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固定结构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7572603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固定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文言固定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文言固定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文言固定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文言固定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固定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固定结构(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2、熟悉/书不能悉意/悉心照料 3、人微言轻/微言大义/微行入古寺 4、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忽奔走以先后兮 5、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日牛马嘶,1、 (但是)/仅仅、只 2、(详尽地知道)/详尽叙述/ (全) 3、地位低下/精妙深奥的/隐藏,不显露 4、介词,在 5、代词,自己/代词,那个/代词,那天,得无亏大化乎(08北京),“得无乎” (备考142),“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这)该不会有伤风化

2、了吧?,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如:,2、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3、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注意一,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如:,6、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6、

3、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注意二, “得无”中的“无” 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如:,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 8、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7、堂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吧? 8、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08海南),“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

4、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仁者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08天津)优16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

5、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凭借)”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1、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1、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2、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3、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

6、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太史公说: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

7、乎”,诗经里说:“孝子的孝是没有穷尽的,永远把它留给你这样的孝子们。”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就表达方式来说,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这种格式的使用,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1、所以君子是不急噪、不隐瞒、不盲目,谨慎严格地要求自己。诗经说:“不过于急切,也不有意怠缓,能受天子的赏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听到过许多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

8、得上自己知道得多,说的就是我啊。,1、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慎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荀子劝学)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其之谓也”的形式,是在“之谓也”形式中动词“谓”的前置宾语之前加一个“其”字,这个“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气,增加了商量、推测的语气。如:,4、太史公说:“传(论语子路篇)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不正当,即使下命令也没有人听从他。说的这

9、不正是李将军吗!”,“其之谓矣”、“其之谓乎”与“之谓也”、“其之谓也”的作用和意义基本一样,只是语气词“也”改换成“矣”、“乎”,表示了他们之间在语气轻重和口吻上的差异。“其之谓也”的形式所表示轻度语气。如: 5、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诗经里说:“孝子的孝是没有穷尽的,永远把它留给你这样的孝子们。”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哉?(08广东),“何之有”,“何之有”式表示反问,“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将士效命,我有何功劳呢?,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

10、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 2、姜氏何厌之有?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1、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6、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

11、孔丛子) 7、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 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6、(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7、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 8、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05广东备考119),“孰”、“孰与”,“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如: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

12、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2、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这样的事可以忍受的话,哪样事不可以忍受呢?,属者掾自认为与蔺相如哪个强些?,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3、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4、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例3中的“孰美”和例4中的“孰为好学”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的意思,这种“比较”的意思,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3、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4、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5、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

13、本纪) 6、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7、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5、刘邦说:“(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 6、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7、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说:“各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呢?”,8、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出:“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例6、7、8;若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例9。“孰与”这个

14、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8、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奈何”、“若何”,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那么办呢?”,1、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1、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

15、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如:,3、顾谓掾属曰:“奈之何” 05广东备考119,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4、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2、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3、(刘苍)回头对掾属说:“对这件事怎么办?”,4、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如:,6、“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5、曰:“今日之事何如?”(项

16、羽本纪),5、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7、书中竟何如?(饮马长城窟行),6、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7、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闲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