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家谱及字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753668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氏家谱及字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石氏家谱及字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石氏家谱及字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石氏家谱及字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石氏家谱及字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氏家谱及字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氏家谱及字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氏家谱及字辈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三十八年( 卫桓公姬完二年,公元前 733 年) ,石碏的弟弟州吁骄奢被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满怀怨恨的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当时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因此被州吁拜为大夫。 后来,石碏把州吁和石厚二人引诱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妫鲍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

2、敢即图之。 ”所以,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即被陈桓公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国,然后迎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是为卫宣公。 战国史学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石碏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后世君子们所称道。 石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后来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公子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公子段,字子石,是宋平公子成的二儿子,他的后代都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商丘石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

3、,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有公子丰,是郑穆公姬子蘭之子,字石癸,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 )执政时期( 公元前 570前 566 年) 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卫国、齐国。 在公子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河石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石作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石作氏,是秦国早期的贵族世家复姓,原居秦邑(今甘肃天水故秦城 )。 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语中称为石子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人( 今甘肃天水甘谷十里铺乡 )。 按史书记载

4、推算,石作蜀当生卒于周敬王元四十一年( 公元前 519前 479 年)。他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石作蜀成年后,不远万里徒步东鲁,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石作蜀学成返乡后,在民众中大力宣扬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为古代三陇一带的文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者称其为“石子”,世人尊称他为“ 石夫子” 。 可惜的是,石作蜀由于操劳过度,很早即弃世而去,终年只有四十岁,而且他的生平和著述由于年代久远,早已湮没无存。在历史文献伏羌志中记载:“石子唐封石邑伯,宋封成纪侯,明去封号,称先贤。从祀孔庙。 ”在宋朝封其为成纪侯时,皇帝曾亲自敕

5、撰赞:“宣尼日月,无得而逾,奥有哲士,尚为学徒,登封偶圣,至德崇儒,以地进爵,斯文乃殊。” 在石作蜀的故里,原有石子墓和石子祠,可惜早已荒芜。 在石作蜀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贤祖姓氏省文简化为单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三陇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赵录中记载,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匈奴别部羯族,其酋帅匐勒改汉族姓名为石勒(公元 274333 年),建立了后赵政权,称后赵高祖明帝,其同族的羯族部落酋长张訇督随着石勒改姓名为石会,冉闵则改为石闵。此后,其后裔子孙皆随先祖改为汉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上党、武乡石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

6、魏书官氏志 、 北史的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有乌石兰氏、娄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 )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 495496 年)迁部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时,将乌石兰氏、伊娄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伊氏,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同石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族沙陀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沙陀族,亦沙陀突厥,源出西突厥处月部。唐朝初年,处月部散居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山脉东部巴里坤一带,当地有大碛,名为沙陀,故号“沙陀突厥”,汉史简称其为沙陀部。 唐高宗李治永徽四五年(公元 653654 年) ,唐王朝在征讨西突厥阿史那 贺鲁叛乱的过程中,于处月

7、之地置金满、沙陀二羁縻州。武周长安二年(公元 702 年) ,处月酋长沙陀金山因从征铁勒有功,被武则天授予金满州都督。后因吐蕃所逼,金山之子辅国率部徙于北庭。 “安史之乱”以后,北庭与内地隔绝,该地沙陀取道回纥来长安者备受回纥暴敛之苦。( 公元 789790 年),沙陀七千帐降附吐蕃,共陷北庭。后吐蕃迁沙陀部于甘州( 今甘肃张掖),以辅国孙朱邪尽忠为统军大论。后来吐蕃攻扰唐边,常以沙陀为前锋。到了公元九世纪上半叶,回鹘取凉州(今甘肃武威 ),吐蕃疑沙陀与回鹘相勾结,拟再迁其部于黄河以西。朱邪尽忠和长子朱邪执宜乃于(公元 808 年) 率部众三万落投归唐朝,途中朱邪尽忠为吐蕃追兵所杀,朱邪执宜率

8、残部到灵州塞(今宁夏吴忠) 。唐王朝将沙陀部安置在盐州 (今陕西定边),设阴山都督府,以执宜为兵马使,流散各处的沙陀相继还部,势力增强。 唐朝以沙陀邻近吐蕃,虑其反复,又以其部众多,将使边境粮食价涨,故当灵盐节度使范希朝迁河东节度时,诏沙陀举军从徙河东。范希朝选其骁勇一千二百骑,号为“沙陀军”,其余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牧马河一带 );执宜部则居神武川的黄花堆 (今山西山阴东北),更号“阴山(阴山当作陉山)北沙陀 ”。 以后,唐朝又分其众隶诸州,以弱其势。唐宪宗对强藩成德王承宗、淮西吴元济,唐武宗对泽潞刘稹用兵以及唐宣宗对抗吐蕃、党项、回鹘等外族侵扰,皆得沙陀之助。 唐朝以后,建立后唐政权(公元

9、 923936 年) 的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晋政权 (公元936946 年)的高祖石敬瑭、建立后汉 (公元 947950 年 )政权的高祖刘暠(刘知远) ,均为沙陀部族人。 石敬瑭,原名叫臬捩鸡,他自己说是汉景帝刘启时期丞相石奋的后代,但欧阳修考证后,在所撰著的新五代史中说“臬捩姓不知其最初的来历”。因此,仍应为沙陀突厥自己的姓氏。 臬捩鸡很勇猛,也善于骑射,谋略也很远大,他辅佐过李克用和李存勖,屡立战功,升至刺史。臬捩鸡为了表示自己是真正的汉人,就改为石敬瑭这个名字,应属于冒姓。 在石敬瑭称帝后,其族多有随之改汉姓为石氏,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太原石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昭武九姓,

10、出自唐朝时期西域石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该支石氏,出自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的西域石国。 石国,在今窣利境内(粟特,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一带。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 (公元 658年),唐王朝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 唐玄宗李隆基先天二年开元二年(公元 713714 年),大食人(今伊朗地区)曾侵入石国。唐开元初年,唐玄宗封其君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唐开元九年(公元 721 年) 伊捺吐屯屈勒嗣立,曾请求唐朝政府讨伐大食国。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 739 年) ,莫贺咄吐屯复助唐朝政府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被封为顺义王。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 740 年) ,大食国的埃米尔纳斯尔入侵石国;唐天宝

11、九年 (公元 750年),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罗斯( 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 ),击败唐朝将领高仙芝大军。唐天宝十二年(公元 753 年 ),唐朝政府曾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石国在至唐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尚遣使朝贡于唐朝。 后石国有人迁居中原,以国名汉称改汉字单姓为石氏,是为新疆、青海石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波斯,出自唐朝时期古波斯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九国志记载,唐朝时期,古波斯族人通过唐蕃古道来华之人很多,有留居中原者,取汉姓为石氏。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的利州司马叫石处温,后唐政权攻灭前蜀国之后,石处温率兵投降,后晋升为宁江军节度都知兵马使、万州管内义军都指

12、挥使。后唐孟知祥椐蜀称帝建后蜀国之后,石处温到湖南芷江一带为官。石处温大力发展农耕,库存粮食多,上缴军粮也多,后官迁万州刺史(今重庆 ),活了有八十多岁。石处温便属于该波斯族石支。 在石处温的族人中,世代称石氏至今,是为万州石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朝鲁图德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汉义“永恒的岩石”,世居察哈尔( 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以姓氏汉义冠汉姓为石氏,亦有称乔氏、朝氏、晁氏、曹氏、朝氏等者。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石氏,最早为大食国在唐朝赴中国军队之随军商团领袖,即指国为姓

13、,称食氏。该支食氏族人,因在清朝时期发动反清起义,失败后为避祸而改姓为石氏,后世代称石氏。.今居于河北泊镇的回族石氏,传说是元朝时期丞相脱脱之裔,其先去南方征调建筑元大都(北京) 所用的木材、石料至泊镇时,适逢元朝被灭,无奈只好留居当地,并用征调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当时,每逢遇明军盘问时,他们便指石为姓,后世代称石氏。 .今居河南开封的石氏回族,源出宋朝时期由印度来中国的五百余家犹太族人,取汉姓为石氏,以示顽强生存。当时这些犹太族祖先有十七个姓氏群体,后经数百年的历史演变,至清康熙二年(公元 1663 年)以后,仅存有七姓,石氏便是其中之一。犹太族石氏族人后融入到回族,以头戴蓝色礼拜帽为

14、显著标志,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帽回回”。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 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石佳氏,亦称实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赤盏部,满语为 Sigiya Hala,世居叶赫乌苏河(今吉林梨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 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石氏、何氏等。 .满族瑚锡喀氏,亦称呼依特氏,满语为 Husik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石氏、胡氏。 .满族石富察氏,满语为 Sifuca Hala,世

15、居倭济(今黑龙江宁安),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满族石穆鲁氏,亦称石莫勒氏,满语为 Simulu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 ,后多冠汉姓为石氏、穆氏、鲁氏、萧氏等。 .满族石马拉氏,亦称书玛哩氏,满语为 Sumari Hala,汉义“小口袋”,世居虎尔哈( 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海兰( 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 )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石氏、舒氏。 .满族倭赫氏,满语为 Uhe Hala,汉义“石头”,世居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 ,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满族乌鲁哩氏,亦称吴鲁哩氏,满语为 Uluri Hala,汉义“猕猴桃”,世居沾河( 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后

16、多冠汉姓为石氏、那氏、赵氏、吴氏等。 .满族石克特立氏,亦称西克忒里氏、锡克特哩氏、锡得胡立氏,满语为 Sikteri Hala,为卦尔察女真姓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 、乌喇(今吉林永吉)、松花江以及黑龙江沿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石氏、西氏、胡氏、奚氏、郗氏、邵氏等。 .满族扎克塔氏,亦称扎克达氏、哲克达氏,满语为 Jakta Hala,汉义“松树” ,世居黑龙江流域,所冠汉姓为石氏、李氏等。 .满族扎库塔氏,亦称查库塔氏,满语为 Jakuta Hala,汉义“各八”,世居瓦尔喀( 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噶哈里必汉额里村(今吉林延吉朝阳川以西 )、扎库塔(今吉林珲春图们江北岸、海兰江以西一带)、哈达(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流域) 、萨楚库(今黑龙江宁安老松岭一带)、松花江沿岸及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石氏、张氏、包氏、朱氏等。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