗水平和产品成本;在财力资源利用上不断提高投资收益率和资金使用效果;在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上,集约化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要素组合的集结、协调和优化。与粗放型模式相比较,粗放型组合只是“外延扩张” ,而集约化组合则是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要求的“内涵增长” 。(二)集约化经营的内涵 1.集约化经营的概念现代意义的“集约化经营”的内

5、涵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人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农业集约化经营作了精辟的论述:“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 ”12.集约化经营的基本特征集约化经营,从总体来看,有如下 5个显著的特征:(1)质量经营特征。从粗放型经营的“外延扩大”为主的经营理念转向以“强化内涵”为主的经营理念上来,在资产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上档次、上台阶;(2)集

6、团规模经营的特征。从“分散型、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经营转向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经营集团化、规模化;(3)效益效率经营特征。从“高成本、低效率”和“少、慢、差、费”的状况,转向“低投入、高产出”和“多、快、好、省”的经营目标;(4)高科技经营、电子化经营特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尽快实现从“手工”向“电子化”的转变,实现服务手段电子化是集约化经营的突出表现;(5)人才经营的特征。要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这也是集约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之一。针对我国制造业粗放型经营的现状,国内一些从事经营管理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思路和途径。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转变增长观念,树立集

7、约化经营思想。要完成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型,必须确立:树立商业现代化、国际化的观念;树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树立主要靠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新观念;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和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2)深化改革,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制度是企业集约化经营生成与发展的基础性要素,蔡文浩教授则进一步指出企业制度创新的目标内容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微观企业层面的创新包括产权结构与组织创新,劳动人事与分配制度创新,商业业务流程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3)发展连锁经营,扩大商业企业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实质是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只是单体规模的扩大,而是群体规模的扩大,因此通过

8、连锁经营等方式发展大型企业集团,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4)提高科技含量,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重点要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和信息网络系统,要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企业独立自主的技术开发能力(。5)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执法机关的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企业实现集约型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集约化管理途径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效益的最大化,是实现企业集约化经营与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做好如下几个方面: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实现科学的集约化;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

9、缩小管理时空,增强应变能力,使集约化经营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行机构整合、调整和改造;优化要素配置,提高经营回报;要加强集中管理、制定统一标准;增加员工的紧迫感,调动积极性;顺应市场需求,不断发展企业经营服务项目,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强有力的地位。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性的产业转型,产业集约化的经营和管理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方向。三、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一)两种经济增长方式1.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从经营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10、实质上是以数量的增长和速度为中心;一种是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2.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的以下几个方面:(1)在经济发展的目标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量的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2)在经济手段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扩张,增加人财物的投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11、,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3)在经济发展的途径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投资规模;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着重于更新、改造和挖掘;(4)在经济发展的表现状态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经济周期性波动地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二)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是必由之路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即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其意义在于:(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

12、缺的现状(。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数量,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四、我国工业设计的现状与转型升级发展的机遇(一)工业设计是企业兴衰存亡、振兴经济的战略武器工业设计发展一百多年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的国策高度重视: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从 20 世纪初期就重视工业设计

13、,使经济发展如虎添翼,而芬兰就靠一个电信业和一个“诺基亚”品牌来支撑国家经济发展;亚洲的日本在 20 世纪 70年代就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的战略,提出了“科技立国,设计开路”的国策,使日本从战后出口手工艺品和模仿欧美产品到以高科技、新设计的“轻、薄、短、小”家用电器和汽车风靡世界;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设计,提出“设计立国” ,韩国的三星手机销售量一度超过了苹果公司;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英国可以没有首相,但不能没有设计师“”忘记设计的重要,英国工业将永远不具备竞争力” 。布莱尔首相执政时,在 21 世纪初和韩国领导人在伦敦发布21 世纪设计宣言 ,将工业设计纳入“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并

14、努力把伦敦建成“世界创意之都” ,要把英国建成“创意之国” 。这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凭着不断科技创新和创建世界品牌成为发达国家。他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工业设计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战略之一,是企业兴衰存亡的“秘密武器” 。(二)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则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只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美术系(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开设产品设计专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80 年代,中国派出的留学人员回国后,适时引进了国外现代设计的理念、方法和技术。90 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设计教育如雨后春笋高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的 23

15、00 多所高校中几乎都设立了艺术设计类专业。仅在 XX 我国每年已有 33 万各类设计艺术类在校生和数以千计的设计艺术类的研究生、11 万名本、专科毕业生走向社会,我国设计学科两年的毕业人数就超过日本战后近半个世纪培养的人数总和。我国设计教育的学科门类、层次齐全,学科分类新专业和新方向有增无减,设计专业图书层出不穷,设计比赛、展览和国际学术交流非常活跃、频繁。每年很多设计领域的学子到各国留学和回国服务,无数学子到企业从事设计,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设计师在国际设计比赛中获奖,我国不但成了世界的设计教育大国,同时,中国设计正逐步走向世界。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设计教育大

16、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历史比较短,加上历史的原因,在高等教育产业化、行政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尽管数量有了空前的发展,但我国至今还没有一所世界一流的设计院校,还没有培养出世界一流的设计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学科缺乏特色、办学条件不足,缺乏一流师资,教学质量下滑,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据波士顿咨询数据显示,全世界全职从事设计行业的设计师人数约有 9000 万,其中,亚洲占 43%,欧洲占 30%,美洲占 20%。设计师数量排名前五位依次为:中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中国设计师约有 1700 万,占世界设计师的 19%,占亚洲的45%。截至 XX 年底,我国的万家企业平均每家企业拥有个设计师。中国设计师主要分布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网站设计等 7个行业。其中,产品设计占 28%,室内设计占 20%,服装设计占 16%,平面设计占 11%,建筑设计占 6%,工业设计占 5%,网站设计占 3%,其他占 11%。其中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占33%,约有 561 万名。这些设计师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