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邵国辉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72235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氏杆菌病邵国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布氏杆菌病邵国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布氏杆菌病邵国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布氏杆菌病邵国辉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布氏杆菌病邵国辉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布氏杆菌病邵国辉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氏杆菌病邵国辉课件(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Company Logo,病例资料 患者,男,41岁。因间断发热2个月余,于2013年2月11日入某中医院。发热以夜间为主,伴大汗,乏力,活动后双下肢酸困,双膝关节痛。入院诊断:发热待查。入院查:体温39.6,脉搏78次/min,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肝功:ALT 496u/L。血常规:WBC 4.8109/L,中性0.75,红细胞5.221012/ L,血小板144109/L,尿便常规正常;血生化全套、凝血功能、免疫球蛋白均正常;抗“O”、RF、均正常。外斐氏反应、肥达氏反应、血培养、HIV、PPD实验阴性;胸片及胸部CT、头颅CT无异常;超声心动图及腹部超无异常;入院后予静点保肝药

2、物、菌必治、左氧氟沙星等抗炎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体温波动在3840.5,热型不规则,以下午和夜间为主,伴寒战,大汗。住院7天,各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病原学阴性。 大家会考虑到什么疾病?,2,Company Logo,准备出院的时候,想到请我们传染病医院医生会诊,追问到患者在建筑工地干厨师,有接触牛羊肉。我们建议到市CDC做布氏杆菌检查。 2013年2月19日做布氏杆菌凝集实验阳性,滴度1400。诊断为布氏杆菌病,予利福平、强力霉素治疗体温渐恢复正常痊愈出院。,3,Company Logo,讨论 布氏杆菌病又称波浪热,以长期发热,关节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传染病。主要表现发热,可有脉搏体温分离

3、现象,呈相对缓脉,多汗,关节痛,肝脾、淋巴结肿大,以及神经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如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痛,少数可发生脑膜炎、脊髓炎。 临床上,长期发热的感染性疾病最多见的就是布病、结核。首先要排除的。,布鲁氏菌病,济宁市传染病医院 邵国辉,5,Company Logo,概述,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 )布鲁菌病(brucellosis),也称波状热,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传染源以家畜为主,接触传染为主要途径。,6,Company Logo,纲目,7,Company Logo,病原学,布鲁氏菌属(

4、Brucella) 包括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布氏菌(Br melitensis) 1、2、3型 牛种布氏菌(Br abortus) 1、2、3、4、5、6、7、9型 猪种布氏菌(Br suis) 1、2、3、4、5型 沙漠森林野鼠种布氏菌(Br neotomae) 绵羊附睾种布氏菌(Br ovis) 犬种布氏菌(Br canis) 鲸类布鲁氏菌(B.cetaceae)和鳍脚类布鲁氏菌(B.pinnipediae)?,猪牛羊三种意义最大。致病力、症状:羊种最重,牛种最轻,8,Company Logo,病原学,布鲁菌为一不活动、微小的多形球状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形成。该菌对光、热、

5、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湿热601020分钟、3%漂白粉澄清液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在外界环境的生活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 布鲁菌仅产生内霉素,对实验动物具一定毒性。,9,Company Logo,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病畜*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这些家畜得本病后,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传染性,其皮毛、各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病畜乳汁中带菌较多,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1.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 2.经消化道感染 3.经呼吸道感染 4.其它如苍蝇携带

6、,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但重要性不大。,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流行病学,10,Company Logo,虽有个案报道,但在我国经对大量布病病例的调查分析,未发现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通过病人而传染引起的病例,以及病人家庭和医院内交叉感染的病例。 因此,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问题1:病人作为传染源?,流行病学,11,Company Logo,问题2:其他传染源?,英国和美国首先从海洋哺乳动物分离到布鲁氏菌,暂时命名为鲸类布鲁氏菌(B.cetaceae)和鳍脚类布鲁氏菌(B.pinnipediae),具有人畜共

7、患性。许多海洋哺乳动物,包括海豹、海豚、海狮、鲸鱼等都能感染,与感染的海豹或鲸类长期接触的工作人员,可引起职业病。,流行病学,12,Company Logo,流行特征 季节: 四季,以家畜流产季节春末夏初为多。 地区:牧区农区,农区城市。 职业: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氏菌种、型及气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牧畜、牧场管理情况的影响。,流行病学,13,Company Logo,01-04年全国布病发病率,01-04年全国布病发生率数据,流行病学,14,Company Logo,流

8、行病学,09-12年全国布病发生率数据,15,Company Logo,慢性期,急性期,慢性布病阶段,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菌血症阶段,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发病机制,1、感染过程,慢性纤维化阶段,潜伏期,16,Company Logo,淋巴源性迁徙阶段,侵入粘膜后,布氏菌沿淋巴管转移到相应淋巴结,往往见不到淋巴管任何病变。在淋巴结中可见到增生性炎症,最后形成肉芽肿为特点的淋巴结炎。,肉芽肿,发病机制,17,Company Logo,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布氏菌在胞内生存并大量繁殖,淋巴结成为布氏菌的贮存地,以此形成原发病灶,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发病机制,18,Company Logo,菌血症阶段,布氏

9、菌在原发病灶大量繁殖,冲破淋巴屏障,吞噬,吞噬细胞,当释放出的细菌超过细胞的吞噬反应能力,细胞外繁殖,败血症,释放内毒素,破坏白细胞等,释放内源性致热物质,局部组织炎症,变性坏死,病原体 血行播散,(免疫力弱时发生),进入淋巴流和血流,发病机制,19,Company Logo,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细菌随血流到达全身实质脏器,多发性病灶或转移病灶,由于布氏菌主要在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寄生,所以富有网状内皮细胞的脏器,如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均可受累,病变复杂。此外生殖、神经等多系统亦可受累。,发病机制,20,Company Logo,慢性布病阶段,肝、脾、淋巴结内布氏菌继续繁殖,破坏,代谢产物、

10、内毒素等物质不断进入血流,毒血症反复发作,机体致敏,发病机制,21,Company Logo,慢性纤维化阶段,部分病人,体内布氏菌虽被杀灭、感染过程停止,但仍可出现纤维化而形成的瘢痕性改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残余症状,如关节强直等。,发病机制,22,Company Logo,总结,布氏菌,消化道 皮肤粘膜 呼吸道,淋巴液,局部淋巴结,感染量少、毒力弱 机体抵抗力强,布氏菌在淋巴结内局限,感染量大、毒力强 机体抵抗力弱,血行播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多发性病灶形成,迁延性病灶,病灶外播散,残余变态(消散、纤维化),隐性感染,痊愈,慢性期,急性期,治疗,发病机制,23,Company Logo

11、,布鲁菌自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后,中性多核粒细胞首先出现,被吞噬的牛型细菌可部分被杀死,但羊型菌不易被杀。存活的布鲁菌随淋巴液到达到局部淋巴结。,病菌进入血循环后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形成新的感染灶,病菌又可多次进入血循环而导致复发。发热呈波状型(故本病又称波状热)。布鲁菌主要寄生于巨噬细胞内,与其他寄生细胞内细菌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样,其发病机理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布病的发生发展乃甚为复发,一则与菌血症、毒血症、变态反应有关,二则该菌侵犯多个器官,三则抗菌药物与抗体不易进入细胞,所以本病临床表现复杂、难治。,24,Company Logo,3、病理变化,几乎所有组织器官均可

12、侵犯,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最为常见。急性期:弥漫性细胞增生慢性期:肉芽肿(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除了猪、羊(主要是猪)种布氏杆菌以外,一般不形成坏死和脓肿,发病机制,25,Company Logo,3、病理变化,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 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 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 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起肿大。 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发病机制,26,Company Logo,3、病理变化,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 肺:支气管肺炎 泌尿生

13、殖系统: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睾丸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 神经系统:中枢:脑膜炎、脑炎、脊髓炎;周围:腰骶后根和坐骨神经。 运动器官: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累;关节炎、滑囊炎和腱鞘炎。,发病机制,27,Company Logo,临床表现轻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布氏菌侵入途径、菌量、菌型、毒力和人体的生理状态。,临床表现,28,Company Logo,临床表现,亚临床感染 急性感染 亚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慢性布氏杆菌病) 复发:系统治疗后10%患者复发,潜伏期为13周,平均两周。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临床表现,临床分型*:,29,Company Logo,亚临床感染,高危人

14、群中,血清学监测30%以上有高水平的抗布氏杆菌抗体,不能追及明确的临床感染史。,30,Company Logo,急性期,常见的四大主症,多样的其他表现,发热:常见间歇热,多汗,疼痛:关节、肌肉、睾丸、眼球等,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其他表现:,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乏力,临床表现,31,Company Logo,发热:,是常见临床表现,可见于各期病人,常伴有寒战,关节肌肉痛、头痛、食欲减退以及大量出汗等症状。热型不一,变化多样。,临床表现,主症1,32,Company Logo,两大特点,波状热:在抗生素普遍应用之前,波状热是典型的热型。波与波之间短者3-5天,长者数周。近

15、年来波状热型已较少见。波的多少与预后无关,用药后多在4-10天体温下降。,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发热:,“温”“症”分离:,临床表现,主症1,33,Company Logo,布鲁菌病的典型热型:波浪热,34,Company Logo,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 特别是晚上增多。与一般发热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当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烦燥,甚至影响睡眠。大量出汗可以导致虚脱。,临床表现,多汗:,主症2,35,Company Logo,这一症状为全部病人所具有,患

16、者自觉疲乏无力,大汗后尤为明显,懒动,故有人将此病称为“懒汉病”“爬床病”。,临床表现,乏力:,主症3,36,Company Logo,疼痛,关节:游走性、大关节、多刺痛、难缓解,肌肉:痉挛性,大腿臀部痛多见,睾丸:其肿痛具特征性,个别鞘膜积液,其他:眼痛、头痛、坐骨神经、肋间神经痛等,临床表现,主症4,37,Company Logo,其他表现,泌尿生殖系统:肾功能不全、卵巢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精索炎、附睾炎等,神经系统:脑膜脑炎、脊髓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听力下降。脑膜炎时CSF中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增多,糖轻度减少。,,呼吸系统:支气管炎、肺炎,其他表现:皮疹、视网膜炎、胸膜炎、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等,血液系统:可有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血管系统:心内膜炎、心包炎、心肌炎、血管炎,网状内皮系统:肝脾大、浅表淋巴结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